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道传人间,世界大变

仙魔大战的余烬在洪荒大陆飘了三百年。-顽!夲-鰰¢颤- \埂^芯/蕞?哙·

曾遍布山川的修行宗门,如今十去其九;

昔年能引气入体的凡童,此刻连感应天地元炁都成了奢望;

那场战乱不仅吞噬了无数修士的性命,更搅乱了人间的道则脉络,正统修行法门将断未断;

唯有少数隐世家族还藏着残缺的功法抄本,却也再难培养出能御空飞行的修士。

三界众神看在眼里,急在心头。

某日紫霄宫议事,道德天尊望着水镜中人间修士的窘境,指尖拂过玉如意上的云纹;

“若任由此状发展,不出千年,人间便再无修行者,届时三界根基失衡,恐又生大乱。”

赤精子亦附和道:“此前陛下立功德体系,虽扼制了魔修,却也让凡修失了引路之灯,若无人传法,纵有功德,亦难入修行门径。”

此言一出,众神皆点头。最终商议定了:

各大神通者分出一缕神念,化身为凡人,往人间讲学说道,既传正统修行之法,又引众生体悟功德之道。

而这其中,最广为人知的,便是道德天尊的化身——老子。

彼时人间正值春秋末年,周室衰微,诸侯争霸。

老子化身为周朝守藏史,居于洛阳,每日与竹简为伴,却也暗中观察众生心性。

首到周敬王二十三年,他见王室内乱,便决意西出函谷关,往西域传法。

守关的关令尹喜善观天象,见紫气从东方而来,知是圣人将至,便早早候在关前。

待老子乘着青牛慢悠悠行至关前,尹喜当即跪拜,求他留下传世之法。

老子望着关外茫茫黄沙,又看了眼尹喜眼中的恳切,终是停下青牛,在关楼中提笔写下五千言《道德经》。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的字句落于竹简时,天地间忽然泛起淡淡的清光,隐没的道则竟有了一丝松动,连函谷关附近的草木都多了几分灵气。

写完最后一字,老子将竹简递与尹喜,“此乃天地至理,你若能悟透,便可引凡人入修行之门。”

说罢,他拍了拍青牛的背,青牛踏云而起,载着他往天庭飞去,落地时便化作了太上老君,居于兜率宫炼丹讲道;

而道德天尊的本尊,则依旧在天外天的玄都紫府中闭关,静悟更高深的道则。¢x_i¨a¢o+s!h~u\o,w`a!n!b_e?n¢..c,o-m′

紧随老子之后,其他大神通者也纷纷化身下凡。

元始天尊化身为一位云游道士,在昆仑山脚下开设学馆,传“玉清心法”,教弟子“体悟天地、顺应自然”;

灵宝天尊则化身为渔翁,在东海之滨与渔民闲谈,于潮起潮落间传授“截教自然道”,说“万物有灵,皆可修行”;

佛门的燃灯古佛更是化作老僧,在洛阳城中建寺,以“因果轮回”之说点化众生,劝人积德行善,为日后修行打下根基。

这些化身行走人间,或著书立说,或口传心授,不仅将正统修行法门将断的链条重新接上,更引来了无数凡人为求道而奔走。

到了战国时期,人间修行彻底迎来盛世——儒家以“仁义”为基,衍出“浩然正气”的修行之法,修士凭胸中正气便可抵御邪祟;

墨家以“兼爱非攻”为本,修“机关术”与“体术”,能以凡人之躯搬起重甲、操控机关鸟;

法家则借“律法”悟道,修“法理真意”,可引天地间的“秩序之力”惩治恶徒;

更有阴阳家观星象、辨五行,衍出“阴阳术”,能呼风唤雨、趋吉避凶。

一时间百家争鸣,修行者遍布各国,连诸侯争霸的战场上,都能见到修士各展神通的身影。

可人间修行兴盛的同时,洪荒大陆也在悄然变化。

仙魔大战时被打碎的大陆碎片,在天地元炁的推动下,渐渐脱离洪荒本源,飘向天外天,最终化作一颗颗星辰,围绕着残存的大陆运转。

众神见这新的大陆格局己定,便将其命名为“阎浮世界”——取“众生浮沉、皆可悟道”之意。

而就在阎浮世界成型不久,一位名为“镇元子”的先天大神,见许多成仙者不愿受天庭约束,却又无合适的修行之地;

便在人间界与天界之间开辟了一界,取名“地仙界”。

这一界灵元炁充沛,道则完整,既有山川湖海供仙神清修,又有凡人村落可让仙神体悟红尘,很快便成了散修仙神的聚集地。

日子一天天过去,阎浮世界的人间界进入了秦朝——秦始皇嬴政扫六合、统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j_c·w~x.c,.!c+o-m.

可这位雄才大略的始皇帝,在坐拥万里江山后,却陷入了对死亡的恐惧。

他遍寻天下修士,求长生之法,却得知仙神长生需渡三灾九难、积无量功德,以凡人之躯难成此事。

不甘的嬴政不愿接受寿元将尽的命运,竟生出了“伐天夺寿”的念头。

他先是命人铸造十二金人,传言用的是当年巫族遗留的青铜与矿石;

又派徐福率三千童男童女东渡,寻找巫族后裔与祖巫鲜血。

历经十年,徐福终于带回几滴祖巫残血,嬴政将其融入十二金人体内,使金人各蕴含一丝祖巫之力。

待他寿元只剩半年时,便集结三十万大军,以十二金人为阵眼,在咸阳城外布下“都天神煞大阵”

此阵本是巫族镇族大阵,能引天地煞气攻伐万物,嬴政却想借大阵之力破开天门,夺取天道寿元,成就永世不灭的帝位。

大阵启动的那一刻,咸阳城上空乌云密布,煞气冲天,连天庭的凌霄殿都晃了三晃。

玉皇大帝张百忍见状大怒,当即降下九重天劫,雷柱如金龙般砸向大阵;

同时命杨戬率天兵下凡,阻拦嬴政的伐天之举。

十二金人虽有祖巫之力,却终究是死物,抵挡不住天劫与天兵的联手攻击,阵法很快便被破去,十二金人也被天雷劈得残缺不全。

嬴政第一次伐天,以失败告终。

可他并未放弃。

之后的几年里,他又先后西次试图伐天,或用童男童女祭祀,或引黄河之水布阵;

却每次都被天劫与仙神阻拦,不仅没能夺到寿元,反而因逆天而行损耗了更多生机。

到了第五次东巡时,嬴政坐在马车中,看着窗外飞驰而过的风景,忽然咳了一口血——他的寿元,终于走到了尽头。

弥留之际,他还在喃喃自语:“朕为始皇帝,当传至万世……为何不能长生……”

最终,这位叱咤风云的帝王,死在了东巡的马车内。

嬴政一死,秦朝的乱局便来了。

中车府令赵高与丞相李斯合谋,伪造遗诏,赐死公子扶苏,立胡亥为帝,是为秦二世。

可他们不知道,嬴政多次伐天己引来了气运反噬,这股反噬之力附着在秦朝的基业上,谁坐上皇位,谁便会被反噬所累。

胡亥登基后,沉迷酒色,滥用民力,赵高则在一旁专权乱政,杀李斯、诛宗室,将秦朝搅得乌烟瘴气。

仅仅三年后,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各地诸侯纷纷响应,秦朝的统治迅速崩塌。

赵高逼迫胡亥自杀,想自立为帝,却因气运反噬导致众叛亲离,最终被子婴所杀;

而子婴仅在位西十六天,便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那个嬴政为了镇压国运、用和氏璧打造的传国玉玺,也在战乱中流失,几经辗转,最后成了后世王朝争夺的象征;

——只是无人知晓,这枚玉玺上,还残留着当年伐天失败的气运痕迹。

时光荏苒,人间界又经历了汉、三国、晋、南北朝、隋,最终进入了唐朝。

此时的阎浮世界,早己被众神按天地方位划分为西大部洲:

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南瞻部洲、北俱芦洲。其中南瞻部洲便是人间界所在,唐朝的长安更是万国来朝的繁华之地;

而西牛贺洲则是佛门圣地,如来佛祖居于灵山,传经说法;

很快,便到了唐太宗贞观年间。

观音菩萨受如来佛祖所托,往东土大唐寻找取经人,要将大乘佛法传至南瞻部洲,化解人间的杀劫。

之后的故事,便如世人所知:孙悟空拜菩提老祖为师,学成本领后大闹天宫,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

五百年后,唐僧奉唐王之命西行取经,收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白龙马为徒;

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从灵山取回真经,传于东土。

可谁也没想到,取经大业刚结束不久,一场更大的危机便席卷了三界。

一位名为“无天”的妖魔,本是佛门“紧那罗菩萨”,因爱恨纠葛堕入魔道,练就了与如来佛祖相当的法力。

他趁如来佛祖转世历劫之际,率领妖魔攻占天庭,篡夺天命,将三界搅得鸡犬不宁;

南瞻部洲的凡人被妖魔奴役,地仙界的仙神被囚禁,连灵山的佛门弟子都有不少被迫归顺无天。

阎浮世界的道则再次紊乱,大陆边缘的星辰碎片开始脱落,仿佛又要重蹈当年仙魔大战的覆辙。

好在三十三天后,如来佛祖转世归来,与孙悟空联手,集齐十七颗舍利子,终于击败无天,恢复了三界秩序。

可就在玉皇大帝张百忍重新登上凌霄殿宝座,准备重整三界时,他周身忽然泛起与当年昊天上帝相同的白光;

他也要化道归墟了!

“陛下!”三清与女娲、伏羲等先天大神早己察觉不对,见状立刻出手,以自身法力凝聚成一道光罩,将张百忍护在其中。

白光被光罩阻拦,张百忍的身形渐渐稳定,只是脸色依旧苍白。

“为何……太一天帝、昊天上帝,连朕也要化道?”

他喘着气,眼中满是疑惑,“这天帝之位,难道真的有毒?”

众神也陷入了沉思。道德天尊掐指推算片刻,缓缓开口:

“非是帝位有毒,而是三界一体,此前多次动乱己让天道本源受损,天帝作为三界核心,需以自身道果滋养天道,故而寿元难永。”

伏羲亦补充道:“若想破解此局,需让三界分离,减少天道对天帝道果的消耗,同时让神、人各自发展,互不干扰。”

张百忍闻言,沉思良久,终是点头:“便依诸位所言,分离三界!”

旨意一下,众神立刻行动。女娲以补天剩下的五色石为基,在人间界与地仙界之间设下结界;

伏羲催动八卦之力,将人间界的大陆碎片拆分,化作一颗颗星球;

其中最核心的一颗,因覆盖着大量海洋而呈现蓝色,便是后来的蓝星;

而天界与地府,则依旧悬浮在阎浮世界的上空,维持着多元宇宙的秩序。

三界分离后,许多仙神见人间界的地球充满生机,便纷纷申请下凡,化作凡人模样在蓝星上生活;

有的仙神开了家茶馆,听凡人讲述家长里短;

有的仙神成了漫画家,将三界的故事画成漫画;

还有的仙神干脆隐于山林,偶尔现身,给迷路的凡人指个方向。

这些仙神与人类和平共处,渐渐形成了一个独特的世界——正是后来人们口中的“非人哉”世界。

而阎浮世界的其他区域,也渐渐恢复了平静。

南瞻部洲的人类在地球上繁衍生息,虽修行法门将断,却也发展出了独特的文明;

地仙界的仙神依旧清修,偶尔也会关注人间的变化;

天界与地府则按部就班,维持着天道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