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党校学习(续)
第二日清晨,中央党校大礼堂内座无虚席。方青云和同期青干班的学员们身着整齐的中山装,安静地等待着开班仪式的开始。礼堂正前方的红色横幅上写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八个大字,在晨光中格外醒目。
八点整,会场突然响起热烈的掌声。方青云抬头望去,只见华老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缓步走上主席台。虽然年事已高,但老人精神矍铄,目光炯炯有神。
"同志们!"华老的声音洪亮有力,"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新一期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仪式..."
方青云全神贯注地听着讲话,不时在笔记本上记录要点。华老特别强调了干部要"破除思想束缚,勇于开拓创新",这番话让方青云联想到自己《大国崛起》书稿中的一些观点,不禁心潮澎湃。
"...希望大家珍惜这次学习机会,努力提高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为四个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华老的讲话在雷鸣般的掌声中结束。
开班仪式后,紧张的学习生活立即展开。每天早晨六点起床跑操,七点早餐,八点准时上课。课程设置既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有经济管理、国际关系等实务课程。
方青云所在的小组被分配在第三教室。第一堂课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授课的是著名经济学家苏教授。当苏教授讲到"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时,方青云敏锐地注意到这与传统表述有了微妙变化。
"方青云,你怎么看这个问题?"苏教授突然点名提问。
方青云站起身,略作思考后回答:"我认为,在经济建设中,应该根据不同发展阶段和行业特点,灵活运用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
他的回答赢得了苏教授的赞许目光。下课后,几个同学围过来讨论,方青云结合在国外工作的见闻,提出了不少独到见解。
两周后的一个下午,课程结束后,方青云和室友们相约去篮球场放松。春日的阳光暖洋洋的,球场上洋溢着青春的气息。
"老方,接球!"赵宁一个长传,篮球划出优美的弧线。
方青云稳稳接住,灵活地晃过陈志远的防守,来了个漂亮的上篮。
"好球!"李建国在场边鼓掌,"没想到外交官打球也这么厉害!"
四人你来我往,打得热火朝天。正当比赛进行到最激烈的时候,一个教务处的同志匆匆跑来:"方青云同志!有您的紧急电话!"
方青云擦了擦汗,跟着工作人员来到教务处。拿起听筒,里面传来伍部长熟悉的声音:
"青云啊,有个重要通知。陈老和设计师要见你,今天下午三点,粮库胡同。你的《大国崛起》书稿引起了重视。"
方青云的手微微发抖:"部长,我需要准备什么吗?"
"带着你的原稿和笔记本就行。"伍部长顿了顿,"记住,实事求是,有什么想法尽管说。"
挂断电话,方青云站在教务处窗前,望着远处飘扬的国旗,心潮起伏。他没想到自己的文章会引起如此高层的关注,更没想到这么快就有机会当面汇报。
回到宿舍,方青云迅速冲了个澡,换上整洁的中山装。他从行李箱底层取出《大国崛起》的原稿和读书笔记,仔细检查每一页的内容。
"老方,什么大事啊?"赵宁好奇地问。
方青云犹豫了一下:"部里有些工作要汇报。"
赵志远递过一杯茶:"看你紧张的,喝口水缓缓。"
李建国细心地帮方青云整理衣领:"不管什么事,保持平常心。"
三点差一刻,一辆黑色轿车准时停在党校门口。方青云深吸一口气,拎着公文包上了车。
车子驶入粮库胡同一个幽静的院落。方青云被工作人员引入一间简朴的会客室。墙上挂着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茶几上摆着几份文件和一杯冒着热气的茶。
"方青云同志吧?请坐。"一位秘书模样的同志轻声说,"首长们马上就到。"
方青云正襟危坐,心跳如鼓。几分钟后,门外传来脚步声。陈老和设计师并肩走了进来。
"小方同志,久等了。"陈老和蔼地招呼道。
方青云连忙起身敬礼:"首长好!"
设计师微笑着摆摆手:"坐,坐。听说你在国外工作多年,还写了很有见地的文章?"
接下来的两个小时里,方青云详细汇报了《大国崛起》的主要观点,特别是关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科技兴国等方面的思考。两位领导人听得十分专注,不时插话询问细节。
"你提到日本战后的经济腾飞经验,很值得研究啊。"设计师若有所思地说。
会谈结束时,设计师拍了拍方青云的肩膀:"你的文章很有价值,我们已经安排印发给有关同志参考。希望你继续深入研究,为国家发展建言献策。"
回到党校时已是华灯初上。方青云刚走进宿舍,三个室友就围了上来。
"好家伙,什么重要任务去了这么久?"赵宁递过一杯热水。
方青云捧着水杯,感受着温暖传递到指尖:"汇报了一些工作想法。"
方青云轻啜了一口热水,故意岔开话题:"对了,我看课程表上,后面我们好像要去河北农村考察?"
"可不是嘛!"郑卫国立刻接话,从抽屉里掏出一张通知单,"去正定县,考察农村生产情况。"
方青云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理论联系实际嘛,正好可以看看基层的创新做法。"他放下水杯,从书架上抽出笔记本,"今天苏教授讲的经济体制改革,跟这个应该有很大关联。"
四人就着灯光讨论起课程内容,不知不觉已到熄灯时间。窗外,党校的梧桐树在夜风中沙沙作响,仿佛也在参与这场充满期待的讨论。方青云躺在床上,望着天花板,脑海中交织着白天的会面场景和对农村考察的期待。他知道,这段学习经历,必将成为他人生中至关重要的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