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9章 外放

最坏的局面便是并州、豫州、兖州以及幽云四家结盟对抗秦州。.k¨a*n′s~h¨u+q+u′n?.¢c,o?m/

四家势力联合起来,秦州真的能够招架得住吗?

面对最坏的局面,就要做最坏的打算。

公孙佑说道:“先不论兖州和幽云是否会出兵。仅仅是并州和豫州结盟,我军就必须尽快确定防线部署。

广卫郡、丰郡、古道郡以及椿林郡,是防守重心。而其中古道郡和椿林郡,面临的压力则会是最大。”

公孙佑继而道:“我军需在古道郡、椿林郡部署重兵;且还需注意丰郡和广卫郡,防备联军偷袭我军后方。”

彭英接着道:“广卫郡至丰郡一带的山林,亦要部署大量明哨、暗哨。灵庆后方与凉州、代州接壤,联军必定会另辟蹊径,试图袭扰灵庆后方。”

秦牧微微颔首。

联军若想要攻秦,可选择的道路并不多。

强攻古道郡、椿林郡,偷袭丰郡、广卫郡。

唯一不确定的是参与攻秦的势力有多少家,出动的兵力会有多少。

一名将领开口道:“大王,如今我军已经结束战争,而并州与突厥还在交战,是否可以给并州制造些许麻烦?”

不少将领脸上当即露出意动之色。

秦牧抬手道:“突厥乃是异族,是大炎各个势力共同的敌人。众卿,千万别忘了,秦州亦是边境之州。

有些底线,必须要坚守。”

说心里话,秦牧也想给并州使绊子。

奈何,除非是出兵攻打凉州、代州乃至并州,否则很难给并州制造麻烦。

秦牧思考了很久,还是决定放弃了。

眼下攻打凉州和代州,风险太大了。

秦州为了强攻丰郡,伤亡和火器、粮草消耗,都太大了。

秦州可以爆兵,并州也可以。

两败俱伤的事情,完全没必要去做啊。

只能让黑冰台出手,看能否有所收获。

秦牧思索之后,道:“接下来,要尽快确定防线部署事宜。”

而后,以彭英、赵牧两人为首,众人开始商讨防线部署。

当前,只需要定下大体的方案就行。

秦牧偶尔开口发表意见。

在他看来,明年秦军估计要全面龟缩防守。

对此,很多将领脸上露出不情愿的神色。

景平十年以来,秦军经历的所有战役,大多数是主动出击,极少是龟缩防守。

近两年,秦军更是战争发起者。

秦军将领已经习惯了进攻。

集议结束,秦牧看向彭英和赵牧两人。_幻¨想/姬/ \已`发/布-蕞¨薪_章!洁`

“军中善守者还是太少了。”

赵牧说道:“近几年我军经历大小战役,基本是出击。少数防守的战役,因主战场节节胜利,防守压力亦不大。”

秦牧说道:“这一短板必须尽早补齐。”

彭英颔首道:“大王宽心,就此事臣等会多加商讨,妥善安排明年各个城池的守将,尽可能磨砺出一批能攻善守的将领。”

秦牧颔首,继而看向赵武和叶羽。

“黑虎骑和黑狼骑的问题,你们也要多加关注。”秦牧说道,“军事佥事上呈的文书,想必你们也看了。须知,骄兵必败。”

“臣等明白。”两人脸色一肃。

顿了下后,秦牧看向叶羽,颇感头疼道:“翼明,你的性子还需要继续磨砺,要学会做一个带脑子的莽夫。

你是主将,麾下将士性命系于你一身,你的任何决定,影响的不止是你一个人。”

叶羽正色道:“臣受教,日后必定慎度情形,绝不冒进。”

秦牧点头。

彭英、赵牧、赵武和叶羽四人,乃是秦军的顶梁柱,更是秦牧的左膀右臂。

秦牧绝不希望看到四人出问题。

秦牧端起茶杯,抿了口茶水。

“今年要着手组建黑龙骑。”

闻言,众人神情有些激动,包括公孙佑和尚文益、以及刘元义在内。

黑龙可是有着特别的含义。

黑龙骑的组建代表着要建国了。

叶羽激动道:“敢问大王,何时建国啊?”

秦牧见众人神色兴奋,不由得说道:“王城还在修建,且按照工事进展,最快也还需三年时间。故而,王城建成之前就需要建国。

若是时机合适,明年便可建国。”

四年时间修建一座王城,已经很快了。

在秦牧的要求之下,王城无需宏伟豪华,应有的建筑和布局,凑齐就可以了。

占地面积有上京城皇城的三分之一就足够了。

刘元义脸上的兴奋之色散去,道:“大王,明年联军来袭,建国是否不妥?”

秦牧平静道:“何时建国,主要受限于筹备工作。哪怕是联军现在来袭,只要明年筹备妥当,也要建国。

秦国建立,与其他人何干?”

听到秦牧霸气的话语,赵武等人脸上重新浮现兴奋之色。

是啊,秦国建立根本不需要看其他人的脸色。

联军来袭,只要庆州无虞,建国就不会受到干扰。

秦牧看向几名臣子,道:“去年年底集议时,就已经初步商讨了建国事宜。,3¨芭?墈·书~徃- -首`发′上元节之后,礼司和布政司就已经在牵头筹备了。”

在古代,建国是一件非常严肃且繁琐的事情。

在这种事情上,秦牧也没有要求礼司减少流程。

封建集权的古代社会,反而要更加坚持礼节,才能确立君主的威严,巩固秦牧手中的权力。

秦牧刚回到驿馆歇下,地文星便快步走了过来。

“大王,副指挥使送回绝密情报。”

秦牧放下毛巾,接过密折。

不多时,秦牧眉梢不由得一挑。

兖州在徐州战场和恒州战场,均落于下风。

兖州已经做出决定,战略性放弃徐州,抽调兵力全力防守恒州。

兖州占据着徐州东海郡和新野郡,已经足够了。

从战略意义上来说,恒州对兖州更加重要。

一旦恒州失陷,那么登州沦陷只是时间问题。

兖州的地盘本来就不大,若是丢了登州,兖州基本宣告退出逐鹿天下的行列。

秦牧思索之后,觉得兖州做法是当前最佳选择。

放弃徐州之争,其实是为兖州保留了希望。

秦牧放下密折,问道:“王世仁现在如何了?”

地文星回道:“王郡守已经决定留在东海郡,兖州亦准备招揽王郡守。不过从目前探听到的情报来看,若是王郡守接受兖州招募,恐无法留任东海郡。”

秦牧笑了笑。

兖州当然不敢将王世仁留在东海郡。

王世仁担任东海郡守多年,深受百姓爱戴。

况且,王氏现在可以在秦州。

秦牧说道:“告诉苏原和吕方,若没有要紧事,就不要再联络王世仁了。”

“诺。”

秦牧从桌案上取出一份折子。

“这份折子以最快的速度送回咸阳。”

“诺。”

庆州已经收入囊中,接下来就是治理了。

……

秦州,咸阳。

都督府衙,议事厅。

秦州官员齐聚一堂,商讨政务。

集议最后,狄轻舟开口道:“大王已传来王令,秦军全面占领庆州,府衙需尽快着手组建庆州府,首要便是确定庆州令及长史人选。”

话音落下,众人神色一肃。

“庆州府和长史人选,需在十天之内确定下来,并上呈大王。”

张邰出列道:“本官举荐秦州府长史杜立林担任庆州令,杜立林自上任秦州长史以来,兢兢业业,务实去华。

大王更是多次赞叹杜立林乃百官表率,官员学习之标榜。”

杨伯祥随后道:“本官举荐汉中郡太守徐昭,其夙夜在公,政绩卓著。庆州因战争缘故,民生凋零,急需一名善理政之大臣,徐有新乃不二人选。”

张邰和杨伯祥之后,曲一川、徐百泉、于谱等人亦是纷纷开口举荐人选。

徐百泉说道:“益州蜀郡太守罗文鸣,政绩彪炳,上任蜀郡以来,蜀郡人口粮产接连创下记录。”

一旁的吏员将举荐的人选以及推举人的理由,一一记录在案。

直到最后,只有狄轻舟和魏廷云没有开口推荐人选。

狄轻舟说道:“若无其他人选,还需推举长史人选。本官希望诸位仔细斟酌,不偏不倚。”

庆州令乃是正三品大员,一般只有从三品即正四品官员可以晋升。

在秦州,一州长史乃是从三品,一郡太守则是正四品官员。

且大部分人推荐之人皆是地方大员,很少是都督府内官员。

按照大王的说法,主政一方的大员,要优先考虑从有丰富地方主政官员中挑选。

在大王心中,地方主政经历更加重要。

这也是太守只比长史低半级的原因之一,更是太守可以直接晋升州令的重要原因。

虽说按照大炎规制,这种晋升体系不合理,但大王从不在意规制。

长史人选的举荐规则就更加复杂了。

太守可以直接晋升,都督府衙的掌固或主簿也可以直接调任,且对于地方主政经历没有那么看重。

众官员举荐之后,被举荐之人的范围基本囊括了正四品和从四品官员。

狄轻舟开口道:“所有得到举荐人员的一应履历信息,需尽快整理归纳妥当,并上呈大王。另,大王有言,庆州府其余官员主要从益州抽调,河西、关远两郡次之。 庆州各郡县官吏,则优先从都督府衙抽调,益州次之,定山、安阳两郡再次之。”

闻言,众人神色一滞,而后陷入沉思。

大王是否有其深意呢?

集议之后,曲一川和兵司主事王建杰走在一起。

“正林兄,你有何看法?”

王建杰低声道:“益州富饶,太过安逸,恐会侵蚀人心啊。”

曲一川若有所思,道:“咸阳及安阳同样富饶,又如何解读?”

王建杰沉吟道:“府衙内有很多青年官吏,朝气蓬勃,理想远大,但缺乏地方主政经历。大王最爱磨砺锻炼青年官员,有此安排倒也正常。”

王建杰看了眼曲一川,道:“知节兄,你推举的两人皆是地方主政经历丰富者,又何苦担心呢?”

曲一川叹气一声,没有回答。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秦州官员总体分为秦州派和益州派,可其下则是派别林立。

每个官员都有一个小圈子,大家都希望自己小圈子的人能够简在君心,得到重用。

如今秦州官场中,秦州令庞冲是张府监小圈子中的人,益州令姚世方是杨府监小圈子中的人,灵州令乃是益州派。

王建杰左右看了下,低声问道:“知节兄,你认为最终谁能胜出升任庆州令?秦州?益州?”

曲一川神色一正。

王建杰后面两句话,显然是在询问是秦系官员还是蜀系官员能够胜出。

曲一川正色道:“不敢揣测君意。”

王建杰笑了笑,没有说话。

曲一川则是主动扯开话题。

派系之争,在任何时刻都是讳莫如深的话题。

另外一边,宁贤春和王世安走在一起。

“王掌固,要抓住机会啊。”

王世安笑道:“多谢宁主事提点,下官已经有所准备了。”

宁贤春颔首:“年轻一辈,还是要下放至郡县磨砺一番。这几年,王氏年轻一辈勤勉有加,亦得到过大王褒奖。故而,该争取的还是不能放弃。

大王对待世家豪族的态度,你也清楚,大王之圣明,远超历代君王。”

王世安点着头。

他也明白,大王其实讨厌的是贪婪无度的世家豪族。

若是世家豪族能够安分守己,索求有度,大王根本不会在意。

下衙回到府中后,王世安立即召集了族人留在咸阳为官的年轻一辈。

共有七人。

王世安看着七人,也没有卖关子。

“你们可愿调任地方为官?”

七人面面相觑。

过了很久,才有一人开口

“族叔,小子愿意外放地方。”

王世安看向开口之人。

此人乃是旁支子弟,名叫王叙白,去年通过招贤考试走上仕途,眼下在刑司任校书郎。

王叙白在任期间,亦是受到上官赞许,是王氏年轻一辈中的佼佼者。

王世安满意的点了下头,问道:“除了凌云,还有其他人想要外放吗?”

没有人回答。

见状,王世安最后询问了一遍,还是没有人回答。

王世安放弃了,摆手示意七人下去。

亭外回廊上,其余六人不解的看向王叙白。

“凌云,你为何想要外放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