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已经转世重生

白玉台上。

苏尘对此并不意外,神色淡然地轻啜一口茶,缓缓说道:“桃花剑神果然目光如炬。”

“这个问题其实不难理解,正如我之前讲过的食物之说。”

“昊天要进食,世间所有大修行者便是她的食粮,所以每隔万年便会引发一次永夜。”

“天界的仙人同样也要进食,而他们所依赖的,便是人间的气运。”

“每有一位强者飞升天界,便相当于将其所占据的人间气运一同带入天界。”

“而那些能够登天的仙人,个个都有固守自身气运的能力,在天界中无法像在人间那样掠夺他人的气运。”

“于是,许多仙人便将主意打到了气运丰沛的人间。”

“我先前也说过,当你抬头望天时,云层背后可能早已藏匿了许多仙人。”

“他们之所以在人间显化,目的就是为了汲取人间气运。”

“天界本就是昊天设下的囚笼,里面的仙人都是她未来的佳肴。”

“这些仙人汲取的气运越强,自身修为越盛,对昊天而言,便越加美味可口。”

“因此,昊天对于这些仙人下凡汲取气运的行为,一向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乐于成全。”

“像龙虎山供奉历代仙人,实际上就是在向仙人进贡人间气运。”

“正因如此,每当龙虎山遭遇劫难,那些受供奉的仙人才会纷纷下界相助。”

“对他们而言,龙虎山就是他们的饭碗,自然不容外人来砸。”

“武当山也是如此。”

“作为天下道门祖庭之一,武当山的香火鼎盛早已名扬四海。”

“这七百年来一直兴盛不衰,无论是江湖中还是民间,前来朝拜的人络绎不绝,不知汇聚了多少香火愿力。”

“但武当山历代却鲜少出现多位顶尖强者,多数时候仅有一两位高手支撑门面。”

“原因就在于武当山将这些香火愿力全部储存了起来。”

“目的就是要等到永夜降临之际,借助这庞大的愿力,一次性将真武大帝座下所有仙人接引到凡间。”

“这也是真武大帝设立武当道统的真正用意。”

随着苏尘话音落下,大厅中顿时一片哗然。

天界秘辛!

这分明是关于天界仙人的重大秘闻!

天界的仙人也需维生,而他们赖以生存之物,便是人间的气运。

这番话像惊雷一般震得众人久久不能平静。

直到此刻,众人才真正意识到,为何苏尘会说天界与人间的关系远比世人所知的要紧密得多。

原来人间,竟是天界仙人的养料之源!

那些高坐云端、汲取人间气运的仙人,与凡间池边垂钓的老渔夫,又有何异?

想到这里,厅中一群江湖中人无不心头火起,恨不得将那些凌驾天上的仙人都斩尽杀绝。

同时,众人也终于明白了真武大帝的真正谋划。

他联合吕祖建立武当道统,也是为了积攒人间气运。

只不过与天界仙人不同,真武大帝的目的是借助这些气运,让麾下仙人长存于世。

为了完成这一布局,武当山整整积累了七百年香火愿力。

众人已经可以预见,当永夜来临时,那积攒七百年的气运一旦爆发,将会是何等震撼天地的景象。

用一句话来形容,便是——待得永夜临世,仙人如雨落人间。

一时间,大厅中议论纷纷:

“原来如此,原来如此!天上的仙人也不是无所求,反倒贪得无厌!”

“只要是存在,就不可能真正无欲无求,只是没想到他们所需的竟是人间气运。”

“难怪苏先生说天界与人间牵连极深,这哪是牵连,根本就是把人间当自家田地在种!”

“可恶!飞升的强者带走气运也罢了,竟然还偷偷下界来继续掠夺。”

“若有朝一日我手中有剑,定要斩尽那些凌空垂钓的仙人!”

“唉,知道了又能如何?打不过还不是只能忍气吞声。”

“未必!天界仙人虽强,但一旦降临人间,实力必然大损,人间强者未必不能逆天斩仙。”

“没错!人间亦有如吕祖这等不愿飞升的绝世人物,谁能说自己比吕祖更强?”

“不知我这辈子还能不能看到人间强者斩仙除云,将那些天界蛀虫赶回天上。”

“原来武当山历代强者稀少,是为了积攒香火愿力,这得攒了多少啊。”

“糟了!苏先生把武当山拥有大量愿力的事情说了出来,不会引来天界仙人的觊觎吧?”

“笑话!武当山背后有真武大帝与吕祖护持,而这两位如今已经转世重生。”

“不知真武大帝与吕祖的转世,如今身在何方?”

三楼北侧第三间雅室。

柳柏听了苏尘的分析,心神大震,转头看向邓泰阿,低声道:“莫非桃花剑神因此仇视天界仙人?”

邓泰阿缓缓点头,目光如刀,语气森寒:“人间气运凭什么被他们肆意掠夺?”

“只要我邓泰阿还在一日,人间强者便不得飞升,天界仙人不得下凡。”

李纯罡闻言,仰天大笑,豪情万丈道:“好胆魄!真到了那一步,你若撑不住,我借你一剑!”

三楼东侧第六间包厢。

灭绝师太终究按捺不住,趁此机会,朗声开口:“苏先生,峨嵋灭绝有一事请教。”

“先前先生提及张三丰早年曾拜入少林,修习佛门功法《九阳神功》残卷。”

“但本派亦有一门镇派内功,名唤《峨嵋九阳功》,相传亦是《九阳神功》残篇。”

“敢问此功究竟出自何门何派?”

“又为何会分裂为数份流传世间?”

真武大帝与吕祖的谋划,天界仙人的秘辛,这些自然极为震撼。

但更多人却对张三丰的早年过往,以及那门《九阳神功》颇感兴趣。

尤其当灭绝师太提到峨嵋派中也存有《九阳神功》的残缺篇章,更是引发众人强烈好奇,急欲知晓其中详情。

怀着这样的念头,众人的目光齐刷刷投向白玉台,想听苏尘如何作答。

白玉台上,

苏尘坦然面对众人目光,不作拖延,开门见山地说道:“这门《九阳神功》融合了武道与佛理,确实非同凡响,值得细说一番。”

“既然诸位感兴趣,苏某便略述一二。”

“此功法虽属佛门武学,却非出自少林,也非出自峨嵋,而是由一位奇人所创,此人名为斗酒僧。”

“这位斗酒僧,儒释道三教皆通,性格放达不拘,不拘泥于任何门派传承。”

“他自创了这门《九阳神功》,堪称内功心法中的巅峰之作,心中颇为自得。”

“为使这门神功能流传后世,斗酒僧将其藏于大明少林派藏经阁中的一本《楞严经》夹页之间。”

“他本以为,能翻阅此经之人,必是心怀善念之人,学得此功,也能为江湖造福。”

“然而少林派尚武成风,多为专注武功的武僧,对《楞严经》这类佛理典籍并不重视。”

“整整十年,《楞严经》都无人问津,直至某日才被一位僧人翻阅,并发现了藏于其中的《九阳神功》秘籍。”

“此人,正是张君宝的师父——觉远。”

“觉远并非少林高僧,不过是一名挑水砍柴的普通僧人。”

“但他是少林中难得一心修佛的出家人,只研经义,对武功毫无兴趣。”

“当少林弟子苦练拳脚时,他总是避而远之,甚至连基本的少林内功也未曾修习。”

“因此,当他发现《九阳神功》这部至高无上的内功秘法时,也不知这是武学功法,只当是佛法经典来修习。”

“日复一日,觉远的内功修为日益精深,已然达到半步地仙的境界。”

“与此同时,《楞严经》中藏有绝世功法的消息被几位西域高手得知。”

“几人联手盗出完整的《九阳神功》,一路逃至昆仑山。”

“待安全之后,他们便因争夺秘籍大打出手,最终尽数殒命。”

“仅剩一人虽活了下来,但也心脉受损,武功全失,命不久矣。”

“临死前,他将写有《九阳神功》的油纸封入一只白猿腹中,带着残躯登上昆仑山巅。”

“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这位西域高手一生作恶多端,但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生出几分悔意。”

“他找到一位在昆仑山隐修的高人,用尽最后一丝力气,托他前往大明少林传一句话。”

“但他本是西域人,汉语本就不通,加之重伤在身,说话更是含糊不清。”

“本该是‘经在猴中’四个字,竟被他说成了‘经在油中’。”

“一场天大的误会,就此酿成。”

随着苏尘话音落下,厅中顿时哗然一片。

众人这才知道,《九阳神功》既非少林所创,也非峨嵋传承,本身并无门派归属。

这一番话,让在场的道门弟子都松了口气。

若张三丰早年修习的是少林或峨嵋的功法,那这段过往恐怕就难以洗清了。

而若只是少林一名普通僧人,离开少林也就不算大错。

再听苏尘后续讲解,众人更是震惊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