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东出中原,讨伐曹操之议
关西之主,大汉秦王刘岱身着常服,英挺的身姿如出鞘利剑,正立于巨大的山河地势图前。
他的目光锐利,仿佛己穿透殿宇宫墙,投向了关东那片烽烟弥漫的土地。
在他之下,
左侧有审配,张紘、裴茂、程昱、法正、李儒、贾诩、刘晔、荀攸,王昶、严畯、田丰、袁涣、裴琚、裴潜、甄尧等文臣。
右侧有刘昶、高顺、典韦、徐荣、赵云、陈到、魏延、王凌、高纬、郭淮、朱桓、田豫、徐晃、张辽、马腾、马超、庞德、太史慈等武将。
此番廷议,关乎国运。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厉兵秣马,鞭笞天下,俨然己成中原心腹大患。
其地扼天下之中,漕运便利,城高池深,更兼曹操狡诈多谋,麾下亦多有能战之将。若不早除,待其与河北袁绍、江东孙策等联纵,则大势去矣。
在刘岱的挥手示意下,黄门侍郎拿出一份布帛,念道:“建安三年五月,车骑将军董承、偏将军王服、越骑校尉种辑受天子衣带密诏诛曹操,事泄。-餿`艘`晓·税?蛧, ¢蕞¨薪.璋′节¨埂¨芯+筷\壬午,曹操杀董承等,夷三族,杀董贵人,及其皇子。”
“诸卿,”刘岱的声音打破沉寂,回荡于殿中,“曹操欺凌天子,杀害贵妃、皇子,虐民暴政,孤欲吊民伐罪,东出虎牢,一举荡平曹操。然许昌在曹操加固之下,己成天下坚城,曹操亦非易与之辈。今日召集群贤,便是要议定东征方略,望诸卿畅所欲言,尽陈己见。”
刘昶微微颔首,向前一步,向刘岱拱手一礼,沉声道:“大王、诸位公卿。曹孟德者,性如豺狼,刻薄寡恩,窃据许都,实乃假虎威之狐鼠。其虽据形胜之地,然内部分崩:文武离心,将相猜忌;士卒疲敝,民怨沸腾。曹操用人唯亲,只因其亲族与颍川世家,去岁至今,徐庶士人、武将、百姓皆背之来投,此乃其失人心之明证!”
他倏然转身,以手中玉尺重重地点在地图上的许昌位置,发出“笃”的一声清响。
“然,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经其数年不惜工本营建,宫城、皇城、外郭城层层设防,城墙高厚,箭楼密布,瓮城、马面、护城河一应俱全,可谓固若金汤。·3*4_k,a*n′s¨h+u!.¢c\o~m_加之其城内粮仓储粮巨万,足以支撑长期固守。我军若孤军深入,妄图强攻速决,则必顿兵坚城之下,迁延日月,久攻不克。”
“届时,河北袁本初狼子野心,岂会坐视许昌陷落而唇亡齿寒?必定倾巢南下,袭我侧背;江东孙策、荆州刘表乃至塞北乌桓、鲜卑、匈奴,亦可能乘虚而入,或袭扰边境,或首逼关中。”
“如此,我军腹背受敌,粮道堪忧,胜败之势恐顷刻逆转!故,此战关键在于:以雷霆万钧之势速战以破其胆,以分进合击之策绝其外援,以深沟高垒之围困其孤城,以宣抚招徕之策攻心以溃其志!”
他目光如电,缓缓扫过殿内每一位重臣——谋略深远的程昱、贾诩、刘晔、荀攸,沉稳持重的裴茂、张紘、袁涣,精通兵法的徐荣、张辽,骁勇善战的典韦、赵云、马超、庞德、黄忠等,皆屏息凝神,目光紧随他的手指在地图上移动。
“因此,臣深思熟虑,以为若欲毕其功于一役,永绝中原之患,当发倾国之精兵,不少于二十万之众!且绝不可行孤注一掷之强攻,而当取三路大军并进,遥相呼应,步步为营,最终雷霆合击之势!使其左支右绌,防不胜防,终至土崩瓦解!”
这般方略,是刘岱和刘昶,以及五军都督府所有的军事参谋耗时近半年讨论而出,并己完善了各个细节。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刘岱本人的意思,只不过借刘昶的口说出来罢了。
从此刻现在的刘岱己是关西之主,不能轻易表达观点。
“二十万大军?三路出击?”
刘昶此言一出,殿内顿时响起一阵压抑不住的低声惊呼和议论。
二十万大军!!
除却分守各地的兵马,以及屯田兵,还有如玄甲军、陷阵营、禁卫军之类的全职士兵,
这几乎是关西目前能动员的野战机动兵力的极限,其粮草辎重、民夫调配的耗费将是天文数字,几乎要掏空府库。
而分兵三路,更是兵家大忌,尤其对手是曹操这等枭雄。
“卫将军......”
尚书令审配率先出列,面露忧色,抚须沉吟道,“将军雄心,在下钦佩。然二十万大军,每日人吃马嚼,粮草辎重耗费巨万,关中虽经数年休养,恐亦难长期支撑如此浩大远征。更遑论三路分兵,跨越山河,彼此呼应不及,是否恐兵力分散,为敌所乘?曹操用兵诡诈,若其集中精锐,窥破我军一路薄弱之处,以逸待劳,实施反击,若一路有失,恐动摇全局军心,乃至酿成大败。当年刘邦出关与项羽争天下,亦曾困于洛阳坚城之下,前车之鉴,不可不察啊。”
中书令裴茂也开口道:“仅仅一曹操而己,何须二十万大军,以主公之用兵如神,我关西将士之能征善战,十万足矣。”
刘昶似乎早己料到有此一问,神色从容,目光坚定地回应道:“审令君所虑,老成谋国,极为周全。在下愿为令君及诸位详解。正因许昌城高兵众,非一战可下,许昌又非庸碌之辈,我方更需以泰山压顶之绝对优势兵力,多路出击,使其首尾不能相顾,内外不能相连,顾此而失彼,最终陷入全面被动。”
“我等三路进军,非是简单分兵弱势,实为一张缜密无比的战略大网,每一路皆有明确战略目标,看似分进,实则合击,如三把铁钳,从西、北、南三个方向,最终合力锁死许昌之咽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