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淘宝的核心竞争力——物流(求月票!感谢感谢!)
陈天刚回到公司,脑海中还在思索着e品牌的第二款产品,
刘强冬就急匆匆的跑来:“陈总,你可算回来了,有好几个事需要向您当面汇报。”
“淘宝不是发展的挺好吗?”陈天示意他坐下说。
刘强冬满脸焦急:“就是发展太好了,才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按照轻重缓急一个个说。”陈天倒是很淡定,还慢悠悠端起茶抿了一口。
“最紧急的是物流环节引发的售后纠纷。”刘强冬举了个案例:“有位顾客网购的电饭煲,签收时外包装完好,回家拆开后却发现内胆严重变形。”
“商家以'商品已影响二次销售'为由拒绝退货,坚称是物流责任,而邮政方面则咬定客户签收时未提出异议,拒不认账。”
陈天放下茶杯,眉头微蹙:“最后怎么处理的?”
“客服介入后,判定给买家退货退款,保障消费者权益是淘宝的根基,轻易动不得。”刘强冬叹了口气。
“但商家提供了出库时的产品质检报告和打包录像,确实证明是运输过程中出了问题,但邮政以'不在理赔范围'为由推诿,我们又没有强制索赔的权限...”
“所以损失最终还是转嫁给了商家?”
刘强冬神色凝重地点头:“这已经演变成系统性风险了,过去一周,类似纠纷激增了300%,中小商家联盟已经三次联名抗议,威胁要集体下架商品。”
陈天望着茶杯中的嫩芽,陷入沉思。
这个顽疾他再熟悉不过,即便在前世,这也是个无解的困局。
理论上,最简单的解决方案是推行“当面验货后签收”制度,但现实中却有一堵堵无形的墙形成阻力。
首先是华夏消费者根深蒂固的隐私观念。
很少有人愿意在快递驿站或小区门口,当众拆开包裹验货,哪怕只是普通的生活用品。
这种文化心理形成的屏障,比任何规章制度都更难突破。
其次,物流端同样抵触这个方案。
快递员们早已习惯“签收即免责”的工作模式,当面验货不仅会拖慢配送效率,更可能引发即时纠纷。
有些快递公司甚至明文规定“必须先签收后验货”,这种本末倒置的条款,反而成了行业规则。
在这个死循环里,每个环节都在理性地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做法。
买家知道即便回家发现商品问题也能维权,自然缺乏当面验货的动力,平台要维护用户体验,往往倾向消费者,物流公司只要牢牢抓住“已签收”就能免责。
最终,发货后的所有风险都转嫁到了商家身上。
前世大多数商家只能把这当作经营成本消化掉,有“损耗”说明货还卖得动,还有利润。
整个电商环节的另外三方:物流、平台、消费者有平台撑腰,他们发现一个都得罪不起。
个别想较真的准备换个平台,转一圈却发现所有电商平台都是这个规则,这已经成为电商生态的'必要成本'了。
到了此时,似乎电商整个环节的四方都成了既得利益者,没有输家。
但只要在地球上,就要遵守能量守恒定律,所有看似被消化的'损耗',最终都会通过某种形式完成转移支付。
商家拿平台、物流两方没有丝毫办法,那就只能在“狐假虎威”的消费者身上找补回来,要么提价,要么降质。
最终,兜兜转转这笔损耗还是重新回到了消费者头上。
只不过是换成了一种悄无声息地的形式,消费者毫无所觉也更加容易接受。
当下电商因淘宝才刚刚兴起,商家现在群情激奋,是因为他们还没找到这个'转移支付’的密码。
等他们意识到可以向消费者转嫁成本时...
所有商家都将默契地采用这种策略,市场会达到新的平衡。
到那时,今天这些抗议的声音就会像从来没存在过一样。
这就是商业进化的残酷之处——不是解决问题,而是让问题变得不再是问题。
陈天突然开口:“你心里早就有答案了吧?抛出这个问题,不过是想让我来做这个最终决定,毕竟这要割的是我们自己身上的肉。”
刘强冬迎上陈天那双仿佛能穿透人心的眼睛,不自觉地挠了挠头。
“什么都瞒不过陈总,”他讪笑着,喉结滚动了一下:“我是想...”
“你是要革我们自己的命。”陈天截断他的话:“这样就能名正言顺地搞你那朝思暮想的物流帝国。”
空气突然凝固。
刘强冬瞳孔微微收缩,他没想到陈天连这个都看透了。
是的,唯有自建物流,才能将网购的每个环节都牢牢攥在掌心。
别的物流公司嫌麻烦、怕担责,不愿意让客户当面验货?
那他就自己来。
把商品运输的风险全部揽过来,有问题就痛快赔偿。
消费者验货签收后,再没理由找商家扯皮,既保证了用户体验,又降低了商家经营成本。
没了这些“损耗”,商家就能提供更优质低价的产品,用户买到的东西自然更有性价比——简直堪称完美的商业闭环。
买卖双方的问题都解决了,看似皆大欢喜。
但陈天比谁都清楚,世界上从来没有免费的午餐,能量守恒无处无在。
刘强冬这是把所有成本都转嫁到他头上来了。
要确保全国每个角落的消费者都能顺利收货,就得打造一个覆盖城乡的物流网络。
放眼当下,除了举国之力支撑的邮政系统,哪家民营物流有这个能耐?
陈天光是想象一下这个投入规模,后颈就泛起一阵凉意。
他仿佛看见无数辆卡车在神州大地上奔驰,看见无数个配送站点如毛细血管般在全国乡镇蔓延,看见财务报表上那个不断膨胀的赤字黑洞。
但只要完成物流布局,验货签收、次日达、先行赔付——整个电商最痛的痛点,都将变成淘宝的核心竞争力。
这个看似自杀式的冒进方案,可能是未来十年最具战略价值的实体投资。
茶杯升起袅袅热气,在两人之间织出一张朦胧的网。
“说说你的具体计划。”陈天指腹在眉骨上重重按了两下。
刘强冬等的就是这一刻,他身体微微前倾:“我想先收购顺丰拿下珠三角,接着吞并申通控制长三角,最后拿下配送网络最广的宅急送。三步走完,全国物流骨架就搭起来了。”
他说得行云流水,陈天却听得头皮发麻。
但转念想到当下这三家物流公司都还处于萌芽期,心里才勉强能接受:“你这是要把除邮政和外资以外的三家民营物流一网打尽?”
没等刘强冬回答,陈天突然倾身向前,目光如炬:“先不说人家愿不愿意卖,这笔资金从哪来?”
“融资。”刘强冬早有准备,他从公文包里抽出一叠文件:“我注意到陈总对资本有些...抵触。”
他小心斟酌着用词:“但公司发展到这个规模,是时候拥抱资本市场了,不仅是淘宝,橙天集团也该尽快融资,只有这样公司才能迎来高速发展。”
陈天指节在扶手上轻轻敲击,节奏越来越慢。
业内谁不知道他对股权的执念?
放眼华夏互联网圈,找不出第二家像橙天这样的巨无霸:创始人持股高达98%,剩下2%还在合伙人马画藤手里。
唯一一次破例,还是湾岛分公司为拉拢盟友出让的20%。
风投圈早就议论纷纷。
有人酸溜溜地说:“守着金矿不让人分杯羹,陈天这是要把独食吃到上市。”
最初,陈天只是担心过早融资会被资本架空。
但随着一个个项目开花结果,橙天的现金流越来越充沛,每月抛去开支账上还躺着上亿现金,融资这件事就被他无限期搁置了。
但现在,淘宝需要自建物流体系,陈天还准备进军芯片研发、操作系统等高科技领域。
公司账上那几亿现金流早已不够看了。
时间在沉默中流淌。
陈天突然起身,站在窗前,背影挺拔如松,却又透着一丝孤绝。
远处,这座城市的高楼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就像他们即将缔造的商业帝国。
“三天。”他声音低沉:“我要看到详细的收购方案和淘宝融资计划。”
“至于橙天集团……让马画藤联系风投圈,这次,我们玩个大的。”
“没问题!”刘强冬攥紧拳头,终于能甩开膀子大干一场了,他能感觉到血液在血管里奔涌的声音。
股份稀释又如何?
只要淘宝继续壮大,哪怕他只剩1%的股份,价值也远超现在。
“那我先去筹备?”
“去吧。”陈天的声音从远处飘来,像是隔着一层雾,带着些许恍惚。
刘强冬在门口驻足。
他转头看见陈天依然保持着那个姿势,仿佛化作了城市景观的一部分。
刘强冬知道陈天对公司有感情,但这一步非走不可。
他张了张嘴,最终没再多说,轻轻带上了门,将那抹凝固的背影关在了身后。
而窗内的那个人,依然站在时代的十字路口,眺望着谁也无法完全看清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