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7章 安西郡王
“衣冠之族却没有衣穿!”
“种地之人却天天挨饿!”
“朕,仅是赈灾比前朝强一点,便被称赞.........大唐的百姓......”
李隆基不知道怎么去说。
他精通音律,是一个感性之人,第一次听到竟晚间偷偷耕作,让他真的是心中愧疚不已。
这些年,随着李牧一直鼓励移民,他也对为什么百姓没有田地,为什么有这么多逃民有了反思。
长安,洛阳近郊,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所以检田扩户一直没有停止,甚至今年已经开始对武周时期兴起的佛门开始了打击。
这些只念经而不事生产的和尚跟喜欢在荒郊野岭的道门不同,大量的侵占民田。
但却遭到世家无比强烈的反对。
后来一查才知道,这些个珈蓝就是跟世家大族根本就是勾连在一起的。
不但如此,那些世家大族还天天粉饰太平,什么开元盛世,万国来朝,应该去泰山封禅,告知上天,如此便是圣君了。
有百姓挨饿,穿不了衣服,晚上去耕作的圣君吗?
无非是想要哄自己高兴,沉浸在圣君的美梦里不可自拔,好消除我对他们的戒心嘛。
“长寿二年(693年)黄河泛滥,河南、河北数十州受灾,洛阳宫城门被淹。
“久视元年(700年),关中暴雨,长安“平地水深三尺”,漕运断绝。”
“长安元年(701年),关中连续三年旱灾,出现“人相食”惨状。灾后,河南道户籍“十减其三”。”
“........”
“......开元之后臣便不说了,圣人,这连年灾劫.....关中课户实际授田每户平均在三十五亩上下,交的却是百亩租庸!”
“您的子民并不是不交赋税,只要年景好谁会不交?”
“但三十五亩地,交完赋税,就算丰年也仅够他们勉强糊口,稍微遇到灾荒便要破家成流民,饥饿遍地.........说到底,还是田不够!”
“圣人,李牧那一句‘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并非夸张,而是如今这关中,河北的真实写照。”
张九龄掷地有声道。
他父亲为张弘愈,曾任索卢县丞(九品小官),彻彻底底的寒门出身。
但自从出了自己这进士,家中子弟又对外攀附为范阳张氏南渡,又是留侯多少代孙,他并没有多少反驳。
整个朝廷的风气便是如此。
皇室李家攀附老子,来证明自己家的正朔。
你能攀附,别人自然能攀附,一有寒门发达起来,就开始给自己家找补。
证明还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他自己非常清楚,自己家就是寒门出身,族谱上是从曾祖张君政为韶州别驾(从五品,州刺史副职)才真正形成的曲江张氏。
祖父张子胄甚至都没有出仕,父亲才做了一个从九品小官。
小时候,他也是要带着弟弟们去田里劳作的,百姓种田的辛苦他自是多有体会。
因为李牧的两首诗,他一路调研,一路巡查。
这才知道,这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民之辛苦和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隋炀帝大业五年,户数便达到890万。
贞观初年,户数仅仅二百多万户。
大唐开国百年,如今户数又快要接近八百万户。
甚至他极为清楚的知道,这个数字最少还要再多算上两三成。
因为他回家了。
然后在弟弟张九章向他告李牧的状中,他这才知道,自己考取进士这短短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韶州张家便已经大胆到隐匿了上千户人口。
更是趁着战乱又隐匿了上千户,要不是李牧当初看他的面子,对弟弟张九章留了手,估计曲江张家就不是吐出一大半人口那么便宜了。
他在家中利用新任宰相之威,重新定了家法,只留下几户亲近的,其他全部归籍,这才重新北上。
所以,大唐如今多少户人口?
他猜测最少有九百万户的,已经快要赶上隋末了。
这让他心中充满了危机感。
一入关中,他再次见到了几乎所有能耕种的地方都被人耕种,整个山间都被砍伐的光秃秃,被当作柴薪来进行日常所用。
这人口要是再滋生,整个关中平原便再也承载不住了。
也终于知道李牧为什么要孜孜不断砍人和移民了。
他这是要为这新增的人口开辟生存空间啊。
虽然一直在开辟,但是移民真的是有限,根本没有办法跟的上人口的增长速度。
而让自己回去改革科举,又派出萧武秘密商议。
还有临行前他说他也很快会回长安。
这些无不说明着,他,或者是圣人,是真的准备向世家大族这个趴在大唐身上吸血的婆罗门动手了。
以此来减缓未来可能爆发的危机。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李隆基一字一句念道。
“李牧,之所以在边镇亮起屠刀,便是如此啊!”
许久后,李隆基站起来,向张九龄叹道。
张九龄点头道:“圣人,臣略懂观人之术,这几年我一直对他所做所为观察,也对他观察日久.....”
“李牧,确实只有为国为民之赤子之心,精忠报国之心更是无人能比!”
“相由心生,诗以咏志便是如此!”
李隆基听到极为信任的张九龄也是如此说,
终于是对李牧带三千人回京,在开元九年十月一日回京阅兵有了决定。
此时的他,就是想看看李牧凭什么,
用一场阅兵便能让自己下定.......向山东士族动手的.......大决心。
他训练的三千兵兵难道是天兵天将.......
比的上整个南北衙十万禁军?
李隆基自是不信的。
不过李牧如此说,应该还是有底气的,
自己也刚好趁着这段时间,把禁军整肃一番!
“高力士,拟旨。”
“卿镇守边陲十一载,栉风沐雨,朕心甚念。”
“昔日卫青、李靖之勋,也不过如是。特晋卿为安西郡王,领刑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仍兼领安南节度使,天竺......
“......十月一日前回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