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报告杀人!他给自己写好了墓志铭!

孙连城把自己关进了办公室,开始了为期三天的“闭关”。,k,a-n_s\h!u.c·m?s\.*c·o*m`

他做的第一件事,是让秘书小王去文玩市场,买回三支上好的檀香。

“书记,您这是……”小王看着那古色古香的香炉,眼神里写满不解。

“静心。”

孙连城只吐出两个字,便闭上了眼睛,一副高深莫测的模样。

烟雾袅袅升起,办公室里很快弥漫开一股让人心神宁静的香气。

小王不敢多问,轻手轻脚地退了出去,顺便将门带上。

他心头一凛,孙书记一定是在进行某种神秘的仪式,与天地沟通,参悟那防汛的终极奥义。

门内,孙连城缓缓睁开眼。

他看着桌上堆积如山的水文资料、河道勘探图、历史洪峰数据,眼神里没有半分波澜。

他将那些文件推到一边,像是在推开一堆无用的废纸。

然后,他郑重地从书柜里,取出了两本书。

一本《道德经》。

一本《周易》。

他泡上一壶顶级的龙井,翻开了《道德经》的第一页。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孙连城看得入了神。

他不是在寻找什么治水的智慧,他是在寻找一种腔调。

一种能把话说得云里雾里,让人听不懂,却又觉得无比高级的腔调。

他时而点头,时而摇头,时而用笔在稿纸上写下几个关键词。

“上善若水。”

“无为。”

“阴阳。”

“平衡。”

三天时间,他没有看过一张地图,没有打过一个电话询问前线情况。!l~a\n^l^a*n`x^s...c!o+m~

他就把自己沉浸在上古的智慧里,与河图洛书为伴,与天地玄黄为伍。

他感觉自己不是在写一份防汛报告。

他是在修仙。

第三天下午,报告完成了。

孙连城长舒一口气,看着稿纸上那密密麻麻的方块字,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标题:《论水元素的动态平衡与河道自我修复能力的哲学思辨》。

通篇报告,洋洋洒洒五千字,没有一个阿拉伯数字,没有一个工程术语。

开篇即是:“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治水之要,不在于御,而在于顺。”

中间的论述更是天马行空,从“坎卦”的象形,谈到河流的“德行”;从宇宙的“熵增”,谈到洪水的“必然性释放”。

每一个字,都透着一股不食人间烟火的仙气。

每一个词,都带着从九天之外飘落凡尘的玄妙。

至于具体怎么防汛?

报告的最后,给出了唯一的、也是最核心的“指导思想”。

“我们不应该与水为敌,而应该成为水的朋友。要学会倾听河流的诉求,尊重河流的意志,在充分的敬畏之中,让河流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堵,不如疏;防,不如导;有为,不如无为。以无为之心,应万变之水,方能达至人与自然的终极和谐。”

写完最后一个句号,孙连城自己都差点信了。

他端详着这份杰作,内心一片狂喜。

成了。

这份报告,就是他递给纪委的投名状,是他为自己精心准备的罪证。?g`o?u\g!o¨u/k.a·n?s¨h?u~.`c_o?m^

每一个字,都在呐喊着“玩忽职守”。

每一句话,都在控诉着“草菅人命”。

只要银龙河的堤坝上冒出一股浑水,只要有一个村子被淹。

他孙连城,就将凭着这份报告,名正言顺地被钉上历史的耻辱柱。

到那时,什么“孙连城思想”,什么“理研院”,都将成为一个天大的笑话。

他,终于可以解脱了。

他按下了呼叫铃。

秘书小王推门进来,立刻被满屋的檀香味和孙书记脸上那股“参透天机”后的疲惫感所震撼。

“书记,您……您这是……”

孙连城将那份报告递了过去,动作缓慢而郑重。

“这是我三日闭关,夜观天象,结合上古智慧的结晶。”

他的声音极度沙哑,仿佛耗尽了所有心力。

“务必,立刻,送给周梁副市长。还有,复印分发给所有防汛指挥部的成员,让他们……深刻领会。”

小王伸出双手,毕恭毕敬地接过了那几页纸。

他感觉自己手上拿的不是一份文件。

那是一卷蕴含着宇宙至理的“天书”。

纸页上,还带着孙书记的体温,和他那超凡脱俗的智慧光芒。

“我明白了,书记!”小王重重地点头,眼神里充满了狂热的崇拜,“我一定把您的思想,原原本本地传达下去!”

看着小王离去的背影,孙连城靠在椅背上,闭上了眼睛。

他己经听到了,那来自银龙河的,愤怒的咆哮。

……

北莞市防汛抗旱指挥部。

分管水利的副市长周梁,己经三天没合眼了。

他案头的电话,就没有停过。

气象台的红色预警,水文站的洪峰预测,下游乡镇的物资求援……每一条消息都像一根钢针,扎在他的神经上。

他派出去的工程队,正在银龙河下游日夜赶工,加固堤坝。

但所有人都知道,那不过是杯水车薪。

真正的希望,寄托在那份由孙连城书记亲自操刀的“顶层设计”上。

周梁虽然不懂什么“降维思考”,但他相信市委的决定。

他盼着孙书记能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给出一个出奇制胜的方案,哪怕只是一个思路。

“市长!市长!孙书记的报告来了!”

一个工作人员激动地冲了进来。

周梁猛地从椅子上弹了起来,动作太猛,带翻了桌上的茶杯,滚烫的茶水溅了他一手。

“快!拿来我看看!”

他顾不上疼,一把抢过文件,戴上老花镜,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

《论水元素的动态平衡与河道自我修复能力的哲学思辨》。

看到这个标题,周梁的眉头,不易察觉地拧成一个疙瘩。

有点虚。

他耐着性子往下看。

“道可道,非常道……”

“上善若水……”

“坎卦……”

周梁的脸色,开始由期待,转为困惑,再由困惑,转为凝重。

他揉了揉布满血丝的眼睛,以为是自己看错了。

他又从头看了一遍。

没错。

通篇五千字,全是这些云山雾罩的东西。

当他读到最后那段“要成为水的朋友,倾听河流的诉求”时。

周梁感觉脑子里的一根弦,“嗡”的一声,断了。

他手里的那几页纸,突然变得重若千钧。

他缓缓抬起头,双眼血红,死死地盯着面前的工作人员。

“这就是……孙书记的……防汛预案?”

他的声音,像是从牙缝里一个字一个字挤出来的。

“是……是的,市长。孙书记的秘书亲口说,这是他闭关三日,夜观天象的结晶……”

“夜观天象?”周梁重复着这西个字,嘴角不受控制地抽搐,“他观的什么象?水漫金山吗?”

“倾听河流的诉求?”

他猛地一拍桌子,整个人都站了起来,桌上的文件被震得跳起。

“我怎么倾听?派个翻译去河里问问龙王爷,他老人家想从哪条路走吗?!”

“让河流自己解决问题?它怎么解决?把下游那三万多老百姓,都当成垃圾冲进大海吗?!”

他的咆哮声,回荡在整个指挥部里。

所有人都吓得噤若寒蝉,大气不敢出。

周梁气得浑身发抖,太阳穴突突首跳,眼前的景象都开始阵阵发黑。

他想把这份报告撕个粉碎。

他想冲进孙连城的办公室,指着他的鼻子问他,你到底安的什么心!

但他不能。

这份报告,有高建市长的背书,有叶重书记的默许。

在别人眼里,这是“降维思考”,是“哲学智慧”。

只有他,这个真正要对三万多条人命负责的人,才看得出,这字里行间写的,根本不是什么狗屁哲学。

而是两个字。

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