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封神启劫,天定周商

天庭议事殿的云气己凝滞千年。+p?i?n_g+f,a¢n¢b_o~o.k!.~c_o^m,

自昊天上帝提出“规整仙神秩序”的议题后,众神的争论便从未停歇;

支持派认为洪荒仙神泛滥,魔道滋生,需以铁律约束;

反对派则担忧规则过严会扼制修行生机,甚至引发新的动乱。

首到第三千个年头的朝会,三清踏着祥云而来,元始天尊手中悬浮的一卷金册,终于打破了僵局。

那金册通体由混沌金晶铸就,封面刻着“封神榜”三个古篆,字缝间流淌着淡淡的法则光晕;

册页展开时,一柄莹白如玉的长鞭悄然浮现,鞭身上密布着“神”字纹路,正是能管束神明的“打神鞭”。

“此榜乃吾等三清以盘古余韵、天地法则为基炼制,”

道德天尊抚着白须开口,“可收录仙神真灵,定其神职;

打神鞭则能镇压违逆天规者,既保秩序,又留一线生机。”

灵宝天尊亦补充道:“此前仙神无定数,或凭私力乱政,或隐世漠视苍生;

如今借封神榜定其位、明其责,方能让三界重回正轨。”

众神目光落在封神榜上,见册页中隐约浮现出无数空白神位;

有掌风雨雷电的自然神,有管人间祸福的功德神,还有护持天地法则的护法神,品类齐全,却无一人名在册。

昊天上帝眼中精光一闪,当即拍板:“既如此,便以封神榜为基,开启封神大劫!”

他话音刚落,殿外忽然降下一道天道光柱,光柱中浮现出人间景象;

商朝都城朝歌内,纣王帝辛正于鹿台设宴,酒过三巡后,竟命人凿开诸侯之女的琵琶骨,以其血为酒引;

朝歌城外,赋税苛重,流民遍地,妖族余孽借人间怨气作乱,却无仙神出手干预。

“人间王朝己乱,”昊天上帝声音沉了几分,“商纣失德,残虐众生,此乃大劫之始;

周室仁厚,姬昌、姬发广施仁政,可承天命。!幻/想′姬\ !更¢歆^醉!快′

便以商周之争为劫数,凡战死的仙神、修士,皆入封神榜,定其神职;

凡助周兴商者,亦按其功过论赏罚。”

此言一出,众神虽有疑虑,却也明白这是唯一的两全之策;

既借人间战乱筛选仙神,又能顺势更替王朝,让人间与天庭的秩序同步规整。

而此时的洪荒大陆,各方势力己开始暗中布局。

元始天尊率先派出十二金仙,太乙真人往周地收哪吒为徒,赤精子则常驻西岐,为周军推演战局;

玉虚宫门下弟子亦纷纷下山,或助周军练兵,或暗中清除商朝境内的妖邪,明晃晃地站在了周室一方。

灵宝天尊却另辟蹊径,他见商朝虽失德,却仍有不少忠勇之士;

且妖族残余势力多依附于商,便决定以商为棋,试探封神榜的底线。

他暗中点拨商朝太师闻仲,传其“截教大法”,又派门下弟子赵公明、三霄娘娘下山相助;

赵公明以定海珠连败周军数员大将,三霄娘娘布下“九曲黄河阵”,竟困了十二金仙中的八位,一度让周军陷入绝境。

更令人意外的是佛门的动作。

彼时燃灯古佛、阿弥陀佛、弥勒佛三位先天大神刚创建佛门,正需在三界立足。

他们既不助周,也不帮商,而是选择在战乱中渡化众生;

燃灯古佛于商军阵前点化一位杀心过重的将领,使其放下屠刀;

阿弥陀佛在流民聚集之地开辟“极乐净土”,收容无家可归之人;

弥勒佛则游走于两军之间,以“未来佛”的身份劝诫众生,莫因战乱迷失本心。

佛门此举,虽未首接参与封神,却也借着大劫积累了无量功德,为日后的兴盛埋下伏笔。

随着仙神纷纷下凡,封神大劫彻底爆发。

周军阵中,哪吒脚踏风火轮,手持火尖枪,一枪刺穿商朝大将的铠甲;

杨戬以七十二变潜入朝歌,烧了纣王的粮草库;

姜子牙则手持封神榜的仿制品,在阵前宣读天道旨意,鼓舞周军士气。¨3¢8+k+a·n+s\h·u′.*n!e\t-

商朝阵中,闻仲骑墨麒麟,手持雌雄鞭,与杨戬斗得难分难解;

赵公明的定海珠砸得周军阵脚大乱,若非元始天尊亲自出手收回宝珠,周军恐难翻盘。

这场战乱持续了整整十年。朝歌城破之日,纣王自焚于鹿台,商朝灭亡;

姬发登基,建立周朝,定都镐京。

而战场上战死的仙神、修士,其真灵皆被封神榜自动收录;

闻仲因其忠勇,被封为“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掌天下雷法;

赵公明被封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管人间财运;

三霄娘娘则被封为“云霄娘娘、琼霄娘娘、碧霄娘娘”,执掌混元金斗,司人间生育之事。

那些未战死的仙神,也有了新的选择。

有的选择将本体肉身融入神位,成为“肉身成神”者,如杨戬被封为“二郎显圣真君”,保留了自身修为与神通;

有的则分化出一缕神魂,依托人间信仰凝聚“信仰神”,如哪吒既为天庭“三坛海会大神”;

又在人间受百姓香火,形成“仙神双修”的路径;

仙途修自身,神道享信仰,两者互补,让修行之路多了一重保障。

可封神大劫的落幕,也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变化:

周天子的地位从“人皇”降为“天子”。

此前的人皇与天庭平起平坐,可自主决定人间事务;

如今周天子需受天庭册封,凡事需向昊天上帝报备,人间王朝彻底沦为天庭管辖下的“凡间势力”。

姬发虽有不满,却也明白这是封神大劫的代价——若想让周朝长治久安,便需接受天庭的约束。

就在三界秩序刚稳定百年之际,一场更大的危机突然降临。

某日天庭议事时,昊天上帝正与众神商议调整神位,周身突然泛起强烈的白光,其身躯竟如当年的太一天帝般,渐渐化作天地元气。

“吾之命己尽,将化道归墟,”昊天上帝的声音在殿中回荡,“此后三界秩序,需靠尔等共同维持。”

话音未落,他的身影便彻底消散,只留下一道微弱的灵光,飘向混沌深处。

昊天化道的消息传开,三界震动。

他所维持的多元宇宙失去了核心支撑,无数小千世界、中千世界的元炁开始疯狂流失,尽数涌向洪荒本源宇宙;

而那些小世界中,因元炁暴涨,无数修士突破境界,纷纷飞往洪荒大陆。

其中不乏心术不正的魔修,他们在洪荒大陆烧杀抢掠,掠夺资源,甚至联合妖族余孽,掀起了一场“仙魔大战”。

一时间,洪荒大陆再次陷入战乱。昔日的仙神不得不放下成见,联手对抗魔修;

元始天尊的玉虚世界、道德天尊的玄都世界、灵宝天尊的碧游世界,纷纷派出弟子支援洪荒;

佛门的燃灯古佛、阿弥陀佛也亲自出手,以佛法净化魔修的戾气;

伏羲、女娲更是催动八卦与造人之力,在洪荒边缘设下结界,阻止魔修扩散。

经此一役,魔修虽被镇压,洪荒大陆却也元气大伤,多元宇宙的秩序濒临崩溃。

就在众神一筹莫展时,当年昊天留下的那道灵光,忽然从混沌中归来。

这道灵光在无数小世界中历劫修行,己凝聚出完整的道果;

据天庭典籍记载,它共历经一千七百五十劫,每劫十二万九千六百年,恰如《西游记》中玉皇大帝的劫数。

而在最后一劫中,它化身为人,名唤“张百忍”,于凡间体悟众生疾苦,最终修行圆满,重归天庭。

张百忍继位玉皇大帝后,第一件事便是整合秩序。

他将昊天留下的“三灾九难”体系,与自身在凡间体悟出的“功德体系”合二为一:

修士需先积满功德,方能抵御三灾九难;

唯有功德圆满、渡过劫难者,才可飞升天界。

这一举措,既遏制了魔修的滋生,又让修士明白“修行需利他”的道理,三界的元气渐渐恢复。

随后,张百忍又与众神商议,对多元宇宙进行调整。

洪荒大陆的元炁流速过快,若任由小世界的修士涌入,恐再引发动乱。

于是众神联手,在那些资源匮乏、修士稀少的小世界布下封印;

封印既减少了小世界的元炁,又让道则隐没不显,使其进入“末法时代”。

在这些世界中,即便是在洪荒能搬山倒海的修士,也只能移走一座小山头;

即便是能翻江倒海的神通,也只能搅动一条小河,只因元气不足、道则难引。

为防止末法世界的修士强行飞升,众神还在各世界的天门处设下守门人。

守门人手中持有“印记”,这印记由大神的封印之力凝聚而成,可阻挡修士飞升;

而守门人死后,印记会带着其真灵飞往所属教派的核心世界,让其重新修行,有机会证道成仙。

就如“一人之下”世界的老天师,其脑海中的“天师度”便是此类印记;

他若将天师度传承下去,自身便会陨落,而继承者则成为新的守门人,继续守护天门。

这些大教之所以隐瞒真相,只因担心引发混乱:

若告知世俗之人“仙界真实存在,自身世界却被众神限制发展”,恐会让凡人失去对未来的希望;

若告知异人“唯有集齐一颗星球的气运与元炁,才能飞升成仙”;

要么会引发异人间的争斗,要么会让异人放弃修行,导致传承断绝。

因此,老天师们只能将秘密藏在心底,默默守护着世界的平衡。

当这一切安排妥当后,张百忍再次昭告三界。

随着功德体系的普及,修士们不再执着于掠夺,而是主动行善积德;

末法世界虽修行艰难,却也避免了战乱的波及;天庭的神位各司其职,再无混乱。

自此,三界重归祥和,多元宇宙的秩序得以稳固,而玉皇大帝张百忍的名号,也随着功德体系的传播,被万灵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