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8章 民族自豪感

深城国际机场,出站口。

上百家国内媒体严阵以待,港澳台的记者也来了数十家。

长枪短炮的摄影器材严阵以待,黑压压的人群将出口围得水泄不通。

这阵仗引得往来旅客频频侧目,有人小声嘀咕:“这是哪位国际巨星要来?”

不过这些商务旅客也只是好奇地瞥上两眼,便匆匆离去。

对他们这些事业有成的人来说,明星八卦远不如赶下一趟航班重要。

“头儿,都十二点了,陈天会不会从vip通道走了?”一个戴着黑框眼镜的年轻记者擦了擦汗,小声问道。

“放心,”中年领队胸有成竹地说道:“所有出口都有我们的人,机场地勤那边也打点好了,一有消息就会通知。”

年轻记者咂舌:“他又不是什么大腕,用得着这么大阵仗吗?”

“腕?在他面前连...”领队话未说完,人群中突然爆发出一阵骚动:“陈天出来了!”

“快!这可是他回国后的首次亮相!”领队一把抓起话筒就往人群中心挤。

“他坐了十几个小时飞机,肯定没精力应付太久,去晚了连背影怕都拍不到!”

陈天完全没料到会有这样的阵仗,下机后没做任何防备。

他这才刚一脸倦容地走出通道,就瞬间就被闪光灯和人潮淹没。

保镖沈冰立刻上前护住他,但面对潮水般涌来的记者,单凭一人之力根本招架不住。

况且这些记者除了把话筒快塞进陈天嘴里外,也没有其它出格动作,沈冰不可能直接动武。

陈天看着眼前一张张急切的面孔,知道今天不表态是走不出去了。

他停下脚步,抬手示意:“感谢各位媒体朋友的关注,不过我刚刚经历了长途飞行,颇为疲惫,只能回答三个问题。”

闪光灯如暴雨般倾泻而下,让陈天不由微微眯起本就疲惫的眼睛。

一位身着深蓝色西装的中年记者挤到前排,举起印有《深城日报》logo的话筒。

“多谢陈总,我是《深城日报》记者。”他声音洪亮地自报家门,好让陈天选他。

果然,听到本地媒体的名号,陈天脸上浮现一丝亲切,轻轻颔首:“请问。”

记者深吸一口气,缓缓问道:“您此次收购paypal,是否意味着未来会将公司重心转向海外?”

“当然不是。”陈天回答的斩钉截铁,字字清晰。

“无论现在还是未来,橙天的根基都在国内,就像盖房子,”他打了个比方:“只有基础牢固,海外拓展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记者眼中闪过一丝如释重负。

这个回答足够他回去交差了,深城方面最担心的就是这位商业新贵会因这次米国之行转移战略重心。

“第二个问题。“陈天话音未落,现场顿时沸腾。

记者们争先恐后地挥舞着话筒。

“陈总!燕京电视台!”

“陈先生!港岛《星岛日报》!”

“选我!我是《南方财经》...”

陈天目光在人群中逡巡,本着雨露均沾的想法,最后落在那位戴着金丝眼镜的港媒记者身上。

这位港媒记者原本只是过来拍点素材,回去自行“整理”,没想到却在茫茫多的记者中意外被选中。

虽然意外,但都是老手,自然不会出现不知道问什么的情况。

“陈先生,”他操着略带港式口音的普通话,“您有计划来港岛发展吗?据我所知,您至今还未踏足过港岛。”

这个问题让陈天陷入短暂的沉思。

千禧年的港岛,东方明珠的光辉尚未褪去,远比内地任何城市都要耀眼。

但前世的记忆像一根刺扎在心头,让他下意识地回避这片土地。

那居高临下的目光,带着优越感的嘲讽...

他轻轻摇头,仿佛要甩掉这些不愉快的念头。

商人就该有商人的觉悟。

港岛不仅是金融中心,更是文化输出的桥头堡。

娱乐产业、金融服务...无论从商业还是政治考量,这里都值得开始布局。

“确实该去看看了。”陈天唇角微扬,露出一个意味深长的笑容:“近期我会安排时间赴港考察。”

港媒记者得到答复,识趣的退下,没有像是面对娱乐明星那般死缠烂打。

两者身份地位不同,提问也更加规范的围绕着商业,没有去问陈天什么花边新闻。

也跟陈天没什么绯闻有关,他结没结婚,甚至有没有女朋友至今在外界都是个谜。

第三个问题,陈天目光在人群中扫过,最终落在一家台媒记者身上。

这个选择显然出乎所有人意料。

那位戴着黑框眼镜的年轻记者愣了一秒,随即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

他推了推眼镜,问出了一个火药味十足的问题:

“陈先生,您如何看待通过idg资本暗度陈仓收购'世大半导体',导致台积电蒙受重大损失这件事?”

“这是否涉嫌不正当商业竞争?台积电已经准备将这次收购案移交国际法庭审理,诉求撤销此项收购。”

此话一出,现场顿时一片哗然。

其他记者纷纷竖起耳朵,手中的录音笔不自觉地往前伸了伸。

陈天眉头几不可察地皱了一下。

这件事他特意嘱咐要低调处理,连“中芯半导体”的挂牌仪式都刻意简化。

没想到消息还是不胫而走。

看来台积电已经通过某些渠道查明了真相。

当初为了消除竞争对手,他们不惜以十倍溢价、五十亿的天价收购只值五亿的“世大”半导体。

收购完成后却束之高阁,台积电有更领先的芯片技术、设备,完全用不上世大这些东西,就让其自生自灭。

而当idg熊小鸽以“米国高校研究所需要设备做课题研究”为由接洽台积电方面时。

张中谋不疑有他,爽快地以区区三亿的价格贱卖了“世大”。

他们盘算着既能回点血,又能卖个人情给美国学界和idg,何乐而不为?

谁曾想,堂堂国际风投idg居然甘当陈天的白手套?

张中谋得知这一切的真相时勃然大怒。

但愤怒之余。

这位半导体教父心中更多的是不屑。

芯片行业可是实打实的高端制造,可不是只需要代码的互联网产品。

没有顶尖人才,就算把最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摆在陈天面前。

他看得懂吗?

消化得了吗?

张中谋的自信不无道理。

即便陈天立即开始招纳人才,但世大半导体的技术底子在那,哪怕张如京时期也落后台积电半代有余。

在被雪藏的日子里,世大又荒废了宝贵的研发时间,技术差距已经拉大到将近一代。

等陈天招纳的团队完全消化吸收这些技术,至少还需要一年光景。

芯片行业从来都是赢家通吃的残酷游戏。

届时,当陈天终于量产时,台积电的技术早已领先两代以上。

在芯片这个以性能、制程论成败的战场。

落后两代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功耗高、性能落后,价格也没有任何优势,客户订单必然流向技术领先者。

而没有订单就意味着公司没有现金流,意味着缺乏实践机会来提升芯片工艺。

这正是台积电屡试不爽的“竞争”手段。

不知多少挑战者就这样被扼杀在摇篮里。

正因如此,张中谋才会如此痛快地抛售世大这个“鸡肋”。

张中谋的算盘打得很精,既甩掉了包袱,又不会养虎为患。

但他千算万算,唯独没算到,这些设备最终会辗转回到张如京手中。

这个与张中谋同宗同源的宿命之敌,这个曾经让台积电如芒在背的竞争对手,这个世界上最熟悉世大每一项技术细节的人。

当这个消息传到新竹科学园区时,张中谋手中的茶杯突然变得沉重无比。

他望着窗外暮色中的晶圆厂,第一次感到一丝不安。

在这个世界上,还有谁比张如京更懂得如何让这些设备和技术焕发新生吗?

陈天嘴角泛起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正准备回应这个略显尖锐的问题...

就在此时,警笛声骤然在身后响起。

数名警员小跑而来。

“谁允许你们在机场搞采访?”领队的中年男人龙行虎步的走来。

他目光锐利的扫过人群,直到锁定被中间的陈天安然无恙,紧绷的面容才稍稍松弛了一些。

这位分局局长接到陈天在机场被记者围堵的电话时,惊出了一身冷汗。

他立即出警,途中更接连接到市委主要领导亲自打来的电话。

虽然领导措辞含蓄,但话里话外的分量让他明白。

这位互联网骄子若在他辖区出了恶性事件,自己的仕途恐怕就要提前结束了。

此刻看着眼前这群举着话筒的记者,他暗自庆幸只是虚惊一场。

“陈总,您没事吧?”他快步上前,语气中透着毫不掩饰的关切。

“多谢关心,只是回答几个问题。”

陈天揉了揉太阳穴,长途飞行的疲惫在眉宇间若隐若现。

对方会意,立即转向人群:“机场是重要交通枢纽,聚集再次存在安全隐患,请大家配合疏散。”

说罢又征询地看向陈天。

陈天颔首致意,他本就想回家休息,被堵在这儿接受采访是被逼无奈。

陈天正要离开时却突然驻足,转身望向那位台媒记者,声音不疾不徐却字字千钧:

“商海博弈,各凭本事,我的每一笔交易都合理合法,经得起任何检验。”

“倒是张中谋当年趁张老外出,高价收买世大股东的手段...”

陈天意味深长地顿了顿:“如今物归原主,不过是天道轮回,至于台及电的损失——”

“咎由自取。”留下这四个字,陈天扬长而去。

回去路上,局长犹豫片刻,终于开口:“陈总,给您带个话...”

陈天会意,示意司机升起隔音挡板,并邀请对方换乘到自己的奔驰座驾。

这辆黑色奔驰虽不及魏坤给陈天定制的那辆加长防弹版劳斯莱斯幻影,却也足够私密。

陈天望着窗外飞速后退的街景,大脑快速转动。

“领导的意思,等您休息调整好后,想来贵司考察调研。”他谨慎的措辞。

陈天眸光微动,国内肯定是发生了什么自己不知道的事情。

刚下飞机就被百十个记者围堵机场强行“接机”,刚“脱困”马上领导又急着要来视察。

事出反常必有妖,这背后定有蹊跷。

让局长“顺便”带话不是对陈天不重视,其实恰恰相反。

领导是担心陈天最近太忙没时间接待他们,若以正式名义通知,万一陈天抽不开身拒绝了,那面子上就不太好看。

让这么个“中间人”私下征求一下意见,既保全了双方体面,又留足了转圜余地。

况且连时间都含糊其辞,陈天具体“休息”几天完全由他自己决定。

这种待遇,已远非普通企业家所能相比。

从这也能看出深城方面对陈天愈发的看重。

随着陈天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一场简单会晤都不似此前那般随意,而是充满各种考量。

“方便透露下,国内最近发生了什么吗?”陈天决定先了解下情况再做决定。

“陈总不知道?”局长先是一愣,随即拍了下额头:“瞧我这记性,您在飞机上十多个小时...”

陈天微微颌首,静待下文。

“你在米国的全部行程被央视早间新闻做成了个‘纪录片’,传播开来后,全国人民都觉得脸上有光,称您为华人的骄傲。”

陈天眉头微蹙,他并不觉得米国之行值得如此大书特书。

无非就是收购了个paypal,还和微软达成了一系列合作。

不过都是些常规商业活动,何至于此?

局长压低声音:“现在全网都在传,说您是'让西方低头的华夏企业家'。”

陈天轻叩扶手,心中渐渐明悟。

这是被上面捧上台前了,国内事态的发展远超了陈天的预期。

这背后不只是商业考量...更像是一场民族自信的唤醒宣传。

在“崇洋”逐渐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的当下。

国内需要陈天这么一个“榜样”,让青年人对自己、对祖国更加自信。

想要达到这个目的,国内没有哪个企业家比陈天更加合适。

首先陈天很年轻,二十出头的年纪让国内青年更有亲切感,其次他公司从事的又是年轻人最感兴趣的互联网行业。

且陈天崛起速度飞快,超乎想象的快。

这就让无数青年人更有盼头,更加自信,产生一种我上我也行的错觉。

别的大多数企业家发家动辄几十年,甚至几代人的积累才铸就了一人的成功,这对那些青年人太过遥不可及,丝毫没有模仿的念头。

但陈天这种足够传奇的两年发家史,就能彻底激发年轻人的好胜心和攀比心。

陈天发展还进入了新高度,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国内。

而是在海外开疆拓土占领市场,在全球都有了自己的影响力。

这最后一点更加吸引人。

试问,哪个男生没有开疆拓土、建功立业,征服世界的野望?

和平年代,商业上的开拓疆域就是一种建功立业。

这种时候,宣传部门肯定要大书特书陈天的成功,哪怕陈天在米国没做什么,都要找点事件来做正面宣传报道。

更何况陈天还真做了不少事儿,收购paypal,说起来简单不值一提,那国内其它互联网企业为何迟迟不见动作?

都不说别的因素,就那十亿美金收购款,国内哪家互联网企业能拿得出来?

唯有陈天而已。

无论他是通过什么办法收购了paypal,都是陈天的个人能力完成的全资收购。

况且和微软的战略合作,还有后续的米股风波。

这些在陈天看来稀松平常的事情,其实都对刚刚睁眼看世界的国民形成了强大的心理冲击。

一股原本有些自卑的国民,正在因为陈天而逐渐觉醒自己的民族自豪感。

想明白了这点,陈天立即在心中做出了决定,择日不如撞日,那就明天邀请对方。

这是互赢的事情,陈天想的很简单,在自己企业和影响力最巅峰的时候,邀请对方前来视察调研。

不仅对方能取得一些想要的东西,陈天自己也能借机提些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