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6章 没饿死人,便是治国有方。

开元九年夏,长安东宫,晨光初透。

想要宰执天下,想要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最快的方法是什么?

李林甫执一卷《孝经》,立于青玉案前,这是他刚刚想的问题。

太子李瑛方十二岁,着杏黄圆领袍,端坐如松。窗外柳絮漫卷,李林甫眼角余光扫过太子背诵磕磕绊绊的孝经,心里有些发苦。

此时他觉得,自己可能有些失算了。

费了好大的劲,好不容易靠着岳父源乾曜和姨父姜姣的关系来钻营,得到太子中允(正五品下)这个位置,辅佐太子处理文书,礼仪等事务的机会。

以此来接触未来储君,好以从龙之功一步登天,成为万万人之上的那个人。

但是,这段时间才发现,陛下对这个庶出的太子,似乎没任何的喜欢,反而是有一点戒心。

随着这些年对武惠妃的恩宠,这个太子之位,似乎也是有些不稳。

他想到前几天得到的消息,太子去拜见圣人,圣人让其背诵《孝经》,太子磕磕绊绊的模样,直接被陛下在大庭广众之下毫不留情出言训斥,令其不得出宫。

甚至还出言下次再背不下来,直接别住东宫了,去十王宅去住。

而其母妃作为身份低微的歌姬,似乎只能以哭泣应对。

又因其没有结婚,没有妻族支持,他本人也是少智,让他感觉,太子这条船.......似乎到了随时能沉的地步。

是不是如今趁着还入局不深,赶快脱身?

作为皇室的旁支,李林甫太知道每一朝的立储之争真的是太残酷了。

一个不好就会落得个尸骨无存的地步。

“太子殿下这次背对了,但还是要背的通顺,如此才能显示太子的孝心啊!”

李林甫一拱手,向太子进言道。

“孤知道了!”他接着问:“李中允,你认不认识冠军大将军?”

“冠军.......”

李林甫怎么可能认识,但看太子一副有些焦急的模样,有心的他如何会否认,

边说边观察太子的神色道:“我自然是不认识的.....”

他发现太子李瑛脸色似乎有些暗淡,接着说道:“殿下,这长安城就算陛下也没见过冠军大将军,我又怎么会认识。”

“不过.....”

“不过什么?”李瑛有些焦躁了。

“不过臣虽不认识冠军大将军,却与大将军的弟弟李太白相交莫逆,不知太子殿下这是......”

李林甫确实是认识李太白,也曾经专门去结交。

只不过被他所不喜欢,

只能算是点头之交。

话说,

因为冠军大将军的关系,李家的人身份地位都水涨船高,这次李大将军被刺杀,三司会审此案,这段时间一直都在抓人。

在他看来雷声大雨点小,全都是一些小鱼小虾。

唯一值得关注是张九龄快要回京,似乎传出要为相的传言出来值得关注。

不过,这出门在外,身份都是自己给的。

更何况他还是国子监从四品的司业,身份仅次于国子监祭酒,登李太白,李家的家门还是够格的。

“太好了,你能不能给李太白说说,让他传话给冠军大将军,晁衡孤很喜欢,希望保他一命。”

李瑛说道。

“这......”

李林甫欲言又止,然后止住了。

笑着道:“行,我试一试!”

在太子李瑛出门后,李林甫直起身子,目光渐渐冰冷起来。

这条破船......看来是真不能待了。

李林甫几乎是马上下定了决心。

就太子这脑子,以后怎么死都不知道。

不说圣人已经把倭国列入了敌国,就是这段时间,通过报纸,整个长安洛阳已经传遍了倭国有大量的黄金和白银这个消息。

就已经把倭国判了死刑。

很多人都摩拳擦掌,就等李牧这个冠军大将军什么时候征伐倭国,跟着冠军大将军的身后去抢钱,抢奴隶呢。

晁衡,也就是以前的进士阿倍,刺杀冠军大将军已经是事实,圣人千刀万剐都不解恨呢,

你还敢保他?

还想把我拉下水?

···

“九龄.....这是李牧所作?”

太乙宫中,李隆基坐在软垫上,看着面前黑了,也瘦了的张九龄,竟是有些心疼。

两首诗摆在李隆基的案子前,他首先就是怀疑。

实在是李牧跟李太白不一样,字都写不好,他写诗?

这不是抢了他弟弟的活吗?

“陛下,冠军大将军为国为民之心有目共睹!”

“他常说没有调查权就没有发言权。”

“我这一路走一路调研,江南之地的百姓还算勉强糊口,进了关中,百姓面有菜色,衣衫褴褛,饿的皮包骨屡见不鲜。”

“很多百姓破产后,甚至连屋子都不让我进......”

“我问他们如今是不是盛世,圣人,您猜他们怎么说?”

张九龄向李隆基拱手问道。

李隆基脸面顿时有些挂不住了。

他当年生母窦德妃被武则天诬陷“厌蛊咒诅”,秘密处死,尸骨无存。

他则被幽闭深宫,与兄弟李成器(李宪)、李隆范等被囚于宫中,由宫女偷偷抚养,生活如履薄冰。

武则天退位后,李隆基虽获自由,但只能担任闲职,对长安周边百姓疾苦自然也是看的见的,也是深知百姓不容易。

这才是他一掌权,便要天下大治的初心。

可惜如今已经十年了,关中这几年确实诸事不顺,自然是明白张九龄后面要说什么。

知道这是想要劝谏自己。

只能叹气找补道:“百姓肯定恨骂我这个圣人吧.......这几年关中先是黄河决口,去年又是大旱.......但朕已经下罪己诏了,也令人赈灾,天下之事,真是难啊!”

李隆基的意思很明显,意思是我都知道,我都向老天认错了,你还说这些做什么?

“陛下错了?”张九龄反问。

“不!”

“百姓都说,这大灾不是您能管的,反而说,此次要不是您让朝廷上下赈灾及时,他们都要饿死了.......”

“这.....”

李隆基顿时难以置信的看着张九龄。

“陛下,臣进了关中,每个县都走访了几十户,百姓都言自从您开元以来,他们的生活都比之前过得好多了,至少,这些年没怎么饿死人,大家都说,您治国有方呢!”

张九龄肃然对李隆基道。

“没饿死人....便是治国.....”

“哎......朕做的还是不够好啊!”

李隆基把手拍在桌案上,没想到百姓会如此说,不但不怨天尤人,还对自己满是溢美之词。

他眼睛也有些发红。

他是清楚知道饥饿,是什么滋味的,他们兄弟当年被囚期间,就曾经忍饥挨饿过。

他本来还想关中百姓肯定会怨声载道。

没想到他们的要求如此之低,没饿死人便是治国有方。

这让他顿时惭愧不已。

“他们为什么不让你进家门?”

李隆基想到张九龄的话还没说完,再次问道。

“因为......他们一家五六口只有一件衣服,谁出门谁穿.....”

张九龄沉默道。

衣食住行.....衣排在第一位。

为何那些市井之徒打架都会先把衣服脱了?

不就是怕把衣服打坏了么。

而,李隆基也愣在了那里。

“......百姓真的还是如此困顿吗?”

李隆基很难想象,一家人只有一件衣服穿是什么场景。

张九龄点点头,继续道:“我问他们不出去如何种地......”

此时,张九龄也眼中泛红。

“......他们说晚间穿短衣蔽体,趁着月圆把活计做完......”

整个殿内陷入沉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