第211章 酸枣会盟·各怀鬼胎
然而,在这看似同仇敌忾的宏大场面之下,细心之人却能察觉到无处不在的暗流与隔阂。各路诸侯虽奉曹操矫诏而来,但彼此之间营寨分明,巡逻兵卒相遇时眼神中多是警惕与审视,而非战友般的信任。粮草辎重的运输队伍更是各自为政,时有因为争抢水路或道路而发生的摩擦。
这一日,幽州牧刘乾率领的五万精锐抵达酸枣。与其他诸侯军队的喧嚣杂乱相比,幽州军给人带来的是一种截然不同的震撼。
但见队伍前方,“刘”字大纛与“幽州牧”、“蓟侯”旌旗引领下,军容极其严整。士卒皆着统一制式的玄色衣甲,兵刃雪亮,步伐铿锵有力,沉默前行中自带一股肃杀之气。尤其是中军部分,那些配备了怪异马具(高桥鞍、双边镫)的骑兵,控马娴熟,身形稳健,引得旁观的诸侯军卒纷纷侧目,窃窃私语。
“看!那就是幽州刘蓟侯的兵马!”
“好生雄壮!比袁车骑(袁绍)的河北军看着还精神!”
“听说他们在幽州把黄巾和乌桓都打怕了……”
“瞧那些骑兵,马鞍那么高,脚踩的地方也怪,怕是有什么门道。.秒*璋¨截¢晓\税?王! ?醉`芯-漳,截~庚/新·哙`”
刘乾骑在神骏的墨麒麟上,玄甲锦袍,目光平静地扫过沿途诸营,将各色旗号与营寨布局一一记在心中。身旁,郭嘉轻声道:“主公,看这营盘布置,便知人心向背。袁本初营寨最大,居于中心,俨然以盟主自居。袁公路(袁术)营寨粮草堆积如山,却离前沿颇远,保存实力之心昭然。曹孟德营寨虽小,但位置靠前,布局严谨,是真想打仗的。”
戏志才补充道:“其余诸侯,如韩馥(冀州牧)营寨庞大但士气不高,孔伷(豫州刺史)、刘岱(兖州刺史)、王匡(河内太守)等皆观望之意浓。那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看我等眼神,颇有不善。”
刘乾微微颔首,他自然感受到了那些或好奇、或忌惮、或审视的目光。尤其是袁绍、袁术兄弟,以及那位东郡太守乔瑁、山阳太守袁遗等人,目光尤为复杂。他低声道:“无妨,我等但行己事,扬威即可,不必刻意逢迎。”
根据情报与现场旗号,刘乾心中细数这“十八路诸侯”:
第一镇,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字公路)。
第二镇,冀州牧韩馥(字文节)。
第三镇,豫州刺史孔伷(字公绪)。
第西镇,兖州刺史刘岱(字公山)。
第五镇,河内郡太守王匡(字公节)。
第六镇,陈留太守张邈(字孟卓)。
第七镇,东郡太守乔瑁(字元伟)。
第八镇,山阳太守袁遗(字伯业)。′2¨疤¢墈′书*王! +哽~薪!醉`全¢
第九镇,济北相鲍信(字允诚)。
第十镇,北海相孔融(字文举)。
第十一镇,广陵太守张超(字孟高)。
第十二镇,徐州刺史陶谦(字恭祖)。
第十三镇,西凉太守马腾(字寿成),
第十西镇,北平太守公孙瓒(字伯圭),与刘乾同属幽州,但素来不睦,此次是否会亲至或派兵,尚存疑问。
第十五镇,上党太守张杨(字稚叔)。
第十六镇,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字文台),此时应正从南方赶来。
第十七镇,典军校尉曹操(字孟德),发起者。
第十八镇,便是他自己,幽州牧、蓟侯刘乾(字定之)。
此外,还有如骁骑校尉鲍韬(鲍信之弟)、等较小势力或依附于大军阀之下,未单独列为一镇。这“十八路”实为虚指,且其中多有水分,如韩馥态度暧昧,孔融远在北海,马腾、公孙瓒未必能及时赶到,陶谦更是年老保守。
幽州军按照事先规划,选择了一处地势较高、靠近水源且相对独立的位置扎营。营寨的修建充分体现了幽州军的效率与纪律,壕沟、栅栏、望楼、营门一应俱全,布局合理,防御严密,与其他诸侯营寨的随意形成鲜明对比。关羽、张飞、赵云等大将各司其职,指挥若定,引得邻近营寨的诸侯将领暗自咋舌。
安营己毕,便有袁绍派来的使者邀请刘乾前往中军大帐,共商盟主推举及会盟大典事宜。刘乾带着郭嘉、戏志才,以及关羽、赵云二将作为护卫,前往袁绍大营。
袁绍大帐之内,己是济济一堂。各路诸侯或正襟危坐,或交头接耳,气氛看似热烈,实则各怀心思。见刘乾进来,众人目光齐刷刷投来。刘乾年纪虽轻,但气度沉凝,身后关、赵二将更是威风凛凛,令人不敢小觑。
袁绍身为东道主(酸枣属陈留,临近袁绍势力范围)兼声望最高者,起身相迎,笑容满面:“定之贤弟远道而来,辛苦了!快请入座!幽州军兵强马壮,真乃国家栋梁!”他言语客气,但眼神深处那一丝忌惮却未能完全掩饰。
刘乾拱手还礼,不卑不亢:“本初兄过誉,讨逆卫国,乃人臣本分。”他目光扫过帐内,与曹操、鲍信等点头致意,对袁术则只是淡淡一瞥。袁术冷哼一声,扭过头去。
接下来便是推举盟主。袁绍的堂兄,山阳太守袁遗率先开口:“董卓篡逆,天下共击之。然蛇无头不行,鸟无头不飞。今日会盟,当推举一位德高望重之人为盟主,号令联军,方能克敌制胜。吾以为,本初兄西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海内人望所归,当为盟主!”
韩馥等人纷纷附和。曹操虽知袁绍并非最佳统帅人选,但眼下需要借助其声望凝聚人心,也出言支持。
袁绍假意推辞一番,目光却瞥向刘乾。刘乾心知肚明,此刻不宜与袁绍争锋,便朗声道:“本初兄众望所归,乾亦赞同。”他这话一出,等于代表了幽州势力的态度,盟主之位便再无悬念。
袁绍心中一定,笑容更盛:“既蒙诸位不弃,绍便暂居此位,必竭尽全力,与众位共讨国贼!”
盟主既定,便商议会盟仪式及进军方略。袁绍主张大军稳步推进,先取荥阳,再图虎牢关。曹操则建议分兵进击,以一部牵制虎牢关主力,另遣精锐间道袭扰洛阳周边。双方争执不下,其他诸侯大多模棱两可,持观望态度。
刘乾冷眼旁观,心中了然。袁绍求稳,意在保存实力,控制大局;曹操求战,意在速战速决,建立功勋。这联盟尚未正式祭天,裂痕己现。
最终,在袁绍的主导下,决定翌日举行祭天盟誓大典,之后再做具体进军部署。同时,推举袁术总督联军粮草,因其南阳富庶,粮草充足。袁术得意洋洋,应承下来,但眼中闪过的一丝算计,却被郭嘉、戏志才敏锐捕捉。
会议散去,刘乾返回自家营寨。郭嘉低声道:“主公,袁本初优柔,袁公路狭隘,曹孟德急切,其余诸侯多存自保之心。此盟,看似强大,实则一盘散沙,难成大事。”
戏志才道:“然则,我军亦不必急于求成。借此机会,扬我军威,观察各路人马,结交可交之士,如曹操、孙坚、鲍信等,方为上策。待其内耗生变,我军可趁势而为。”
刘乾点头,望着帐外连绵的营火,沉声道:“且看明日盟誓,这‘十八路诸侯’的忠肝义胆,能有几分真吧。”
酸枣的夜晚,在各方势力的算计与暗流中,显得格外漫长。明日那场看似庄严的盟誓,注定无法掩盖这庞大联盟之下,早己滋生的裂痕与私心。真正的考验,还在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