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九阴真经》下卷

“莫道书生无胆气,敢叫天地沉入海!”

“他靠着过目不忘的天赋,将敌人所用招式尽数记下,日夜研习破解之法。”

“就这样,四十余载光阴匆匆而过,黄裳终于将明教高手的武学尽数参透,改修武夫之道,再度证道陆地神仙。”

“那时,他已年近百二,依旧精神矍铄,满怀信心地前去复仇。”

“可现实却是,岁月更迭,物是人非。”

“昔日风光无限的明教早已土崩瓦解,那些仇敌不是命丧黄泉,便是老死尘世。”

“唯一幸存的一位少女,也早已成了风烛残年的老妇,命不久矣。”

“藏在黄裳心中四十多年的仇恨,最终不过一场虚妄。”

“自此,黄裳心结尽解,心境大进,修为也随之提升。”

“后来,他将一生所悟整理归纳,便有了《九阴真经》下卷。”

“这就是道仙榜排名第十五的黄裳!”

“六十七岁方才入门,短短四年,便以道家之法证道陆地神仙。”

“七十二岁弃道修武,耗尽四十多年光阴,再以武夫之道踏入陆地神仙!”

“其所创《九阴真经》上卷博大精深,其中最为精妙的一章,名为《易筋锻骨章》。”

“这门功法有脱胎换骨、强筋健骨、提升资质之奇效,即便是寻常人,修习多年亦能脱胎换骨,成为习武奇才。”

“黄裳当年已是年迈体衰之躯,正是靠着这门功法重焕青春,保持精气神于巅峰。”

“虽无长生之效,却有延年益寿之功。”

“如今,黄裳已一百五十高龄,隐居于道藏阁,成为大宋最深不可测的底牌。”

苏尘话音刚落,大厅中众人皆露出惊愕神色。

他们原以为,黄裳六十七岁才开始修炼,仅用四年便修成道家地仙,已是极为罕见。

谁知背后竟还有更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

为了报灭门之仇,黄裳竟在七十二岁高龄转入武夫一途。

并且耗费四十多年光阴,以武夫法门再登陆地神仙之境。

直到此刻,众人才明白,黄裳为何能在道仙榜上位列第十五,压过宁道奇、逍遥三老等人一头。

他虽起步极晚,却两次登临陆地神仙境,一次凭道家功法,一次凭武夫修炼!

这等坚韧心志、惊人魄力,谁能不为之动容?

也正因此,众人方才察觉武夫修炼之路的艰辛。

那是一步一个脚印,毫无捷径可走。

黄裳以道家修炼法证道仅用了四年,而武夫修炼却耗去四十多年,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然而当他再度出山之时,世间早已人事全非。

凡人的寿命、凡人的无奈,在这一刻显露无疑。

那些仇家,竟无一人撑到他归来,或早死,或被杀。

众人几乎可以想象,当黄裳得知真相时,内心是何等的空洞与悲凉。

支撑他闭关四十余年的仇恨,竟成了水中月、镜中花。

再听苏尘最后所言,众人更是大吃一惊。

谁也未曾料到,《九阴真经》上卷中竟藏有《易筋锻骨章》这般玄妙秘术。

重塑体魄!

改善筋骨资质!

遍览天下诸般功法,他们也只听闻少林镇派之宝《易筋经》有此神效。

江湖中人都明白,武道一途,功法尚在其次。

真正的关键,在于根骨、悟性这些与生俱来的天赋。

若无修炼天赋,哪怕绝世功法摆在眼前,也只能望而兴叹。

各大门派对弟子的天赋要求极为严苛。

换句话说,若有人天赋卓绝,哪怕毫无背景,也会被各方势力争抢,甚至视为传人培养。

正因如此,无数人梦寐以求少林的《易筋经》,视其为改变命运的至宝。

如今苏尘却说,《九阴真经》中也有类似秘法,怎能不让众人震惊?

更何况,《易筋锻骨章》还蕴含延年益寿之能。

虽说这延寿之力不过六十载光景,远不能与修仙功法相比。

可那也是整整六十载啊,相当于普通人半生甚至一生。

直到此时,众人才真正理解王重阳当年为何忧心忡忡,不愿《九阴真经》落入江湖。

如此玄奥无比的武学奇书,一旦流传出去,恐怕会掀起比大明回雁峰之战更为惨烈的腥风血雨。

顿时,整个大厅喧闹起来,无数江湖豪客议论纷纷:

“我想起来了,八十年前江湖上确实有个魔教门派叫明教,据说是从波斯传来的。”

“原来当年挫败明教群雄的神秘朝廷高手就是黄裳,我在宗门典籍中见过这段记载。”

“这黄裳也太惨了些,身居高位,又有陆地神仙修为,却只能眼睁睁看着全家被屠。”

“毕竟他是读书读出来的陆地神仙,境界虽高,实战却不过相当于普通武皇罢了。”

“这就是三教修炼法的弊端,根基不稳,实战远不如武夫扎实。”

“黄裳也真是有毅力,七十多岁改修武夫一道,苦修四十多年再登陆地神仙。”

“难怪他能排在道仙榜第十五位,道武双修双证地仙,岂是寻常刀仙能比的?”

“这么说来,《九阴真经》竟是一门融合了道家与武夫修炼法的绝世武典,当真令人震惊。”

“别的不说,单是改善筋骨资质与延年益寿这两点,《九阴真经》就足以引发武林疯抢。”

“我已经能想到,等这消息传开后,会有多少势力涌向桃花岛了。”

“这大宋皇朝有黄裳这般强者坐镇,也确实不好惹,地仙境以下敢闯皇城,简直是自寻死路。”

三楼西侧第一间包房。

好一个莫道书生无胆魄,敢将乾坤翻覆尽。

“这大宋黄裳七十岁才踏上武道,竟有如此造诣,真想亲自会会他。”

隋斜古语气中满是佩服。

“老黄,听到了吗?”

“人家黄裳六十岁才入门,如今已是道武双修的地仙人物。”

“你比他年轻许多,就算现在起步也不迟,怎能轻言放弃?”

徐奉年笑着调侃道。

老黄眼中精光一闪,朗声道:“少爷说得没错,既然黄裳一把年纪都能成陆地神仙,我剑九皇岂有不成之理!”

黄裳的出现,仿佛点燃了他内心久违的热血。

以前他总说修炼要趁早,恨天不假我三十年。

如今,黄裳就是活生生的例子,让他再无法以此为借口。

一生不肯服输的老黄,怎可能承认自己连个古稀书生都不如?

三楼西侧第三个包厢内。

上官海棠轻声道:“没想到,大宋朝廷除了那武皇巅峰的葵花老祖,竟还藏着一位陆地神仙。”

包间中众人神色各异。

一个王朝有没有陆地神仙坐镇,完全是两回事。

天下陆地神仙虽多,但大多出自江湖,真正归属于朝廷的寥寥无几。

原本大宋与大明的厂卫势力势均力敌,但如今黄裳一出,大宋已稳占上风。

身为大明最顶尖的强者,他们纵然心有不甘,也只能接受现实。

黄裳这般人物,世间难寻,岂是每个王朝都能拥有的?

大厅之中,议论声仍未断绝。

但更多人的目光已投向白玉台,眼中带着兴奋与期待。

黄裳以道家、武夫双修证道,却仅排在道仙榜第十五位,这让人对接下来的上榜人物更加好奇。

那第十四名的道仙,究竟是何等人物,又凭什么压过黄裳一头?

白玉台上,苏尘并未多作铺垫,直接开口:

“接下来,点评下一位上榜道仙。”

“道仙榜第十四位——赵暄素。”

“诸位江湖同道,恐怕少有人听过这个名字。”

“但他身份非同寻常,乃是东离江湖龙虎山的真正掌权者。”

“这龙虎山,并非寻常江湖门派,而是东离皇朝尊奉的道教祖庭,地位尊崇无比。”

“如今龙虎山有四大天师,皆已踏入天人境后期。”

“但无人知晓,在这四大天师之上,还藏着一位隐世老祖。”

“此人,便是赵暄素。

如今已逾百岁高龄,辈分甚至比四大天师还要高出两辈,掌管龙虎山气运玉玺。”

“有一点需要说明。”

“赵暄素虽姓赵,却与赵家皇族并无瓜葛。”

“他原名龙羽轩,因年幼时天赋卓绝,被龙虎山前任老祖收为弟子,后改名为赵暄素。”

“早在六十年前,赵暄素便已踏入陆地神仙之境,如今更臻至陆地神仙后期。”

“龙虎山诸多玄妙秘法,皆被他融会贯通,已达返璞归真之境,体貌如童子。”

“以他这般修为,早该飞升天界。”

“但因心中执念太重,看不破尘世,既无法以道法飞升,又不及武夫那般凭一身修为破开天门,只能滞留人间。”

“然凡人寿命终有限,赵暄素如今也已走到生命尽头。”

“虽然外表如孩童般鲜活,实则内里早已枯朽,若再不飞升,便只能坐化于尘世。”

随着苏尘话音落下,大厅之中顿时炸开锅来。

尤其是东离一方的江湖豪杰,一个个震惊不已,谁也没想到,龙虎山竟还藏着这等人物。

正如苏尘所说,龙虎山从不只是一方江湖门派,而是东离皇朝的道教祖庭,每一位天师皆有皇家册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