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整顿吏治,汴州阴云
宣武四年,二月十七日。
辰时三刻。
李承乾穿着玄色龙袍,在甘露殿内徘徊。
他的眉头紧皱着,呈‘川’字形,时不时地看向不远处的伏案,上面放着几份奏疏。
这些奏疏,都是锦衣卫送来的。
内容都是记载着地方州郡刺史、别驾、长史贪污的记录清单,以及贪污人员,而且,上面还只是查出来的一部分,列明的也是查出来的东西,还有很多没有查出来的部分,如今正在暗中查探。
对于这些奏疏,李承乾留下了奏疏副本,至于原本则是在上面批复了一些字:‘继续暗中搜查,切莫打草惊蛇,等待合适时机再一网打尽’后,就让人原路送回州长安的北镇抚司处。
北镇抚司,是大唐锦衣卫总部,成立于宣武二年正月。
一切花费,皆从他内库拨给。
数年下来,锦衣卫壮大得很快。
在毛骧的一番操作下,如今的锦衣卫已然遍布整个大唐各州郡。
唯一不太满意的是,高句丽、吐谷浑、倭国等国家,派往这些地方潜伏的人,大部分都没了消息。对于此事,毛骧给出的说辞是,派往这些地方没有消息的人,九成以上是牺牲了。李承乾嘱咐其对牺牲的锦衣卫家里进行特别优待和照顾,锦衣卫招募人员,可优先从这些人家中招募。
但李承乾依然没有放弃往这些地方派锦衣卫潜伏,他是不可能放弃这些地方的。
这一切,只是为了将来能够一战拿下这些国家,让它们成为大唐的疆土。
思绪回到贪官污吏上面,李承乾没想到的是,有些地方的刺史、别驾、长史竟敢沆瀣一气,他们肆无忌惮地侵吞国家钱粮,盘剥地方百姓,难道他们忘了自己是怎么上位的吗?
虽说民间百姓称他为宣武仁皇帝,莫非他们以为自己真的只有‘仁’吗?
宣武可是在仁之前,想必那些利益让他们昏了头脑。
利令智昏,还是官场上的迫不得已选择同流合污,对于这些,李承乾并不关心,他关心的是如何将他们一网打尽,然后如何整顿地方吏治,减少这种事情的发生。
至于避免这种事情,李承乾觉得不大可能。
李承乾这些年读过不少史书,这些史书在涉及吏治这一块儿,都昭示了两个道理: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虽有重律,仅能禁其已然,而不能使其必然不犯。
想着这些,李承乾轻叹一口气。
或许,他所遇到的问题,都是历朝历代都无法避免的问题。
但是,他想要的是大唐的长治久安,就绝不能坐视不管,任由这些贪官污吏横行。
虽不能完全杜绝,但若是只存在少数,他也就心满意足了。
对此,他的态度是:必须重惩,以儆效尤!
念此,他立即对着殿外大声道:“来人,让狄仁杰速速来见朕!”
殿外躬身候着的无禄,心中一惊,他能从陛下的口中听出来了事态的严重性,没有丝毫磨蹭,立即回道:“诺。”
旋即,无禄匆匆离去。
与此同时。
另一边。
河南道。
汴州刺史府。
此时,刺史府內,如往常一般高朋满座。
高坐上首的是面色红润、挺着肚子的刺史林申。
他扫了一眼众人,然后拍拍手,很快,有一群漂亮的女子鱼跃而入,每个人都有着姣好的面容,婀娜动人,令众人大饱眼福。
屋外虽说寒冷如冰,但在这屋内,却让人感觉与春天无异。
仔细望去,四周银叶熏炉零零总总加起来有十几个,每一个熏炉面前都有人专门盯着,不断地往里头加炭火。
每个人面前都准备了一张伏案,上面摆着丰盛的美食佳肴、美酒、甜果......
“诸位,某将大家叫过来,是为了聚一聚,今日只管吃喝玩乐,不谈公事......”林申边说着,边示意刚进来的女子开始表演舞蹈。
下一瞬。
悦耳的音乐旋律响起,漂亮的舞姬随之翩翩起舞,看得众人喉咙发干,一动不动,眼睛没有挪动一丝。
见此,林申面露微笑,似乎对于这一幕早有预料。
“使君,某觉得在这种场合如此玩乐,恐怕有些不妥吧......”
这句话,犹如石子投入到众人心湖一般,令众人面色一变。
许多人循着这话,望向说此话的主人。
当着府君的面说着这种话,一点眼力见也没有,路都走窄了,将来还有什么前途可言?
当他们看到说话的是浚仪县县令杨方时,然后,就都不感到意外了。
对于此人,他们也略有耳闻,是他们这群人中的异类。
平时大家也都不来往,互相看对方不顺眼。
若不是林刺史出于公心,这人也没必要邀请。
只能说林刺史大人有大量,不跟这种人见识。
林申脸上的笑容因为杨方的话变得有些不自然,但他尽量保持温和的微笑,说:“处理公务之余,莫非本官就不能享受一下了吗?”
杨方听出来了林申的不满,但他故作不知,脸色一肃,继续说道:“使君可知汴州下的几个县有多少人冻死?有多少人因为不堪忍受名目繁多的各种税赋而苦不堪言?使君作为汴州刺史,一州之长,不体谅朝廷的难处,不为百姓做些利民之事,终日只知道饮酒作乐,对于百姓的死活不管不顾,如此而为,上不思报君恩,下不能为黎民百姓,某想问的是使君是哪来的脸面说能享受的?”
林申闻言,心中大怒,脸色发黑。
他阴沉着脸,不善地看向杨方:“杨县令......本官好心邀请你来吃喝,你却......”
还不待林申继续往下说,杨方冷冷地道:“从杨某进入刺史府开始,杨某滴酒未沾,丰盛的佳肴更是没有尝一口,因为看到这些,杨某心中有愧。刺史府温暖如春,可是,当某想到那些仍然饱受寒冷的百姓,想到被冻死的那些百姓,被冻死的百姓,而他们原本可以不用死的......这让我良心难安!可是,使君是如何做的?使郡愧为汴州刺史!此事,杨某必然会向朝廷弹劾......”
林申皮笑肉不笑地说道:“杨方,你莫非忘记了你是汴州本地人?若不是有某的首肯,你如何能做得浚仪县县令?”
杨方脸色从容,平静地说道:“使君之言,简直是荒天下之大谬!使君当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杨某是大唐的官员,而非使君的官员?使君能够主政汴州,是朝廷授予使君的权柄,朝廷既然能授予,自然也就能收回......”
“放肆!”林申拍案而起,胸口起伏不定,指着杨方道:“你杨方不过是小小的县令,若不是某之首肯,你如何有今日?天下有才者,如过江之鲫,某既然能让你担任浚仪县县令,自然也有办法撤掉你这个县令。来人!杨方对上官大不敬,妄议朝政,非所宜言,将他拿下!”
下一刻。
刺史府外,一群兵卒持刀而入,直奔杨方,迅速将杨方控制了起来。
杨方神情仍然从容,他望着林申道:“林申,你以为你之前做的事情能够瞒得过朝廷吗?贪污枉法、私吞朝廷拨给百姓的救命钱粮、贿赂上官、不尊今上、包庇五姓七望余孽......哼,这些无论是哪一个罪名,朝廷都不会饶了你!”
“怎么?想要污蔑本官名声?本官吃的盐比你多,这点拙劣的手段根本上不了台面。”林申面色如常地说道,同时看了控制住杨方的兵卒们,说:“还不将他给待下去?对于此人,务必要在狱中好好照顾一番......”
“诺。”兵卒们粗鲁地将杨方拖走了。
待杨方被拖走后,整个刺史府都为之一静。
林申屏退了下人和舞姬们,然后扫视众人,说:“刚刚杨方所言,都是对本官的无端指责。若是本官出了事,你们在座的都别想逃......”
林申话音刚落,众人纷纷面色骤变,急忙道:“使君,那杨方不过是小人一个,某建议宜当搜集其‘滔天罪证’,然后将其处死......”
“或可借狱中悍匪之手杀死......”有人开口道。
“不妥,某以为可以拿杨方家人威胁,拿一份准备好的供状让他签名画押......”有人淡淡地说道。
“某觉得可以下毒......某知道有一种毒药,可以杀人于无形......即便是仵作,也无法查出来是什么毒......”有人眯着眼,目光充满阴毒。
......
众人纷纷献计,林申闻言,面露满意,道:“诸位不必惊慌,某在朝廷亦有人,某每年送往京城的‘土贡’可不是白送的,那可都是真金白银......如果我出了事,上面也会想方设法将我保下来的......而且,他们比我更担心我会出事......至于杨方,某有的是办法对付他......”
众人闻言,都松了口气,纷纷道:“使君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