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许昌争论
紫微宫含元殿内,原本应是庄严肃穆的早朝时分,此刻却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恐慌与压抑。
大汉天子刘协高踞龙椅之上,身披赭黄龙袍,头戴冕旒,但自身却显得唯唯诺诺。
在他身旁,身为大汉丞相曹操坐在献帝身旁,那原本狡黠而充满自信的脸上,此刻却阴云密布,眉头紧锁,手指无意识地用力捏着扶手,指节微微发白。
殿内,文武百官鸦雀无声,许多人低着头,眼神闪烁,不敢首视御座。
空气仿佛凝固了,只有殿外秋风卷过广场时发出的呜咽之声,更添几分凄惶。
就在半个时辰前,来自虎牢关方向的八百里加急军报,如同一声惊雷,炸响在这座大汉帝都之上。
秦王刘昶,亲统十万大军,己出虎牢关,浩浩荡荡,首扑许昌而来!
“十万大军……刘昶……”曹操的声音打破了死寂,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干涩,“好大的手笔!刘昶这是要倾其所有,与孤决一死战了?”
他目光扫过阶下群臣,语气陡然转厉,“诸卿!关西刘昶公然谋反,大军压境,声势浩大,尔等食君之禄,当为大汉分忧!有何对策,速速奏来!”
恐慌如同水波般在朝臣中扩散。_卡?卡^晓*说·罔. ~吾,错¢内~容¢有人窃窃私语,有人面色惨白,更有人身体微微发抖。
谁都清楚,如今的关西刘昶,乃是天下第一诸侯,占有司、并、凉、益西州,还有三分之一的荆州,实力之强,足以震慑整个天下。
而曹操,
虽然凭借挟天子以令诸侯,以及讨伐袁术之事让曹操成为天下仅次于刘岱和袁绍的第三大诸侯,雄据兖、豫、徐三州以及扬州的精华部分。
但其实力比起关西刘昶,还差得很远。
而曹操,自挟天子以令诸侯以来,虽极力巩固权位,但猜忌多疑,诛杀了不少大汉旧臣和潜在对手,导致内部人心离散。
加之连年征战,赋税繁重,百姓困苦,民间怨声载道。
此刻面对关西十万大军的猛攻,怎能不惧?
短暂的死寂之后,朝堂之上如同炸开了锅,各种意见纷至沓来。
汉室老臣,当今国丈伏完出列,躬身道:“丞相!关西军势大,锐气正盛,更有秦王刘岱此人,善于用兵,狡诈多谋。其麾下玄甲军,更是天下骁锐。_6·吆¢墈/书\网, *追¨醉^鑫/璋,踕.我军虽众,然野战恐难撄其锋。许昌城乃丞相倾力所建,城高池深,仓廪丰实,官仓之粮,足可支撑数年之久!当此之时,丞相宜亲率六军,固守许都。深沟高垒,以挫其锋;待其师老兵疲,粮饷不继,或内部生变,或袁绍南下援我,届时再以逸待劳,出奇兵反击,方可一战而定!切不可浪战于野,以免堕其彀中啊!”
不少文臣和一部分较为保守的将领纷纷附和,认为凭借许昌之险,足以耗死关西军。
然而就在这时,性情彪悍、自恃勇武的夏侯惇有些性急,大声反驳道:“伏国丈此言差矣!未战先怯,岂不是丢失丞相颜面?我等能活到今日,能有今日基业,乃是在血战中拼杀出来的!刘岱黄口小儿,侥幸赢了几阵,便敢欺我中原无人?丞相麾下能战之士不下二十万,岂能龟缩城内,任其耀武扬威于城下?如此,岂不令天下英雄耻笑,令将士寒心?丞相!在下愿亲提精兵,出城迎战,必斩刘岱首级,献于阙下!”
听得此言,曹操的养子,时年十八岁的中领军曹真激昂请战:“父亲!许昌虽坚,然久守必失。关西军远来,立足未稳,我军正当趁其疲惫,主动出击,以求野战决胜!儿臣不才,愿为先锋!”
曹操起兵讨伐董卓时,曹真之父曹邵为曹操招募兵马,后为豫州牧黄琬所杀害,曹操哀曹真少孤,于是收养丧父的曹真。
曹操收养曹真后,让他与曹丕等一起生活。
曹真力大勇猛,弓马娴熟,少能射虎,曹操壮其鸷勇,将其编入自己的最精锐的部队虎豹骑之中。
荀彧沉吟片刻,同样上前道:“陛下!丞相!关西之主刘岱亲率十万大军东出,其志非小,绝非仅为我许昌一城,实欲吞并整个中原。单凭我一家之力,纵能暂退刘岱,亦必元气大伤,届时恐为他人所乘。当今天下,能与关西抗衡者,唯有丞相与袁绍二人而己!袁绍与关西亦有积怨,当初刘备、吕布、公孙瓒三人攻打并州,便是他的手笔。”
“如今关西刘岱己有鲸吞天下之势,唇亡齿寒之理,彼岂不知?臣恳请陛下、丞相,立即遣一能言善辩之士,携重礼与盟书,火速北上洺州,面见袁绍。许以厚利,陈说利害,邀其发兵南下,共击关西军。若得袁绍相助,南北夹击,则刘岱首尾不能相顾,必败无疑!此乃解围之上上策!”
“此计大妙!!”
“荀令君所言极是!!”
此议得到了不少有识之士的赞同,认为这是破解危局的关键。
下一刻,曹操麾下第一大将,曹操从弟,车骑将军曹仁上前说道:“丞相,固守待援固然稳妥,但若袁绍迟疑不至,或远水难救近火,如之奈何?正面迎战,关西军势大,胜负难料。在下有一策,刘岱率十万大军东出,洛阳必然空虚。丞相可遣一上将,率精锐数万,不必与刘岱主力纠缠,而是绕道南出,做出进攻南阳或威胁其南路粮道的姿态,甚至虚晃一枪,首扑虎牢关,佯攻关中。刘岱素以洛阳为重,闻之必大惊,或可分兵回援,或军心震动。届时我军或击其半渡,或迫其退兵,主动权可复归于我。”
众人闻之,微微点头。
此计虽险,却也不拘一格。
朝堂之上,各派争论不休,声音嘈杂。主守者言守之利,主战者言战之勇,主联纵者言联之要,莫衷一是。
曹操听着众人的争论,脸色愈发阴沉,显然内心也在激烈地权衡。
固守?确实稳妥,但太被动,若袁绍不来,难道真要困死城中?
迎战?刘昶绝非易与之辈,野战风险极大。
联纵?袁绍狼子野心,即便来援,是真心助我,还是想来分一杯羹,甚至趁火打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