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点拨酷派老板
这是宋天耀很久之前买下的一块地,如今已经大楼林立,不远处还有一大片正在搭建的厂棚。
负责接待的工作人员将他引到一辆敞篷游览车上。
郭德鹰问了一下对方才知道这里是万鑫为电亚搭建的超级工厂。
每路过一处厂房,郭德鹰的目光都会停留许久,他能看到厂房内整齐排列的生产设备。
能想象到未来这里满负荷运转时的忙碌场景,一股难以言喻的羡慕涌上心头。
“要是酷派能有这样的超级工厂就好了。”他在心里默默念叨着。
酷派这些年一直在手机行业挣扎,生产基地还是几年前租下的旧厂房,设备老化,产能有限。每次接到大订单都要加班加点赶工,还常常因为设备故障耽误进度。
他也非常清楚酷派的生产线已经落时了,智能手机的生产线绝对不是老工厂可以承担的工作。
眼前的万鑫园区,不仅有足够大的规模,更有完善的配套设施,从研发到生产再到仓储,几乎能覆盖手机制造的全链条。
这正是郭德鹰梦寐以求的高科技工厂。
他甚至开始在脑海里勾勒,如果酷派能搬进这里,生产线升级后,产能至少能翻三倍。
研发团队也能有更好的环境,或许早就不用在市场竞争中这么被动了。
游览车最终停在园区最中间的一栋大厦前,这栋大厦比周围的建筑更高,外观设计也更显气派。
深蓝色的玻璃幕墙从地面一直延伸到顶层,门口的广场上摆放着两座造型霸气的石狮子,透着一股沉稳的力量感。
“郭总,宋先生在十八楼等您。”
工作人员恭敬地引路,电梯平稳上升,数字不断跳动,郭德鹰的心跳也跟着快了几分。
他整理了一下身上的西装外套,深吸了一口气。
郭德鹰很清楚这次见面,关系到酷派的生死存亡,他必须抓住机会。
电梯门打开,迎面是一条宽敞的走廊。
走廊尽头的办公室门虚掩着,工作人员轻轻敲了敲门,里面传来一个沉稳的声音:“请进。”
郭德鹰推开门走进办公室,首先看到的便是老板椅上的宋天耀。
宋天耀比他想象中更年轻,看起来不过三十出头。
却透着一种不怒自威的气场。
他抬起头,目光落在郭德鹰身上,嘴角带着一丝淡淡的笑意,起身伸出手:“您好!郭总。”
握住宋天耀手的那一刻,郭德鹰心里五味杂陈。
他今年已经四十多岁,在手机行业摸爬滚打了近二十年。
从最初的小作坊起家,到把酷派做成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其间吃过的苦,熬过的夜不计其数。
可眼前的宋天耀,比他年轻了十多岁,却早已站在了他难以企及的高度。
港城上流圈子里,宋财阀这个称呼已经传开了,这并不是大家的一个戏称,而是因为宋天耀的确有这样的实力。
之前国际空头联手做空A股股市,不少本土企业岌岌可危。
是宋天耀牵头多头群,联合了数百位华裔富豪,成功击退了来势汹汹的国际空头,维护了国家的金融秩序。
更让郭德鹰震撼的是不久前福布斯发布的榜单。
宋天耀的身家正式超过了连续霸榜多年的黄白鹤,成为东洲新的首富。
黄白鹤霸榜东洲首富十多年,是几十年厚积薄发的结果,而宋天耀只用了短短几年,就实现了弯道超车。
这样的成就,让郭德鹰既敬佩又羡慕,更让他坚定了抱大腿的想法。
酷派现在正处于困境,资金短缺,研发滞后、市场份额不断被挤压。
如果能得到宋天耀的支持,或许就能迎来转机,甚至有可能搭上发展的快车道。
宋天耀请郭德鹰坐在沙发上,示意助理端来两杯茶。
他没有绕圈子,开门见山地说道:“郭总,今天请你过来,是有件事想和你谈。”
“我有意收购酷派,你可以报个价,我们谈谈具体价钱。”
郭德鹰心里早有预料,却还是免不了一阵紧张。
他沉默了几秒,脑子里飞速盘算着。
酷派是他毕生的心血,他舍不得完全放手,但也清楚如果没有外力介入,酷派撑不了多久。于是道:“宋先生,收购可以,但我有两个条件。”
“第一,我要保留酷派15%的股份;
第二,收购后,酷派的经营权还得归我。”
这两个条件是郭德鹰深思熟虑后的结果。
保留15%的股份,意味着他还能参与酷派的发展,不至于彻底与自已打拼多年的事业割裂。而经营权,则是他最后的坚持。
他对酷派的情况了如指掌,知道问题出在哪,也有自已的规划,他相信只要有资金支持,自已能让酷派起死回生。
宋天耀听完,没有立刻反驳。
办公室里安静了片刻,郭德鹰的心跳也跟着悬了起来,他生怕宋天耀拒绝,毕竟对方有绝对的主动权。
几秒后,宋天耀看向郭德鹰,语气平和地说:“保留15%的股份问题不大。”
“但有一点我得提前说明。”
“等完成酷派的退市工作后,我会向公司注资一亿美元,用于研发和生产线升级。”
“到时候,你的股份可能会因为增资而被稀释。”
“一亿美元?”郭德鹰听到这个数字,眼睛瞬间亮了起来,之前的紧张一扫而空。
他连忙点头,语气带着抑制不住的激动:“没问题!宋先生,只要有这一亿美元,酷派的研发就不会落队!”
他太清楚这一亿美元的重要性了。
酷派现在的研发资金缺口很大,转安卓手机很多关键技术因为没钱投入而停滞,生产线也急需升级,有了这笔钱,这些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至于股份稀释,他根本不在乎,只要酷派能活下去,能发展好,哪怕股份少一点也值得。
宋天耀看着他激动的样子,嘴角的笑意深了几分。
他话锋一转,问道:“既然你要负责经营权,那我想听听你的计划。”
“接下来,你打算怎么让酷派起死回生?”
提到这个,郭德鹰立刻来了精神眼神里透着自信,显然早已在心里打好了腹稿。
“宋先生,对此我规划很长时间了。”“第一步,我要带着研发团队闭关,集中所有精力搞研发,争取在一百天内完成安卓智能手机的研发。”
“现在安卓系统是趋势,很多厂商还没意识到这一点,谁能先搞出安卓机就能占据市场主动权。”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研发完成后,第二步就是找合作方。”
“酷派之前有过和电信运营商合作定制机的经验,我们的表现很优异,要不是电信改组我们还能继续合作下去。”
“现在正好是3g推广的关键时期,运营商肯定需要大量的定制手机来吸引用户,只要我们的安卓机符合他们的要求,他们一定会主动‘招安’酷派。”
“到时候,我们的手机既能通过运营商的营业厅售卖,又能靠补贴降低价格,用户接受度肯定高,这事我有十足的信心能成功!”
郭德鹰说得眉飞色舞,仿佛已经看到了酷派重新崛起的场景。
而坐在对面的宋天耀,听到他的计划,心里却泛起了波澜。
这个计划,和他记忆里原时空的酷派崛起历程几乎一模一样。
宋天耀清楚地记得,原时空里,郭德鹰就是靠着闭关研发安卓机+绑定运营商补贴的模式。让酷派在短短几年内迅速崛起。
当时的酷派,凭借着与运营商的深度合作,成为国内手机市场的头部厂商之一,市场占有率一度达到11%,仅次于三星!
顶峰时期一年的销售额更是高达249亿港元,成为最强国产手机厂商,甚至远远超过了龙为,龙信……
可这份成功的背后,却隐藏着致命的隐患。
就是太过度依赖运营商补贴。
就在酷派最鼎盛的那一年,国资委下发通知,要求三大运营商逐步削减合约机补贴,计划三年内将补贴额度降至0。
这个政策对酷派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
没有了补贴,酷派的手机失去了价格优势,而长期依赖运营商渠道的他们,根本没有自已的销售网络。
更糟糕的是,当时的市场环境已经变了。
小米靠着互联网销售模式异军突起,线上性价比路线吸引了大量年轻用户。
oppo和vivo则深耕线下,在三四线城市铺设了密密麻麻的门店,抢占了线下市场。
一边是政策收紧,一边是竞争对手的夹击,酷派瞬间陷入了无所适从的境地。
市场占有率断崖式下跌,出货量跌至谷底,库存积压严重,公司资金链几乎断裂。
为了自救,郭德鹰四处寻找合作方,最后误信了贾老板的大饼,把酷派拖入了更深的泥潭……
想到这些,宋天耀的眼神变得严肃了些。
他不能让酷派重蹈覆辙,必须在源头就规避这个风险。
于是,他看着郭德鹰,语气认真地提出了自已的要求:“郭总,经营权我也可以交给你,但我有一个条件。”
“在研发和对接运营商的同时,你必须搭建酷派自已的线下销售渠道和线上销售渠道。”
“搭建线下和线上渠道?”
郭德鹰听到这话,脸上的笑容瞬间僵住,眼神里充满了不解。
他皱起眉头,下意识地反问:“宋先生,这没必要吧?”
“我们的优势就是和运营商的合作渠道啊!
运营商的营业厅遍布全国,我们不用花心思去铺渠道,直接把手机放在营业厅卖就行了,省时又省力。”
“而且,用户买手机的时候,还能享受运营商的补贴,充话费就能送一个,多划算。”
“为什么还要额外花精力去搞线下门店和线上销售呢?这不是浪费资源吗?”
在郭德鹰看来,运营商渠道就是最优解。
既不用自已投入成本建设渠道,又能靠补贴吸引用户,简直是一本万利。
至于线下门店,不仅要租店面,雇员工,还要承担库存压力,成本太高。
线上销售就更不靠谱了,他对网上购物的印象还停留在山寨劣质的阶段。
手机不是几十块钱的小物件,一旦在运输过程中出现损坏,售后纠纷会很麻烦,而且用户看不到实物,也很难信任。
更重要的是,运营商的定制机有补贴,价格比非定制机低很多,用户凭什么放着便宜的补贴机不买,去买没有补贴的线下机或线上机呢?
想到这里,郭德鹰更觉得就是投入大,回报低,还没必要。
但他不敢直接反驳宋天耀,只能小心翼翼地把自已的想法说出来。
“宋先生,我不是质疑您的决定,就是……”
“就是觉得有点没必要。”
“您想啊,运营商的渠道已经够成熟了,我们只要把这一块做好,就能打开市场。”
“自建渠道不仅成本高,还不一定有效果,您看是不是……”
“再考虑考虑?”
宋天耀看着郭德鹰一脸困惑的样子,没有立刻反驳。
他知道,郭德鹰现在的认知还停留在依赖运营商就能稳定发展的阶段。
根本没有意识到政策变化带来的风险,也没有看到未来销售渠道的趋势。
他需要让郭德鹰明白,过度依赖单一渠道,就像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一旦篮子出了问题,所有鸡蛋都会摔碎。
宋天耀道:“郭总,你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
“运营商现在愿意给你高额补贴,是因为他们需要推广3g,需要靠定制机吸引用户。”
“可如果有一天,3g的推广任务完成了,运营商不再需要靠定制机拉新了,他们会怎么做?”
郭德鹰愣了一下,没有立刻回答。
宋天耀继续说道:“到那个时候,运营商为了降低成本,很可能会砍掉所有针对定制机的用户补贴,甚至减少对定制机的采购量。”
“你想想,要是真到了那一天,酷派该怎么办?”
这句话像一盆冷水,瞬间浇醒了郭德鹰。
他猛地想起不久前的电信改组。
因为政策调整,酷派失去了与电信运营商的合约机资格,仅仅是失去了一个合作方,公司的营业额就暴跌了35%。
又恰逢美丽国次贷,仅仅一年酷派出现了数千万港元的巨额亏损。
直到今天,酷派都没有从失去合约机资格的阴影中走来。
如果有一天,三大运营商都砍掉了补贴,那酷派失去的就不是一个渠道,而是几乎所有的销售通路。
到时候,酷派就会变成一个瘸腿的巨人,空有生产能力,却没有地方卖手机,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被市场淘汰。
冷汗顺着郭德鹰的后背慢慢渗出,他之前只看到了运营商渠道的便利,却忽略了背后的风险。把企业的命脉寄托在政策和他人身上,本身就是一件极其危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