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 初见吕后
徐妙锦见李景隆神色微动,顺着他的目光望去,入眼唯有摩肩接踵的人群,不由蹙眉问道:“景隆哥哥,怎么了?”
李景隆缓缓摇头,收回目光时,声音里已掺了几分不易察觉的沙哑:“没什么,只是忽然想起些旧事。”
他终究不忍再看那道在人群中弯腰穿梭的背影,怕再多看一眼,便会泄露心底翻涌的情绪。
“我在京中听过许多你在北境平乱的传闻。”徐妙锦话音稍顿,转头望向李景隆的眼神里,藏不住少女的痴慕,眉宇间满是真切的崇拜,“其实我早就想结识你,只是一直没寻到机会。”
“北境关于我的传闻,可不止平乱这一桩。”李景隆唇边勾起一抹浅淡的笑,语气里带着几分旁人难懂的深意。
“那些不过是旁人嫉妒罢了!”徐妙锦轻哼一声,眼底飞快掠过一抹厉色,语气愈发坚定,“放眼如今朝堂,除了你,谁能将燕逆逼回北平,打得他们丢盔弃甲、落花流水?!”
“只要景隆哥哥心底坦荡、问心无愧,又何必在意那些闲言碎语!”
她的话语里,满是对李景隆的推崇,也藏着对他如今处境的惋惜——明明立了大功,却要受那无端非议。
“多谢二小姐宽慰。”李景隆停下脚步,微笑着颔首示意,“就送到这里吧,我们的马车就在前面。”
“时辰不早了,我们的确该回去了。”
见他再次道别,徐妙锦也不再执意挽留,欠身行了一礼:“那便不耽搁景隆哥哥了,城内到栖霞山还有些路程,路上小心。”
李景隆没有再多言,这一次他没有停留,带着袁楚凝与嫣儿,脚步坚定地朝着灯市出口走去。
身后的花灯依旧璀璨,人声依旧喧闹,可他的心里,却像压了一块沉甸甸的石头。
袁楚凝牵着女儿的手,安静地跟在后面。
自徐妙锦出现后,她便没再开口,只是默默看着眼前的一切。
李景隆察觉到她的沉默,刻意放慢了脚步,什么也没说,只是当着来往行人的面,轻轻牵住了袁楚凝的手,将她的手紧紧裹在自己掌心。
袁楚凝浑身一震,抬头时,正撞见李景隆唇边温柔的笑意。
她抿了抿唇,方才还紧绷的心神瞬间松弛,一股温暖的幸福感从掌心蔓延至四肢百骸。
一家三口挤出人群,登上马车,车轮滚滚,朝着城门的方向缓缓离去。
徐妙锦站在原地,望着马车渐渐变小的背影,脸上的笑意一点点褪去,只剩下难以掩饰的失落。
她看得真切,李景隆牵手的动作,分明是故意做给她看的。
“小云!回府!”片刻后,她强压下心头的涩意,声音里满是失望,转身快步离去,先前逛灯市的兴致,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
丫鬟小云连忙应了一声,提着裙摆快步追了上去,不敢多问一句。
...
年初一的清晨,天刚蒙蒙亮,李景隆便带着袁楚凝往皇宫赶去。
他曾答应过朱允炆,要在初一这天入宫,向太后请安。
只是他心里清楚,这趟宫中之行,绝不会只是“请安”这般简单。
仁寿宫的首领太监袁如海,恭敬地在前方引路,一路上始终缄口不言。
沿途遇见的宫女、太监,就连巡视的羽林卫,见了他都纷纷躬身行礼,态度格外恭敬。
虽然太监总管是庞忠,但这袁如海在宫中的的地位却似乎并不比庞忠低。
李景隆目光沉沉地落在袁如海的背影上,眉宇间凝着一丝凝重。
早在第一次见到此人时,他就发觉此人不一般,那双看似恭顺的眼睛里,藏着深不可测的心思。
袁楚凝小心翼翼地跟在一旁,头微微低着,连呼吸都放得极轻,脸上的局促藏都藏不住。
这是她第一次踏入皇宫,望着眼前这座一眼望不到尽头的宫城,飞檐翘角间满是威严,她的心跳得愈发厉害。
“没事。”李景隆刻意放慢脚步,轻轻牵起袁楚凝的手,侧身附在她耳边低语,掌心的温度透过指尖传来,试图安抚她的紧张。
袁楚凝闻言点了点头,唇角勉强牵起一丝笑意,可手心里早已沁满了冷汗,指尖微微发颤。
两人跟着袁如海穿过层层宫苑,走了许久,终于抵达仁寿宫前。
朱红宫门巍峨矗立,檐角鎏金在晨光下泛着冷冽的光泽,透着皇家独有的威严。
“国公稍候,容咱家入内通禀一声。”袁如海停下脚步,转身对着李景隆躬身行了一礼,态度恭敬。
李景隆没有应声,只是抬手示意了一下。
袁如海见状,立刻迈着小碎步,低眉顺眼地快步走入大殿,裙摆扫过青砖地面,几乎没发出半点声响。
望着眼前这座雕梁画栋的奢华宫殿,李景隆眉头微蹙,脑海中泛起零星的记忆碎片。
原主之前似乎从未踏足过这里——自从太后从太子侧妃扶正为正妃后,原主便很少再与这位太后往来,关系渐渐疏远。
时过境迁,他早已不是当初那个懵懂无知的少年,而那位太后,也不再是记忆中那个温和娴静的吕妃。
果然,权力与欲望,最能轻易改变一个人。
片刻后,殿内传来尖细的唱喏声:“宣曹国公入殿觐见!”
“放心,有我在。”李景隆转头看向身旁依旧紧绷着的袁楚凝,眼底带着安抚的笑意,牵着她的手没有松开,迈步向殿内走去。
可刚踏入大殿,他便不由得挑了挑眉,眼中飞快闪过一抹诧异。
殿内除了端坐在高位的太后与朱允炆,徐辉祖和方孝孺居然也在场,两人分坐两侧,神色肃穆。
“微臣李景隆(民女袁楚凝),参见陛下,参见太后!”
李景隆牵着袁楚凝走到大殿中央,微微俯身行礼,动作标准而恭敬。
起身时,他又与徐辉祖、方孝孺拱手示意,就在目光与徐辉祖相接的瞬间,对方突然飞快地向他递了个眼色,眼神中藏着几分警示。
李景隆心中一动,瞬间印证了自己的猜测:今日这趟仁寿宫之行,果然不简单!
“本宫上次见你,已是半年前的事了吧?”太后面带笑意,目光在李景隆身上细细打量,语气带着几分追忆,“如今再相见,倒觉得你比从前多了些不一样的气度。”
“经历了那么多事,人总会变的。”李景隆唇边勾起一抹浅淡的笑,微微颔首,话锋一转,“不过太后倒是没怎么变,依旧这般光彩照人,不见岁月痕迹。”
听闻这话,太后忍不住扭头与朱允炆对视一眼,随即笑出了声,语气亲昵了几分:“你这孩子,还是像小时候一样嘴甜,知道如何哄人开心。”
李景隆没有接话,只是保持着礼貌的笑容,躬身行了一礼,将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
“这位便是楚凝吧?”太后的目光转而落在袁楚凝身上,看着她紧抿着唇、略显紧张的模样,嘴角的笑意更浓了些,“以前总听陛下提起,说景隆娶了位温柔贤淑的妻子。”
“虽不是出身豪门贵族,却有着大家闺秀的端庄得体。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瞧着就透着股温婉劲儿。”
“太后过誉了,民女实在愧不敢当。”袁楚凝连忙躬身回礼,声音轻柔却不失礼数,只是垂在身侧的手,依旧悄悄攥紧了裙摆。
“好了,既然来了,就快入座吧。”朱允炆笑着抬手示意,目光扫过殿内的空位,“正值年初一,今日召三位爱卿来,就是想陪着母后吃顿便饭。”
“就当是家宴,不必拘着君臣之礼。”
李景隆顺势扫了一眼殿内的座位,只见徐辉祖与方孝孺坐在靠近殿门的末位,而朱允炆身旁恰好空着两个位置。
他分不清这是朱允炆有意安排,还是徐、方二人不知他会来,主动选了偏远的座位,心中不禁多了几分思量。
“快坐吧,别傻站着了。”太后见李景隆半天没动,笑着开口打圆场,语气带着几分熟稔。
“虽说这仁寿宫你是第一次来,但本宫以前住在东宫时,你跟着陛下,可是天天往本宫寝殿跑,那会儿怎么不见你这般拘谨?”
李景隆闻言笑了笑,拱手行了一礼,随即转头看向候在一旁的袁如海,轻声唤道:“袁公公?”
袁如海立刻会意,脸上堆起笑容,转身对着朱允炆与太后躬身禀报:“启禀陛下、太后,曹国公入宫时,特意备了年礼,想献给陛下与太后,聊表心意。”
“哦?在哪儿呢?本宫怎么没瞧见?”太后眼中露出好奇,目光在李景隆身上扫来扫去。
袁如海不敢耽搁,立刻转身面向殿外,提高了嗓音:“来人,把东西抬上来!”
话音刚落,殿门外便接连走进六七名宫人,三四人一组,小心翼翼地抬着两样物件,缓步走入大殿。
头一件是方方正正的青石摆件,石面打磨得光滑细腻,上面刻着“永绥多祜”四个篆字,笔力遒劲。
另一件则是莲纹玉质经卷摆件,玉色莹润通透,莲花纹路雕刻得栩栩如生,连经卷上的细小字迹都清晰可见,一看便知是价值不菲的珍品。
看到这两样东西,朱允炆与太后不由得同时眼前一亮,目光落在物件上便挪不开了。
两人几乎一眼就认出,哪一件是专门为自己准备的。
坐在末位的徐辉祖与方孝孺也不约而同地睁大了双眼,想到自己方才带来的年礼,不禁觉得有些寒酸。
两人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几分尴尬,不由得轻咳一声,避开了彼此的目光。
而朱允炆早已按捺不住,起身快步走到那块刻着“永绥多祜”四字的方石前,伸手轻轻抚摸着石面上的字迹,眼中满是掩饰不住的喜爱,连呼吸都放轻了几分。
太后也缓缓起身,与徐辉祖、方孝孺一同凑了过去,目光紧紧盯着那玉质经卷,眼底满是好奇与赞叹,殿内的气氛,一时间竟因这两件年礼变得热络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