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准备修缮房子

第二天中午,方青云在团结湖家属院门口与父亲和弟弟汇合。方铁抱着个沉甸甸的蓝布包袱,里面包着四十五两金条;方青云则提着公文包,装着准备好的四千五百元现金。

"哥,都准备好了?"方青山搓着手问道,呼出的白气在寒冷的空气中凝结。

方青云点点头:"走吧,打车去。这些东西可不能挤公交。"

三人拦了辆出租车,直奔什刹海。路上,方铁一直紧紧抱着包袱,眼睛不时警惕地扫向窗外。方青云看出父亲的紧张,轻拍他的手背:"爸,放松点,没事的。"

李博远已经在房管局门口等候,身旁站着王师傅和陈志明。见方家父子到来,李博远快步迎上:"方司长,您真准时。"

方青云与他握手:"李先生久等了。钱和黄金都带来了,咱们进去办手续吧。"

房管局里人不多,方青云径直走向一个戴着眼镜的中年女干部:"张科长,麻烦您了。"

张科长推了推眼镜,笑容亲切:"方司长客气了,材料都准备好了?"

在张科长的安排下,过户手续办得异常顺利。方青云将金条和现金交给李博远,对方仔细查验后,在一式三份的买卖合同上签了字。轮到房产登记时,方青云示意弟弟上前:"写他的名字,方青山。"

李博远略显诧异,但也没多问。张科长熟练地填写着表格,随口问道:"方司长不写自己名字?"

"我弟弟是一家之主,写他的合适。"方青云轻描淡写地回答。

手续办完,李博远将一串古旧的黄铜钥匙交给方青山:"方同志,从现在起,那宅子就是您的了。"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不舍,"还望您善待那老宅子,它历经百年风雨,不容易。"

方青山郑重地接过钥匙:"您放心,我们会好好照看的。"

走出房管局,李博远与众人道别,匆匆离去。王师傅也告辞回厂,陈志明则被方青云留下:"志明,中午一起吃个饭,顺便商量下房子的事。"

五人找了家附近的清真饭馆。点完菜,方青云从内兜掏出五张百元大钞,推到方青山面前:"青山,这钱你拿着。"

方青山一愣:"哥,这是?"

"你最近请假处理房子的事,工资肯定受影响。"方青云喝了口茶,"另外,我有件事托付给你。"

方青山收起钱,正色道:"哥你说。"

方青云放下茶杯:"我虽然年后去报到,但肯定要先去熟悉资料,时间上抽不开身。房子的修缮和布置就交给你了。"他从公文包里取出个小本子,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字,"这是我昨晚列的清单,你看看。"

方青山接过本子,和陈志明一起翻阅。清单详尽得令人吃惊:从电路改造、水管铺设到门窗修缮,每一项后面都标注了预算和注意事项。最后几页竟然是家具和装饰品的采购建议。

"哥,你这...也太细了吧?"方青山翻到"古董采购指南"那页,瞪大了眼睛。

方青云笑了笑:"我在国外待过,知道这些东西的价值。现在刚改革开放,很多人还不识货,正是捡漏的好时机。"

方铁夹了块酱牛肉,好奇地问:"什么捡漏?"

方青山把本子递给父亲:"我哥让我去买古董,说明清的老家具、瓷器书画什么的。"

"乱世黄金盛世古董,"方青云解释道,"现在政策越来越开放,这些东西以后肯定升值。既能让家里有品位,又能给孩子们攒点家底。"

陈志明若有所思:"大哥说得对。我们厂里有个老师傅,祖上是旗人,家里有几个老花瓶,前些年被红卫兵砸得只剩一个了。现在整天念叨要是留着多好。"

服务员端上热气腾腾的涮羊肉,谈话暂时中断。等菜上齐,方青云继续交代:"青山,你重点看几样:一是明清硬木家具,紫檀、黄花梨的最好;二是官窑瓷器,底款有'大清乾隆年制'这类字样的;三是名家字画,哪怕品相不好也行,只要是真迹。"

方铁听得直摇头:"这些东西现在文物商店卖得可不便宜。"

"所以才要趁早,"方青云给父亲夹了块羊肉,"再过几年,价格肯定翻几番。"他转向弟弟,"钱不够就找周晓拿,但记住两点:一是只买真品,不懂就请行家掌眼;二是别张扬,现在政策还不明朗,低调些。"

方青山郑重地点头:"我记下了。对了哥,房子修缮你有什么特别要求吗?"

方青云放下筷子,认真地说:"正房保持原样,那些老门窗、地砖都不能动。重点是厨房和卫生间,必须现代化改造。电路要全部重铺,用最好的铜线。"他想了想,"后院那间小厢房可以改成书房,给爸用。"

陈志明插话道:"我认识个老师傅,专修古建的,手艺特别好。要不要介绍给您?"

方青云眼前一亮:"那太好了。志明,这事就麻烦你牵线了。"

方铁喝了口二锅头,突然问道:"青云,你打算什么时候搬过去?"

"越快越好,"方青云给父亲斟满酒,"我估计一上班就忙得脚不沾地。最好在这之前把基本生活设施弄好,先搬过去住着,其他慢慢修缮。"

方青山盘算着:"离过年还有十五天...抓紧的话,春节前能完成基础改造。"

"辛苦你了,"方青云拍拍弟弟的肩膀,"我这一上班,家里的事就全靠你了。"

吃完饭,四人再次来到新购置的四合院。阳光正好,照得院里的青砖地面闪闪发亮。方青山掏出钥匙打开大门,众人鱼贯而入。

"这影壁真漂亮,"陈志明仰头看着上面的砖雕,"放在过去,这可是身份的象征。"

方铁背着手在院子里踱步,不时摸摸梁柱,敲敲砖墙:"木料不错,没有虫蛀。砖缝也结实,再住一百年没问题。"

方青云带着众人详细查看了每个房间,对照清单一一标记需要修缮的地方。在正房,他指着西侧的屋子对父亲说:"爸,这间给您和妈住,采光好,冬天也暖和。"

方铁推开雕花木窗,窗外正对着那棵老海棠树,满意地点点头:"挺好,比老宅子亮堂。"

走到后院,方青云指着西厢房:"这里改造成书房,东厢房可以给明远住,离正房远些,孩子大了需要自己的空间。"

周晓要是听见丈夫连儿子的住处都安排好了,一定会笑他操心太多。但方青云就是这样的人,事无巨细都要考虑周全。

查看完毕,方青云把弟弟拉到一边:"青山,还有个事得麻烦你。"

"哥你说。"

"我书房那些书和资料,"方青云压低声音,"有不少是内部文件和外文资料。搬家时你亲自打包,别让外人经手。搬到新家后,先锁在东厢房,等我回来整理。"

方青山神色凝重地点头:"我明白。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其他就没什么了。"方青云环顾四周,突然感慨道,"这宅子真好,孩子们在这里长大,一定会很开心。"

回老宅的路上,方铁问儿子:"青云,你给老政委当秘书,具体做什么工作?"

方青云摇摇头:"还不清楚。但肯定不轻松。"

方铁叹了口气:"你这工作越来越重要,家里的事就别操心了。有青山和我呢。"

方青山连忙表态:"是啊哥,你放心去工作,家里交给我。"

方青云看着父亲和弟弟,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知道,无论自己在外面走多远,家永远是最坚实的后盾。

回到团结湖家中,已是傍晚。周晓正在厨房做饭,方宁坐在地板上玩积木,方明远则在书桌前写作业。

"回来啦?"周晓从厨房探出头,"办得顺利吗?"

方青云脱下大衣,把房产证递给她:"一切顺利,这是副本,你收好。"

周晓翻开看了看,惊讶道:"写青山的名字?"

"嗯,我身份特殊,名下不宜有太多房产。"方青云走进厨房,帮妻子搅动锅里的汤,"不过你放心,房子是咱们全家的。"

周晓笑着摇摇头:"我又不在意这个。对了,什么时候搬家?"

"越快越好。"方青云把今天的安排详细告诉了妻子,"...所以这段时间要辛苦你了,我不在,家里的事你和青山多商量。"

周晓关小火,转身面对丈夫:"你安心工作,家里的事不用操心。"她顿了顿,"不过青云,买古董这事...靠谱吗?"

方青云揽住妻子的肩膀:"相信我,十年后你会感谢我的决定。"

晚饭后,方青云坐在书桌前,开始整理文件。有些需要交还给部里,有些则是可以带走的资料。方明远悄悄走进来,站在父亲身边欲言又止。

"怎么了儿子?"方青云抬头问道。

"爸,我们真的要搬去大房子了吗?"少年眼中闪着期待的光。

方青云把儿子拉到身边:"是啊,三进的大院子,你会有自己的房间。"

"那...我能养狗吗?"方明远小心翼翼地问。

方青云笑了:"当然可以。不过得等搬过去后,你自己负责照顾。"

方明远欢呼一声,跑出去告诉妹妹这个好消息。方青云摇摇头,继续整理文件,但嘴角的笑意久久未散。

夜深了,方青云站在窗前,望着远处的灯火。明天开始,他将踏上新的工作岗位;而他的家人,也将迎来新的生活。这座什刹海边的四合院,将成为方家新的起点,见证这个家庭在改革开放大潮中的每一步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