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1章 我在涂鸦,你们却以为我在推演天机?

北莞市委核心会议室。¢d·a¨n_g′y`u′e`d?u`._c¢o¢m′

巨幅的红木椭圆会议桌,光可鉴人,倒映着天花板上沉闷的灯光,也倒映着一张张紧绷的脸。

空气凝重,粘稠得让人窒息。

市长高建的方案,被他的支持者们称为“凤凰涅槃”计划。

他的食指在桌面上一下下地敲着。

那声音不大,每一次敲击,却都让会议室里的人心脏跟着一跳。

“同志们,李为民案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为什么城建系统会烂掉一半?根子,就在于我们过去的发展模式太依赖于传统基建和低端制造业!”

高建的声音不高,但穿透力很强。

“这些行业,利润薄,链条长,寻租空间大,养出了一批靠着‘关系’和‘回扣’吃饭的蛀虫。”

“现在,城建系统的主干被斩断,正是我们刮骨疗毒、腾笼换鸟的最好时机!”

他站起身,走到背后的电子白板前,调出一张ppt。

上面是几个闪闪发光的科技园区图片,和一连串令人眼热的gdp增长曲线。

“我的意见是,下半年,全市的资源要向高新科技产业全面倾斜!”

“我们要拿出当年搞特区的魄力,给政策,给土地,给资金!把南边那些因为成本高企而外溢的芯片设计、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企业,全都吸引到我们北莞来!”

“这才是北莞的未来!”

话音刚落,市委书记叶重的声音便响了起来。

不疾不徐,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厚重。

“未来,是要踩在坚实的土地上的。”

叶重没有起身,他只是将手里的保温杯盖子拧紧,发出轻微的“咔哒”一声。

“高市长描绘的蓝图很美好,但我们不能忘了北莞的现实。”

“我们有三百万产业工人,他们中百分之七十,都在我们所谓的‘低端制造业’里工作。~纨`夲?鉮¢占` .唔+错*内′容?”

“纺织、五金、家具……这些是北莞的家底,是几百万人的饭碗!”

他的目光扫过全场,尤其是在几位分管工业和人社的副市长脸上停顿了一下。

“现在,城建系统一倒,相关的上下游产业链己经摇摇欲坠。”

“如果我们再搞‘大开大合’,强制‘腾笼换鸟’,那么首先被腾出去的,不是落后产能,而是我们几十万工人的就业岗位!”

“稳定!压倒一切!”

叶重的声音沉了下来。

“我的意见是,优先扶持本地的传统制造业,帮助他们进行技术改造,产业升级。先把基本盘稳住,把人心稳住。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

会议室瞬间分裂成两个泾渭分明的阵营。

发改委的主任立刻跟进:“叶书记说得对!我们调研过,高新产业从落地到产生效益,周期太长,而且对本地就业的拉动非常有限。我们等不起!”

科技局的局长立刻反驳:“等不起,就要饮鸩止渴吗?继续守着那些高能耗、高污染的旧摊子,北莞永远也翻不了身!这是路径依赖,是思想僵化!”

“你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几百家工厂停工,几十万人没饭吃,这个责任你来负?”

“那你抱着旧摊子,五年后北莞被周边城市彻底甩开,这个历史责任你来负?”

争吵声在会议室里来回飞舞,字字诛心,句句见血。

整个会场,成了一个高压锅。

而孙连城,就是锅中心那枚最安静的、所有人都想知道它会先煮熟哪一面的鸡蛋。

他坐在主席台的一侧,一个稍微有些疏离,却又无法忽视的位置。

从会议开始的第一秒,他就进入了“信息黑洞”状态。

他不看高建。\x.i?a*o+s·h~u_o¢h·o/u_.`c^o?m-

不看叶重。

也不看那些争得面红耳赤的局长们。

他甚至没有翻开面前那两份厚得像砖头一样的方案。

他的世界里,只剩下三样东西。

一本崭新的深蓝色硬壳笔记本。

一支刚刚削好的2B铅笔。

和他那空空荡荡,拒绝接收任何信息的大脑。

高建在发言时,眼角的余光扫过孙连城。

他看到孙连城低着头,神情专注,手里的笔在笔记本上缓缓移动。

高建的眼神亮了。

他懂了。

孙连城同志是在用他那套“自然秩序”的宏大视角,推演两种发展模式对北莞未来十年、二十年城市生态的演化路径。

高新科技,顺应的是技术迭代的“天道”,这无疑更符合孙连城那神鬼莫测的思维逻辑。

他一定是在为我的方案,寻找理论支撑!

叶重在反驳时,也同样在观察孙连城。

他也看到孙连城在笔记本上写写画画,不时停下来,眉头微蹙,仿佛在进行某种极为复杂的计算。

叶重的眉头皱得更深,随即却又燃起希望。

他也懂了。

孙连城同志是在用他那套“行政逻辑”的严谨体系,分析两种方案对社会稳定性的冲击。

他的“玄学防洪”,不就是把几十万人的生命安全放在了第一位吗?

稳住就业,稳住基本盘,这才是最大的“行政逻辑”!

他一定是在为我的方案,评估风险,寻找最优解!

坐在后排,有幸列席会议的赵明轩,更是激动得浑身颤抖。

作为“自然秩序与行政逻辑应用研究院”的首席研究员兼唯一指定发言人,他感觉自己正亲眼见证着历史。

他拿出自己的小本本,用一种近乎朝圣的笔触,飞快地记录着:

“上午九时十五分,‘815’核心会议。高、叶两派路线之争陷入焦灼。导师进入‘系统静默’模式。”

“九时三十分,导师开始在‘混沌介质’(笔记本)上,进行‘符文推演’(画图)。其笔锋沉稳,每一笔都蕴含着对城市未来命运的超维计算。这绝非简单的记录,而是在构建一个多维度的因果模型!”

“我悟了!任何外界的语言信息,对于此刻的导师而言,都是低维度的‘噪音’。他己经屏蔽了这些干扰,首接从时间长河的更高层面,读取北莞未来的‘信息熵’!”

“我们此刻的争论,在他眼中,恐怕与夏虫语冰无异。任何试图打扰他的行为,都是对真理的亵渎!”

赵明轩写到这里,激动地看了一眼孙连城,眼神里充满了狂热的崇拜。

而此刻,被无数人寄予厚望,被解读出无数深意的孙连城,他的大脑一片澄澈。

他正在画画。

画他办公室墙上挂的那幅哈勃望远镜拍摄的星云图的一角。

他唯一熟悉,且画起来不费脑子的图案——北斗七星。

他先用铅笔的侧锋,轻轻地在纸上涂抹出一片淡淡的灰色阴影,模仿着星尘的弥漫感。

然后,他开始点第一颗星,“天枢”。

他很认真。

笔尖在纸上轻轻一点,留下一个细小的黑点。

不行,不够亮。

他又加重力道,转着笔尖,将那个黑点画成一个更实在的、小小的圆形。

接着是“天璇”。他目测着距离,画下第二个点。

然后,他拿出夹在笔记本里的首尺,小心翼翼地比着,在“天枢”和“天璇”之间,画一条若有若无的虚线。

画歪了。

孙连城眉头微蹙。

他拿起橡皮,轻轻擦掉那条歪斜的线,吹了吹纸上的橡皮屑,重新画了一条。

他画得极其投入,就像不是在画几颗星星,而是在绘制一张关乎人类存亡的宇宙航行图。

他的这份专注,这份与周围激烈争吵格格不入的极致宁静,在剑拔弩张的会场上,形成了一种诡异而强大的气场。

一开始,还有人在激烈辩论。

但渐渐的,所有人的声音都不由自主地小了下去。

每一个发言的人,都会下意识地看一眼孙连-城。

看到他那雷打不动的姿态,看到他那专注到灵魂出窍的表情,他们滔滔不绝的话语,就像撞上了一堵无形的海绵墙,被吸收得干干净净。

一种莫名的敬畏感,在会场里蔓延。

这位爷,又“入定”了。

每一次他这样,北莞都要发生一件大事。

降盐、抓间谍、防洪、斩李……哪一次不是在他这种神神叨叨的状态后,石破天惊?

现在,他用这种状态来面对北莞未来发展的路线之争。

这说明什么?

说明这件事的重要性,己经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

会议室里,渐渐安静下来。

只剩下粗重的呼吸声,和纸张偶尔翻动的声音。

所有人的目光,或明或暗,全都聚焦在孙连城的笔尖上。

他们看不清他画的是什么,但他们能看到,他的笔尖时而停顿,时而游走,时而重重一点,时而轻轻一划。

每一个动作,都被赋予了无限的解读。

那个停顿,是在权衡利弊。

那个游走,是在寻找最优路径。

那个重重的点,是下定了决心。

那个轻轻的划,是排除了某个风险。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

孙连城画完了北斗七星,又开始在旁边画一个大大的勺子轮廓,把它们框起来。

画完觉得不好看,又擦掉,准备画一只他想象中的大熊星座。

一个小时。

两个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