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2章 讽
众爵爷自然看出二位国公话中是在责怪。加之久闭府门的英国公突然现身武学,所为何来,此时众人心中虽然不敢十分确定,但也大约有些猜测。
只是今日这般场合,让堂堂一个伯爷与些武学学子擂台比斗,不论输赢如何,终归有失体统。
于是纷纷上前劝阻。
众人一番插科打诨,好在英国公也不是一意深究,方才将这‘荒唐之行’揭过。
众人拥着二位公爷,倒把于谦等一干武学官员挤到了外围,不得近前。
直到朱勇一声暴喝,众爵爷七嘴八舌,吵吵嚷嚷的行径方才被止住。
“于先生呢……!”
众人面面相觑,等看到于谦所站方位,靠的最近几人忙让开路来。
等到于谦、吴煜到了近前。
成国公朱勇说道:
“数月前本公禀奏,幸得陛下准允,下旨重开武学。如今武学重开,本公倒是今日方来,实属有些汗颜。我辈子弟,以后还要多多仰仗诸位先生,悉心教导。”
众武学官员连道:“不敢”。
朱勇笑笑,看向张辅。
张辅目光四周踅摸一圈,问道:
“为何不见众学子?”
于谦道:
“都在外面,本打算诸位爵爷落座之后,再让他们进场拜见。”
张辅笑笑,又问:
“听说于先生请来一位女先生,为何也不见人?”
于谦看向身后,就见一位教习立即往后去了。
眨眼功夫,就见几人往这边来了。
其中一位红衣劲装女子极引人注目。众人自知这位红衣女子便是今日的正主。
至于女子身边两位,北镇抚司徐良众人自是识得,再有一位极年轻的锦衣卫百户却是面生,瞧不出是哪家后辈。
再有就是马顺与贺喜,都是熟面孔,这二人与另外三人却是泾渭分明,之间隔着数个身位不止。
武学比擂,宫中派来厂卫监督,本属平常,众人也并未放在心上。
此时,所有人目光俱都聚集在红衣劲装的梅暄身上。
又见梅暄虽是女子之身,却全然不见一丝扭捏之态,步履之间,气度竟隐隐盖过一同行来的其他四人。
待到行礼完毕,张辅笑着看向徐良。
“倒是有些时日不见你了!你姑姑近来还好?”
一旁朱骥,顶着一张满是淤青的脸,忙将头低下,生怕自己一时忍不住,暴露些什么出来。
奈何又忍不住拿一双眼睛偷偷瞄徐良。
见徐良面无表情,正躬身行礼。
“下官替姑姑谢过英国公关心,姑姑随在太皇太后她老人家身边礼佛,一直都好。”
张辅口中‘嗯’了一声,看向一边梅暄。
于谦忙介绍道:
“国公,这便是梅先生!”
张辅与成公公朱勇相视一眼,朱勇大笑道:
“徐良,看样子你与这位梅教习也是相识的,你可是锦衣卫中数得上的高手,不知梅教习与你相较,谁强谁弱?”
徐良坦然道:“下官远不是梅先生对手!”
徐良身手,众爵爷心知肚明,如今见他自叹弗如,却是不信,以为他自谦。
成国公朱勇更是瞪圆了眼睛,大笑道:
“难道你们比试过?”
徐良摇头。
众爵爷见状,都自不信,也有与徐良相熟的,道:
“没比试过就说不是对手,徐镇抚如今官是越升越高了,只是这说话、做人,却是越来越不似以前了!”
徐良苦笑摇头:
“诸位爵爷想必也听说过,江湖上对高手大抵是有境界划分的,按此类说法,下官也就堪堪够得上江湖一流高手而已,距离那些顶尖一流高手还有不小的差距。在这之上,还有修炼出内劲,可伤人于无形之中的小宗师,以及臻入化境、返璞归真,世间罕见的大宗师。梅先生如今境界,怕是已经迈入小宗师之列了,甚至在小宗师之中,也是最顶尖之列,下官远远不如。”
众人齐齐看向梅暄,又见她一副就是如此的样子,自知不会有假。俱都倒吸一口凉气,再次齐齐看向云淡风轻的梅暄。
只是这次再看向梅暄时,那眼神,仿佛是在看洪水猛兽一般。
就连一旁贺喜、马顺。也都一副不可置信的模样。
在场之人,除去有数几人,其他大都是武人,虽不见得武艺一定会有多高强,但眼界却是有的。
甚至曾几何时,心中对武人中最顶尖的那一撮人,还是很向往的。
奈何这类人物,往往根骨乃是先天禀赋,后天强求不来。
这等人物,在江湖上,甚至是可以开宗立派的。
如今天下承平,能达到此境界的武林中人,更是凤毛麟角。
未曾想,眼前这位年纪轻轻的姑娘,竟然是修出内劲,挤进绝顶高手行列的小宗师。
众爵爷无不唏嘘。
就连于谦也大为诧异,他早先也看出梅暄是高手,只是没想到,梅暄的境界,竟已经高到了这般地步。
就在于谦也诧异的时候,众爵爷中突然响起些责怪之语。
“于侍郎竟让我们家儿郎与这等高手比擂,这不是欺负人么?便是想要立威,也不该如此以大欺小吧!”
有人低声道:
“这梅教习看着年纪也不大啊!”
也有人恨恨责骂道:
“这帮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兔崽子,竟然敢向这样人物下战书,当真是‘寿星公吊颈——嫌命长了’。”
那些先前本来聚在一起,吩咐府中老兵教授自家儿郎军中围杀之法的几位爵爷,更是悒郁不忿的盯着于谦,只觉得被对方耍了。
但到了此刻,谁也不愿第一个开口认怂。
成国公朱勇瞅瞅梅暄,又瞅瞅于谦,最后抖着脸皮看向张辅。
张辅此时恰好也看过来,又暗暗朝着朱勇飞去一记眼神。
朱勇急喘了几口,自知上了这老匹夫的当,只是事已至此,只得按照原先商量的,将这场戏继续往下唱。
只是想想自己接下来说的话,顿觉耳尖发烫。
“没想到于先生竟能寻来梅教习这般绝顶高手,只是武学子弟,所重该还是在统兵之能上。至于拼杀,倒是在其次。绝顶高手又如何,便是大宗师,也抵不过沙场上戈矛林立,万箭齐射,于先生是不是有些舍本逐末了。”
众爵爷听见成国公这般说,俱都附和道:
“成国公说的是啊!”
甚至有阴阳怪气讥讽的:
“咱们家儿郎,以后都是统领一方兵马的将军,哪里用得着亲自冲阵拼杀。虽说身先士卒亦是为将之道,但中军指挥、运筹帷幄、料敌于先才是为将之本。于侍郎终究不过一介书生,对兵事一道,确实有些舍本逐末了。要知敌我交战,可不是合刀对砍,更不是那些话本上所写的,两军对垒,双方大将出阵拼杀,以此分出胜败。”
“哈哈……!于侍郎终究是书生,不懂这些也属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