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3章 明倭战争 20
万历十九年,七月, 伏见城大广间。
伏见城的天守阁,依旧金碧辉煌,俯瞰着京都盆地的郁郁葱葱。
然而,在这华丽的外壳之下,却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压抑和恐慌。
玄界滩惨败、对马岛被困、水军主力尽丧的消息,如同接连的重锤,彻底击碎了“太阁殿下”天下布武的无敌光环。
大广间内,气氛凝重得几乎令人窒息。
相较于以往军议时的济济一堂,此次与会者寥寥无几。
除了始终沉默如山的德川家康,便只有前田利家、宇喜多秀家、石田三成、增田长盛等寥寥数位核心重臣。
许多西国大名或因实力大损,或因心存怨怼,甚至未曾前来。
空气中残留着淡淡的药味,那是丰臣秀吉听闻噩耗后急火攻心,吐血卧病数日留下的痕迹。
丰臣秀吉坐在御阶之上,身披华服,却难掩憔悴。
他往日那种精力充沛、甚至有些夸张的神采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刻的疲惫和。
他的眼神扫过下方垂首的臣子,声音嘶哑,却如同受伤的野兽般危险:“说啊!都哑巴了吗?!对马岛上,还有十几万忠勇武士!他们没有输!还在等待援军!”
“有什么办法,能够救救他们……”
丰臣秀吉的话说完后,迎来的只是一阵沉默。
“难道就眼睁睁看着他们饿死、困死在对马岛上吗?”
他猛地一拍扶几,声响在寂静的大殿内格外刺耳。
“必须救他们出来,立刻组织船队,最大的船队,吾要亲自率领这支大船队,亲自去接他们回家,养精蓄锐,重整旗鼓,明人施加于我们的耻辱,必须用血来洗刷!”
这番话语充满了典型的丰臣秀吉式风格——极度的不甘,混合着脱离现实的狂妄,以及一种试图用更宏大的目标来掩盖眼前失败的冲动。
他无法接受自己精心策划的征服大业就此灰飞烟灭,更无法接受十几万大军的损失。
他幻想着一次大撤退,然后卷土重来,仿佛失败的只是运气,而非实力的绝对差距……
但倭国投送部队到对马岛上,可是倾国之力,连续数月,这是要奔着灭亡朝鲜的目的去的,现在发现打不过,想要撤回来,哪有那么容易。
老成持重的前田利家率先开口,语气沉重而委婉:“殿下息怒,保重身体为重。对马岛困境,臣等感同身受,心如刀割。然……然我水军精华已丧于玄界滩,仓促之间,实难再组织起一支能突破明朝联军海上封锁的强大船队。强行派遣,恐……恐徒增损失,无异于以卵击石啊。”
增田长盛立刻跟进:“殿下,国库已然空虚!连年征战,跨海运输,耗费钱粮无数。此次损失之战船、兵械、粮秣,更是难以计数。各藩皆叫苦不迭,西国诸大名元气大伤,实无力再支撑一场大规模的海上援救行动了啊!”
丰臣秀吉的目光猛地刺向石田三成。
石田三成脸色苍白,但依旧保持着冷静:“殿下,前田大人与增田大人所言,皆是实情。眼下我方已无海上力量与明军正面抗衡。为今之计……或许……或许应固守本土,沿九州海岸线严加防备,同时……或许可尝试通过某些渠道,与大明国方面接触……选择议和……只有这样,才能换取从中撤军,才有可能保存实力。”
“议和……”丰臣秀吉如同被踩了尾巴的猫一样尖叫起来,声音尖利刺耳:“你是要让吾向那个因为自己血脉继承皇帝位的乳臭未干的小子低头吗,绝无可能,吾是天下人,岂能向他们乞和……”
一直沉默的德川家康此时缓缓开口,他的声音低沉而平稳,如同磐石,稍稍压制了殿内躁动的空气:“殿下,石田治部少辅所言有理有据,殿下还是要考虑一二……”
丰臣秀吉一听德川家康敢于顶撞自己,有些诧异,他看向德川家康。
而德川家康却丝毫不惧,继续说道:“臣并非主张怯战,而是审时度势。明国虽强,然其历代帝王,多好虚名。若能暂息兵戈,遣使修好,即便……即便名义上称臣纳贡,换取其撤军,于我而言,或可暂得喘息之机。”
他刻意停顿了一下,观察着秀吉的反应,见其虽仍怒容满面,却并未立刻驳斥,便继续缓缓道:“此番‘议和’,非是真降,乃是缓兵之计。只需保住本土元气,待我恢复水军,整顿内政,数年后,鹿死谁手,犹未可知。届时,今日之屈辱,必可百倍奉还。”
“可是,若一味逞强,耗尽最后国力,万一明军水师真的大举来袭,兵临博多湾,甚至濑户内海……届时,恐悔之晚矣……水军覆灭,各大名精锐的陆军若是也在对马岛上回不来,那……那天皇弄不好都有一日要在明军手下度日了。”
德川家康的话语极其狡猾,他将屈辱的求和包装成“暂得喘息”、“缓兵之计”,并描绘了一个未来复仇的虚幻图景,极大地迎合了秀吉不甘失败的心理,但是为了让丰臣秀吉重视他的意见。
最后,将倭国的天皇都搬了出来,同时也戳中了在场所有大名最深的恐惧——明军登陆本土……
他话音刚落,仿佛打开了某种闸门。
此前沉默或附和前田利家、增田长盛的大名们,纷纷开口,语气急切:“江户内府大人所言极是!殿下,明人重虚名而轻实利,若能以称臣换取休战,实乃上策!”
“请殿下暂息雷霆之怒,为天下苍生,为丰臣氏万年基业计,考虑议和之策!”
“只要对马岛上的武士们都撤回来,些许虚名,给了他又何妨?”
声音嘈杂,却意见空前一致。
丰臣秀吉环视着下方这些平日对自己唯唯诺诺、此刻却几乎异口同声主张议和的臣子们,他的心一点点沉下去,一股冰凉的悟性攫住了他。
他明白了,在这场御前会议之前,这些人——或许包括德川家康、前田利家,甚至石田三成——早已通过气,达成了默契。
他们今日前来,并非真是来商讨如何救援对马岛,而是来逼宫,逼他接受战败的现实,逼他吞下议和的苦果……
他的目光最后落在石田三成身上,这个他一手提拔起来、视为心腹的重臣。
石田三成低下头,避开了他的目光,但沉默本身就是一种回答。
他内心剧烈地挣扎着。
理智上,他何尝不知道德川家康说的可能是目前唯一可行的出路?
低头称臣,或许真能换来喘息之机。
大明的皇帝最爱什么,虚名……因为隔海,即便是强大的蒙元都未曾让倭国实际上称臣。
倭国室町幕府时期,足利义满向大明朝的建文皇帝帝朱允炆和成祖皇帝朱棣称臣。
建文帝朱允炆正式册封足利义满为日本国王。
太宗皇帝朱棣即位后,继续承认足利义满为日本国王……不过,随着室町幕府倒台,这个朝贡关系就不存在了。
而这个朝贡关系,说白了,大明朝还是收获虚名,而倭国收获了实打实的好处,在另外一个时空的倭国学者,甚至认为这场称臣,是倭国巨大的胜利。
这个不到三十岁的皇帝,面对这个以武力降伏倭国,迫使他们称臣的荣耀,是不是会做出错误的判断,真的让己方从容撤军……
丰臣秀吉的眉头皱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