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看房子
第三天上午,方青云正在外交部办理交接手续,突然有人喊他。
"方司,有您的家属来电。"
方青云心头一跳,连忙到通讯处接起电话:"喂?"
"哥,是我。"电话那头传来方婉清脆的声音,"志明让我告诉你,下午四点能去看房子,王师傅和房主都在什刹海等着。"
方青云看了眼手表,已经十一点半了:"好,我三点前到家,咱们一起过去。"
走出外交部大楼,冬日的阳光照在身上暖洋洋的。方青云看了眼天空,难得的晴朗天气,看来是个看房的好日子。
团结湖家里,方铁和方青山已经等着了。老爷子穿着一身崭新的藏蓝色中山装,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看起来比平时精神许多。方青山则显得有些紧张,不停地搓着手。
"爸,您这么正式干嘛?就是去看看房子。"方青云笑着打趣父亲。
方铁整了整衣领:"第一次见未来邻居,得留个好印象。"他拍了拍随身带的布包,"我把金条都带上了,万一相中了,今天就能定下来。"
周晓从厨房出来,手里拿着几个热乎乎的烧饼:"路上吃,别饿着。"她帮丈夫理了理领子,"看仔细点,特别是水电线路。"
方青云咬了口烧饼,含糊地应着:"知道了,你带着孩子们晚上去爸妈那吃饭,别等我们。"
三点二十分,方家父子三人提前到达什刹海银锭桥附近。冬日的什刹海结了层薄冰,岸边光秃秃的柳枝随风轻摆,远处传来溜冰孩子们的欢笑声。
"这地方真不错,"方铁深吸一口气,"空气都比咱们胡同里新鲜。"
方青山指着不远处一个穿棉大衣的中年男子:"那不是王师傅吗?"
王师傅也看见了他们,快步迎上来:"方司长,您来得真早。"他指了指身后一位头发花白、穿着呢子大衣的老者,"这位就是房主李博远先生。"
李博远看上去六十出头,面容清癯,戴着一副金丝眼镜,颇有学者气质。他上前一步,主动伸出手:"久仰方司长大名。"
方青云与他握手:"李先生客气了,今天麻烦您了。"
"哪里哪里,"李博远做了个请的手势,"房子就在前面胡同里,咱们边走边聊。"
一行人沿着湖边小路向胡同走去。李博远介绍道:"这宅子是我祖父留下的,建于光绪年间,原本是一位三品大员的府邸。民国时家道中落,只剩我们这一支还守着老宅。"
方铁好奇地问:"以前没受冲击?"
李博远推了推眼镜:"说来幸运,66年就被街道征用做了办公室,反而保存完好。去年才归还给我们家。"
拐进一条幽静的胡同,李博远在一扇朱漆大门前停下。门上的铜环已经氧化发黑,但依然能看出当年的精美工艺。他从口袋里掏出一把古旧的黄铜钥匙,打开了门锁。
"请进。"李博远推开沉重的大门。
映入眼帘的是一面精致的影壁,上面雕刻着松鹤延年的图案,虽然有些褪色,但依然栩栩如生。绕过影壁,第一进院子豁然开朗。青砖铺地,四角各有一株石榴树,中间是条石板路,通向正厅。
"这地面..."方青云蹲下身,摸了摸砖缝。
李博远会意:"金砖墁地,当年从苏州运来的。这些年定期打蜡保养,所以还这么光亮。"
方铁轻轻跺了跺脚,满意地点点头:"好砖,声音闷实,厚度够。"
他们依次查看了前院的倒座房、东西厢房。每间屋子都方方正正,梁柱粗壮,窗棂上的雕花保存完好。方青云特别注意了电线布局,虽然有些老旧,但都是后来重新铺设的铜线,安全没问题。
穿过垂花门进入第二进院子,这里比前院更为宽敞。一棵粗壮的海棠树矗立中央,树下是口青石围砌的老井。
"这井还能用吗?"方青山探头看了看。
李博远笑道:"当然,水质甘甜,夏天冰个西瓜再好不过。"
正房五间,高大宽敞,方青云一眼就相中了东边那间:"这间给爸和妈住,阳光充足。"
李博远推开正房门,里面是传统的木地板,靠墙摆着几件老式家具:"这些都不带走,留给新房主。"
第三进是个小巧的花园,有个月亮门通向后巷。角落里几株腊梅正开得热闹,香气扑鼻。
"这里可以改造成书房,"方青云对父亲说。
李博远带他们看了厨房和卫生间。厨房是后来改造的,砌了灶台;卫生间虽然简陋,但有上下水,这在老四合院里很难得。
"怎么样?"看完所有房间,李博远问道。
方青云没有立即回答,而是问:"李先生为什么要卖这房子?地段这么好,留着升值多好。"
李博远叹了口气:"实不相瞒,我儿子65年去了法国,现在在巴黎大学教书。最近来信说给我办了移民手续,催我过去团聚。"他抚摸着院里的海棠树,"人老了,就想离孩子近点。"
方铁感同身受地点点头:"理解理解。"
"您开个价吧。"方青云直截了当地问。
李博远沉吟片刻:"一万元。这地段,这面积,绝对值这个价。"
方青云心里清楚,这价格确实不算高,但他还是摇摇头:"房子是不错,但需要全面翻修。电线要重铺,卫生间得改造,再加上家具购置...九千吧。"
"九千太低了,"李博远皱眉,"上个月隔壁胡同类似的院子卖了一万二。"
"那家肯定没您这么急着出手,"方青云笑道,"而且听说要外币付款?现在黑市上外币可不好换。"
李博远一怔,看向王师傅。王师傅连忙摆手:"我可没说这个。"
方青云了然一笑:"猜的。您要出国,带人民币出去确实不方便。"他顿了顿,"这样,我可以用黄金支付一部分,按国家牌价折算。剩下的给人民币,您看如何?"
李博远眼睛一亮:"您有黄金?"
方铁适时地拍了拍布包:"足赤的金条,解放前老字号金铺的。"
李博远思考片刻:"九千五,黄金付三成。"
"九千,黄金付一半,"方青云还价,"明天就能过户。"
两人来回拉扯了几个回合,最终定在九千元,其中四十五两黄金,其余付人民币。
"成交!"李博远伸出手,"方司长果然爽快。"
方青云与他握手:"明天下午两点,房管局见。我带钱和黄金过来,咱们一次性办完手续。"
离开四合院,夕阳已经西斜。方家父子三人在什刹海边慢慢走着,各自回味着刚才看到的宅院。
"哥,这价杀得够狠啊。"方青山佩服地说。
方青云摇摇头:"不是我会砍价,是李先生真急着出手。这院子要是放到市场上,至少一万二。"他看向父亲,"爸,咱们捡着漏了。"
方铁抽着烟袋,悠悠地说:"房子是不错,就是太大了。以后打扫起来可费劲。"
"以后等风气开放了,请个保姆就是了,"方青云笑道,"您和妈辛苦一辈子,该享享福了。"
"明天过户写谁的名字?"方青山问。
方青云不假思索:"写你的。我身份特殊,名下不宜有太多房产。"他拍拍弟弟的肩膀。
回到四合院,女眷们早已准备好晚饭。周晓见他们回来,连忙迎上来:"怎么样?"
"定了,"方青云脱下大衣,"九千元,明天过户。"
方婉从厨房探出头:"哥,房子好吗?"
"特别好,"方青山抢着说,"三进院子,有古井有海棠树,正房五间..."
晚饭后,方青云和周晓带着孩子们回家。路上,周晓小声问:"钱够吗?不够我这儿还有些积蓄。"
方青云握住妻子的手:"够了。爸出金子,我出人民币。"他顿了顿,"等搬过去,你上班就远了,要不...辞了工作吧?"
周晓摇摇头:"我才不呢。现在政策越来越好,我们外贸局今年还要扩大编制,正是用人之际。"她看了眼后座已经睡着的两个孩子,"再说,请个保姆就是了,何必牺牲事业。"
方青云笑着点头:"随你。反正新房子离幼儿园和小学都近,接送孩子也方便。"
回到家,安顿好孩子们,方青云从书柜深处取出一个铁盒,里面是他这些年的积蓄——厚厚几沓人民币,用橡皮筋捆得整整齐齐。他数出五千元,小心地装进公文包。
周晓靠在门边看着,突然说:"青云,咱们真要住进那么大的院子了?感觉像做梦一样。"
方青云走过去搂住妻子:"这才刚开始。以后会越来越好的。"
窗外,北京的夜空繁星点点。明天,这个家的历史将翻开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