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追悼会

三天后的中午,京城殡仪馆最大的告别厅内庄严肃穆。林茹的追悼会如期举行,大厅内外摆满了花圈,白色的菊花和挽联在冬日的阳光下显得格外肃穆。方青云穿着一身黑色西装,胸前别着白花,站在家属席前迎接前来吊唁的宾客。

方青云在党校的同学们大多推迟了返程日程,赵主任、李为民等二十多位省部级干部整齐地站在一侧,形成了一道特殊的风景线。这些封疆大吏和部委大员们暂时放下身份,以同学的身份前来送别一位普通老人的最后一程。

“青云节哀。”赵主任握住方青云的手,语气沉重,“老太太走得安详,是福气。”

方青云红着眼圈点头:“谢谢你们能来。”

正当这时,一群穿着朴素的中年人小心翼翼地走进告别厅。易中海、刘海中、阎埠贵走在前面,许大茂、何雨柱、秦淮茹等人跟在后面。这些四合院的老邻居们显得有些拘谨,毕竟这样的场合他们很少经历。

几人对着林茹的遗像深深鞠了三躬,然后自觉地站到了靠近门口的角落。许大茂眼尖,突然扯了扯旁边刘海中的衣袖,压低声音说:“二大爷,你看那边...那不是经常上电视的王书记吗?”

众人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只见汉江省委书记王平、省长吴起、宁州市长李建国等一行人正走进告别厅。这些平日里只能在新闻里看到的人物,此刻竟然出现在眼前。

“我的天...”阎埠贵扶了扶眼镜,“还有那边,那个不是计委的赵主任吗?我在报纸上见过他的照片。”

何雨柱小声嘀咕:“乖乖,青云这是结交了多少大人物啊...”

更让他们惊讶的是,随后进来的还有外交部、国办等中央部委的官员,以及方明远在国办的同事们。整个告别厅很快就被前来吊唁的宾客填满,其中不乏在电视新闻中经常出现的面孔。

许大茂连忙拉着四合院的众人往后退:“咱们往边上站站,别挡了领导们的路。”

易中海感叹道:“老方家这是出了真龙啊。记得青云小时候,还是咱们看着长大的呢。”

刘海中接话:“是啊,那会儿谁能想到这孩子能有这么大出息。林嫂子走得风光,值了。”

追悼会正式开始,方青云代表家属致悼词。他站在话筒前,看着台下密密麻麻的宾客,深吸一口气:

“各位领导、各位亲友:今天,我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在这里送别我敬爱的母亲...”方青云的声音哽咽了一下,但很快又恢复了平静,“母亲一生勤劳善良,含辛茹苦把我们兄弟拉扯大。她常教导我们要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

方青云回顾了母亲平凡而伟大的一生,从困难时期的艰辛,到改革开放后的欣慰。说到动情处,台下不少人都悄悄抹泪。四合院的老邻居们更是感慨万千,他们亲眼见证了林茹如何将一个普通家庭培养出这样优秀的儿子。

悼词结束后,王平书记代表汉江省委省政府上前致辞:“林老太太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她培养了一个优秀的儿子。方青云同志为汉江省、为宁州市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其中离不开老太太的默默支持和无私奉献...”

王平的致辞既庄重又亲切,既表达了对逝者的哀悼,也体现了对下属的关怀。随后,赵主任代表培训班同学发言,表达了同学们对方青云的支持和慰问。

瞻仰遗容环节,宾客们依次向林茹的遗体告别。王平、吴起等领导在经过家属面前时,都特意停下脚步,与方青云握手致意。

“青云同志,节哀顺变。”王平握着方青云的手,“给你放一周假,好好处理家事。汉江的工作不用担心。”

吴起接着说:“有什么需要尽管开口。老太太的后事要办得体面,需要什么支持省里都会提供。”

方青云连声道谢:“谢谢书记、省长关心。我会尽快调整好状态,返回工作岗位。”

领导们离开后,方青云的同学们依次上前告别。

四合院的老邻居们等到领导们都离开后,才上前与方家人说话。易中海握着方铁的手说:“老方,节哀啊。老林走得风光,你们要保重身体。”

何雨柱感慨道:“方叔,记得那会儿困难时期,林婶还经常接济院里孩子们。这份恩情,我们都记着呢。”

秦淮茹抹着眼泪:“林婶是个好人,一辈子与人为善。方叔您要节哀,保重身体。”

方青云一一谢过这些老邻居。

追悼会结束后,林茹的骨灰被安放在京城的一处公墓。

送走最后一批客人,方青云独自站在四合院的院子里。冬夜的寒风吹过,带来刺骨的凉意。

周晓轻轻为他披上外套:“进去吧,外面冷。妈要是知道今天来了这么多人送她,一定会很欣慰的。”

方青云望着满天星斗,轻声说:“妈一辈子与人为善,这是她应得的尊重。”

母亲走了,但生活还要继续。作为儿子,他尽了最后的孝道;作为领导干部,他还要回到工作岗位,继续为人民服务。这就是人生,有离别,也有重逢;有悲伤,也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