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8章 中书省
长安的皇城分两层,最核心的自然是宫城,坐北朝南,前朝后寝,防御严密四周有高墙、护城河,设玄武门等禁军把守。
上朝时,百官从皇城南门(朱雀门)进入,经承天门(宫城南门)至太极殿朝会。
退朝后,官员返回皇城,也就是宫城以南,尚书省居中,六部分列东西:吏部,户部,礼部在东廊(长安皇城东南)。兵部,刑部,工部在西廊(西南)。
九寺五监也是按照各自的职能分散布局。
所以,南接朱雀大街,北连承天门,是三省六部、九寺五监等中央官署的集中办公区。
当然,除公务人员外,普通百姓禁止随意进入的。
承天门街东侧,歇山顶,绿色琉璃瓦剪边,占地十五亩方圆的中书省前厅,中书令张说坐在案前,看着手中有着圣人用印的一封诏令皱起眉头。
皇帝下诏,自然是要经过中书省起草诏书,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书,尚书省也就是六部负责执行。
而皇帝下诏,门下省也认为诏书内容不妥,有权进行封驳......也就是退回给给皇帝。
当然,这便是大唐朝廷左相和右相相权的体现。
“令公,可有不妥,要是没有还请快点画敕,咱家还要去门下用印呢,圣人说要加急发往岭南,咱家还要跑不少地方.......”
前来办事的小太监提醒沉默许久不语,斟酌了许久的张说张令公。
张说看着上面的文字,感觉有千斤之重。
里面是对李牧的一系列封赏,以及带三千精锐回京阅兵,并提前给了一个刑部尚书的职位。
这好几个月过去了,他本来以为李牧被刺的那场风波已经过去。
没想到,圣人引而不发,先招张九龄回朝,透出的风声是改革科举。
现在,又让李牧带兵回来,圣人这是想干什么?
这朝堂如今已经够乱了。
自己的文治派好不容易压制宇文融的‘括户派’,再加上心思不明的张九龄已经够乱了。
现在连李牧都要带兵进京,这之后的朝局到底怎么发展?
很明显,李牧如果按照大的派别算的话,自然算是括户派,这是圣人对自己,以及对整个文官派极度不满意?
所谓的文治派,自然就是推行礼制改革,他主持编撰的《大唐开元礼》,系统规定国家祭祀、朝会、婚丧礼仪。
以此来增强朝廷正统性,巩固儒家意识形态,成为一个文官主导、礼法有序的帝国。
当然,这自不可避免的大量任用,引用山东士族的大儒以及他们的家学和人才,毕竟这‘礼’,本就被他们所掌握的。
而‘括户派’则是主张通过清查隐户、整顿户籍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这自然触发了世家大族最核心根本的利益,引发了强烈反对。
而现在,按照圣人的意思,张九龄先改革科举,在让李牧带着骄兵悍将回朝。
还直接给了刑部尚书,再加上张九龄的礼部侍郎加宰相.......只要这张诏书一发,整个朝廷大局便从文治派主导成为括户派和文治派两边对立起来。
李牧,张九龄,再加上如今的御史中丞宇文融。
这明显是要对自己动手的征兆啊!
不,
我很可能只是遭受池鱼之殃.........
对山东士族动手才是真的。
李牧可是与他们有着死仇呢......
而现在他有什么办法?
唯一的办法便是门下省的侍中源乾曜,以及尚书省的尚书令.....不,大唐太宗后就没有尚书令,只有尚书左右仆射。
如今尚书左仆射,也就只会签字画押了。
所以,侍中源乾耀会不会阻止呢?
他估计会一跳三尺高,直接下发尚书省执行。
李牧说起来也是关陇的安西的郭元振一脉......这厮还经常去找这老不死的去勾栏听曲呢。
可是,自己这宰相才刚刚当上一年!
“令公......”
太监有些不耐烦了,再次拱手问。
“混账,朝廷大事哪有你说话的事,滚去外面等着!”
张说顿时暴怒,一拍桌子,顿时吓得太监差点跪下。
人家不但是进士入士,还是先天政变(玄宗诛太平公主)的从龙功臣。
他当初已外放河北,却密献佩刀给玄宗,暗示其果断铲除太平公主。
在开元初年便已第一次拜相,却与姚崇政见不合,被斗倒之后而被外放。
而外放也并非是为一地刺史,而是都督幽州,并在黄河北岸(今内蒙古巴彦淖尔)呈品字形筑成了三受降城,并大批量的募兵七万组成朔方军,并在军中首创‘兵法学堂’培养基层校尉。
跟李牧在苦心岛所创办的军校有异曲同工之妙。
而且去年又大败契丹,斩首万级,让突厥不敢南进,可以说是一个出将入相的典范人物。
这样的人物发起怒来,一个太监如何会不怕。
但是呢。
虽然现在太监屁滚尿流的跑了出去。
手上的这封制书,却是非批不可。
圣人对朝堂不满意,对自己也不满意,这次直接去了终南山太乙宫住去了。
所以,他要是不批,只能去太乙宫找皇帝去理论。
但皇帝铁了心的话,有无数种方法绕过他这个宰相。
“哎!”
张说长叹一声,只能按照流程去走。
如今他唯一能寄予希望,便是拿李牧的阅兵去找突破口。
而这样,必须要与与崔,范,李(赵郡),郑等几家去商议一下《开元礼》的事情。
说不得,还要与安思顺,阿史那等人去联结,他们应该也是对李牧心中发怵,定然会全力相助。
李牧既然阅兵,那么南衙禁军自然也要拉出来亮一亮相,阅个兵。
希望,能把李牧这从石头蹦出来的安西郡王.....给压制住。
···
暮色降临。
长安往东数十里处的一处亭舍中。
“尔等滚出去!”一名操着洛阳口音的家仆打扮的人踱步来到亭舍院中,直接对车马繁多的人进行驱赶。
而亭舍中的人一听到这里,大多只能暗自倒霉,一看衣服就不知道是哪家的权贵。
要是一个不好得罪了,被人痛揍一顿就得不偿失了。
一个面色白净,宛如一个文士的中年人从马上下来,带着十几个孔武有力的侍从进了亭舍。
被从亭舍中赶出来的商旅这才看清那马车上打的崔字大旗。
这才做人鸟兽散。
崔家的,不管是哪个崔家的贵人他们这些普通客商如何能惹得起。
不过,就在一会儿功夫之后,远处再次响起了马蹄声。
不久之后,三十几骑便出现在了亭舍外围。
且三十几骑各个蒙着面,周围客商看到如此,便跑的更快了。
这是遇到了马匪啊。
而护在亭舍周围的崔家几十个人看到蒙着面的骑兵,顿时都色变了起来,纷纷拿起身边的武器。
而这一伙马匪也吭声,其中一名骑士远远朝亭舍中射了一箭之后,则又快速隐没在夜色之中。
“慌什么?”亭舍中端坐的中年文士目光深沉,中气十足,喝令在旁边伺候的女婢。
却是刚刚被免官的礼部侍郎,准备回家中省亲的崔沔。
作为当今清河崔氏大儒,还在长安不远处,在往前几十里就是华县,如何会害怕什么马匪。
此时,从门外进来一个侍卫,手中拿着书信来到身前交于他。
“李太白!”崔沔脸色微微一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