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9章 太子的威严,两位王爷心生畏惧

朱棣猛地睁开眼,厉声道:“当真?!”

朱高着肯定的回答:“确然,此事我亦有责,若非我激他,他不会至此!”言罢,微微一笑。

老爷子闻言,一时愣怔,未曾料到儿子竟真如此行事,迫使建文毙命。

大火或许能掩盖一切 ** ,但朱棣深知,建文之死与这儿子脱不了干系。

他再度沉默,心思难测,最终目光落于儿子身上。

“你可想过此举后果?若他日面对太祖高皇帝,你将如何自处?!”朱棣质问道,眼中波涛暗涌。

“无虑,真至那一刻,我亦无所畏惧!”朱高着笑答,年少面容上无丝毫惧意,更无朱棣心中的忧虑。

他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坚定与淡然,令朱棣一时难以看透,开始觉得自己与之相比,狠劲甚远不及。

谁又能揣度他内心的真实所想,最终,朱棣沉默不言,仅轻轻挥手。

“罢了罢了,你无事在身,退下吧,让我独自静一静。”

朱棣缓缓说道。

目睹此景,朱高着无奈地叹息,他深知父亲心思,此事始终难以释怀……

于是,他毫不犹豫地转身离去,不久便离开了奉天殿。

刚迈出殿门,他便遇见了一人。

此人手持长剑,身影孤寂,透出一股令人心悸的气息。

此人正是盖聂,除此之外,再无他人。

朱高着望向盖聂,轻拍其肩。

“去吧,此刻你该进去劝劝老爷子,他心情不佳。”

朱高着微笑道。

盖聂略一沉默,神色间似有隐情,朱高着尽收眼底。

片刻后,朱高着自己也陷入了短暂的沉默,随即开口:“你是否觉得我过于狠绝?”

他突然问道。

盖聂神色微变,一时语塞,犹豫不决。

朱高着见状,微微一笑。

“无论你心中所想如何,无论结果怎样,我该做的事必会去做。因为此事迟早要有人去做,若非我,也必是他人。”

他再次微笑,脸上挂着淡淡的笑意,表示自己不会后悔,即便重来一次,选择依旧,因为建文之命,别无选择,必除之。

无论何种情况,只要建文不死,朱棣的皇位便显得颇为尴尬。

且建文尚年幼,若此刻不死,

日后即便离世,心中恐也难安。

他若不愿或不敢动手,那便由他这个儿子来代劳。

---

朱元璋托梦,日常惊扰朱棣!

此刻,盖聂沉默不语,但仍心存忧虑。

“你若如此行事,世人将如何看待你?必将背负千古骂名,此举似乎欠妥!”

盖聂本不欲多言,但此事重大,不可不提。

一旦隐瞒,后果难料,麻烦重重。

故而,直言不讳更为妥当,毕竟建文之事,非同小可。

见老人轻轻摇头,笑道:

“于我而言,毫不在意。世事纷争,必有牺牲。”

他微微一笑,继续前行,吩咐道:

“罢了罢了,你且去陪陪父皇,他心情不佳,你去探望一下吧。”

言罢,他缓缓步入奉天殿内,身影很快便消失在视线之外。

盖聂目睹此景,嘴角微颤,心中五味杂陈。

此行恐怕凶多吉少,但无论如何,他都必须前去。

尽管心中无奈,却也义无反顾。

最终,他深吸一口气,步入奉天殿。迈进殿门的刹那,望见朱棣的身影,他不禁微微迟疑。

无人知晓他内心所想,但他确信朱棣内心正经历挣扎。若无挣扎,朱棣不会呈现如此情态。

不久,他缓缓走近,凝视着皇帝,一时踌躇,不知该言语还是沉默。

此刻,朱棣忽然一笑:“你出去又进来时,太子定与你交谈了几句吧?”

盖聂略作沉默:“太子殿下确实说了许多。”随后,他将太子的话语详尽转述给大明皇帝。

朱棣听后一愣,旋即淡笑,轻轻摇头:“未曾料到,此时此地,他竟能说出这番话,我确不如他。”言语间,略显感慨。

盖聂再次沉默片刻,道:“太子此举,或许狠辣,但未必非坏事,皇上不必忧虑。”

他迟疑着继续:“有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怕说了皇上不悦。”

朱棣微笑,摆手示意无妨:“此时此景,无论何事,但说无碍。”

他深吸一口气,脸上挂着淡淡笑容,静候盖聂下文。

盖聂深吸了一口气,随即下定决心,既然皇帝已表态,他亦无需再隐瞒。

“我认为,无论是何人之争,难免伤及至亲,唐朝、宋朝,皆是如此。”盖聂言道。

此言一出,令人心生寒意,的确如此。

此时此刻,任何 ** ,皆难逃黑历史之嫌,此乃无法磨灭之事。

盖聂洞若观火,唯有他敢于直言不讳,换作他人,恐早已命丧黄泉。

朱棣听后,微微沉默,若有所思。他轻轻摆手,示意盖聂离去。

“罢了罢了,你且退下,让我这老朽之人,独自静一静。”朱棣缓缓说道,嘴角勾起一抹微笑。

盖聂没有再多言,转身离去,很快便消失得无影无踪。

待盖聂离开后,朱棣独自一人留于此地,渐渐入睡。他本心绪不宁,却不知何时已陷入梦乡。

梦中,他身处奉天殿,更令他惊讶的是,其父朱元璋竟也立于殿中。

朱元璋手中紧握一把绣春刀,缓缓走向朱棣,目光紧锁。

若他的目光能致命,朱棣恐怕早已命丧多次,只因那恐惧深入骨髓。

“建文何罪致死?你何故遣子孙加害于他?!”

朱元璋此刻怒火中烧,如雷霆轰鸣。

他手执利刃,高高举起,目标直指朱棣,杀意尽显。

刀光一闪,朱元璋迅速挥刀,直指朱棣要害。

朱棣猛然惊醒,一身冷汗,坐起身来,恐惧至极。

谁能料到,他竟也会有如此惧怕之时。

老爷子见状,猛然站起,神色大变,喉头涌动,艰难吞咽。

若熟人目睹此景,定会诧异,大明皇帝亦有畏惧之时。

难以置信,若非亲眼所见,谁能相信?

他确已恐惧至极,若非亲眼目睹,实难信服。

微风拂过面颊,他再次吞咽,手感身上冷汗涔涔。

今夜之事,莫名且骇人,他满心困惑,不明所以。

若非亲眼所见,实在难以置信。

目睹此景,他嘴角微颤,建文逝后,父亲临梦,逼真无比,令他头皮发麻,心生恐惧。

恰逢此时,剑神现身,他心中稍安。

只要剑圣在旁,他心中的恐惧便大大减轻,确实不再那么害怕了。

转瞬间,只见他轻轻揉了揉眉头。

剑神已走近,审视着朱棣。“你没事吧?”他突然问道,“皇上,莫非您刚才做了噩梦?”

话毕,四周陷入了一片沉寂,静得可怕。

无人知晓他内心所想,但可以确定的是,他明白皇帝可能真的经历了噩梦。

老爷子缓缓点头,眼神中闪过波动。“确实难以入眠,我做了个可怕的梦……”

朱棣心中一阵惊恐,真真切切的害怕。他想起了父亲朱元璋,梦中持刀相向的情景。

他缓缓吐了口气,“我梦到了爹,他拿刀砍我。若非我早起,恐怕早已命丧黄泉!”说话时,他脸上仍带着恐惧。一生之中,除了建文,最令他心结难解的就是父亲朱元璋。

“皇上不必多想,不过是思绪过多所致。”剑神安慰道。过去的事已无法改变,不如向前看。

“太子那里有丹药,皇上或许可以在需要时讨几颗试试,或许有所帮助。”

老爷子听后,微微点头。

时至彼时,尝试势在必行,因结果实难预料。

转瞬,一日已尽,朱棣命太子赠予一粒丹药。

老者洞悉朱棣之忧,旋即遣剑神将**送达。

丹药服下后,老爷子连日来安眠无忧,梦境宁静,再无昔日梦魇。

这份安宁与喜悦,出乎众人意料,却又似在意料之中。

然而,建文之死依旧令众人难以释怀,朱高煦等人亦相视无言,神色各异。

他们心照不宣,各自心中震颤,于院中徘徊。

此事若不明朗,谁也无法预知最终结局。

“建文被大火吞噬,化为灰烬,此事蹊跷,你作何感想?”朱高遂问道。

“问我亦是徒劳,我料定此事与老四脱不了干系,多半出自他手,还能有谁?”他眯眼反问。

言罢,氛围骤然沉寂。

二人对视,终无言。

有一点毋庸置疑,当今太子已成众人梦魇,建文之死尚且不惧,日后若对他人下手,岂会有丝毫犹豫?手足相残,于他而言,恐亦无动于衷。

“罢了,今后唯有一事需谨记,那便是无论代价几何,切莫触怒此人,一旦招惹,必将付出惨重代价!”

老三洞察秋毫,一眼就看穿并猜中了局势,深知此刻绝不可触怒太子爷。

他说完后,现场氛围骤然凝固,静得可怕,无人再敢言语,他们深知此刻的道理。

老三所言非虚,谁敢在这个关头招惹太子,必将死无葬身之地,甚至更惨。

“罢了,别想太多了,年节将过,我们还是好好过年吧。这位太子爷,可不是我们能轻易招惹的!”老三一字一顿地说道。

众人闻言,皆沉默不语,再无人敢发一言。

很快,年节就过去了。

……

奉天殿内此刻异常安静,关于建文的事近日已被强行压下。

这是众人未曾料到,却也不敢多议的。他们清楚,一切已成定局,现在应该往前看。

此刻,老爷子在殿内,眼神闪烁。百官齐聚,郑和走在最前,望向皇帝的眼神中显然有事。

“好,我再次批准郑和下西洋,明日即刻启程,务必将大明国威远播,不得有误!”皇帝一字一句地宣布。

郑和听后,重重跪地,用力叩首。

郑和坚毅地保证:“皇上,我必不负所望,此次定当彰显大明国威!”

朱棣闻言,微笑回应:“有你此言,足矣。”

此刻,杨士奇步入,神色有异。

朱棣目光锐利,紧盯着杨士奇:“何事欲言又止?”

杨士奇鼓起勇气,直言不讳:“若再行下西洋,资金不足将成大患,望皇上三思。”

言罢,全场静默。

朱棣面色转沉,望向杨士奇:“依你之见,郑和便无需下西洋了?”

众人皆惊,杨士奇一脸无奈,转向于谦求助。

于谦稍作沉吟,挺身而出:“皇上,杨大人所言有理。事到如今,资金紧张,国库难支,继续耗资难料后果。因此,郑和下西洋之事,望皇上深思,此关乎国运。”

于谦此言一出,百官皆惊,未料其胆敢直言不讳。

天呐,若非亲眼目睹,实在难以置信。

众人皆震惊不已,面色各异,于谦的胆量超乎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