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招商引资
在仔细考察宁州港的天然深水优势后,方青云陷入深思。这个港口确实具备成为国际大港的潜力,但在改革开放初期,引入外国资本参与关键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格外谨慎。经过反复权衡,他决定将目光投向港岛资本。
"李主任,帮准备一些材料!"方青云对李和平吩咐道,"我会联系几位港澳办的老朋友,请他们帮忙探探港岛霍家和包家的口风。这两家一个搞地产,一个搞船运,应该对港口项目感兴趣。"
李和平立即去安排。几天后,反馈来了:霍家和包家都对宁州港项目表现出兴趣,但希望了解更多具体情况。
"好!"方青云精神一振,"请他们转告霍先生和包先生,我有自信在五年内让港口实现盈利。如果他们愿意,可以来宁州实地考察,或者我们派人去港岛详谈。"
发出邀请后,方青云并没有坐等回复,而是立即行动起来。他召集国土局、规划局等部门负责人开会。
"我们要在港口和市区之间规划两片工业用地。"方青云指着地图说,"一片用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发挥我们的人口优势,先吸引一批外资企业落户。"
国土局局长提出疑问:"方书记,现在很多地方都在搞开发区,我们有什么优势吸引外资呢?"
方青云微微一笑:"我们的优势很明显:第一,有深水港,物流成本低;第二,劳动力充足且成本较低;第三..."他顿了顿,"我们要提出'产业集群'的概念。"
"产业集群?"在场的干部们都露出疑惑的表情。
"对!"方青云解释道,"就是让同类企业聚集在一起,形成产业链。比如电子产业,从零部件到整机组装,都在一个区域内完成。这样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竞争力。"
他继续阐述:"我建议重点发展电子产业集群。汽车产业虽然也很重要,但现阶段我们可能争不过魔都。而电子产业,魔都还没有特别重视,这就是我们的机会!"
规划局局长恍然大悟:"方书记高见!这样我们就能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不仅如此,"方青云补充道,"还要配套建设生活区、商业区,让工人安居乐业。引入这些企业之后可以带动一大批的相关行业发展。"
会后,各部门立即行动起来。国土局开始勘测土地,规划局着手制定详细规划,招商局则开始准备招商引资的材料。
与此同时,港岛那边传来好消息:霍家和包家都表示愿意派代表来宁州考察。方青云立即指示做好接待准备。
"这次考察很重要,"方青云在筹备会上强调,"不仅要展示港口的潜力,更要展示我们的诚意和能力。要让港商看到,在宁州投资是有保障的,是能赚钱的。"
考察团到来的那天,方青云亲自到港口迎接。霍家派来的是家族二代霍振廷,包家则派了总经理包玉星。两位代表都是实干型企业家,一下车就要求直接去看港口。
站在码头上,海风凛冽,但方青云的热情丝毫不减:"霍先生、包先生,请看。这里水深足够,终年不冻,是天然的深水良港。只要投入资金进行现代化改造,完全有能力成为国际大港。"
霍振廷仔细观察着港口条件,问道:"方书记,港口的配套设施怎么样?铁路、公路连接是否便利?"
方青云自信地回答:"宁州港现有铁路直通内陆多个省份,高速公路也在规划中。更重要的是..."他指着远处的空地,"我们正在规划临港工业区,将来原材料进口、产品出口都可以在这里一站式完成。"
包玉星更关心运营问题:"港口的吞吐量现在是多少?预计投资回报周期多长?"
方青云早有准备:"目前年吞吐量约500万吨,主要是散货。如果进行集装箱化改造,吞吐量可以翻几番。我有信心在五年内实现盈利。"
考察结束后,方青云安排两位代表参观了规划中的工业用地和市区。看到宁州蓬勃的发展势头和政府的务实作风,两位代表都表示很感兴趣。
送走考察团后,方青云立即召开会议总结。
"这次考察很成功,"方青云说,"但我们要做好两手准备。一方面继续跟进霍家和包家,另一方面也要寻找其他投资方。港口建设不能等。"
他转向招商局负责人:"电子产业集群的招商要加快。可以先从零部件企业开始引进,逐步形成完整产业链。"
接下来的日子里,方青云忙得不可开交。白天调研考察,晚上批阅文件,经常工作到深夜。秘书陈明虽然年轻,但学习能力很强,很快就能独当一面地处理许多事务。
一天深夜,陈明为方青云泡茶时忍不住问:"方书记,您为什么对电子产业这么重视?很多地方都在搞纺织、玩具这些容易见效的产业。"
方青云赞赏地看着年轻的秘书:"问得好。纺织、玩具这些产业确实容易起步,但附加值低,竞争力不强。电子产业虽然起步难,但技术含量高,发展空间大。我们要着眼长远啊!"
在方青云的推动下,宁州的招商引资和港口建设工作全面展开。虽然困难很多,但每个人都充满干劲。因为他们看到,这位新来的书记不仅眼光长远,而且务实能干,跟着他干有奔头。
而方青云也知道,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改革开放的道路上,还有无数挑战在等着他们。但只要方向正确,步伐坚定,宁州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