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御前议政绕晕头

周延儒能坐上首辅的位置,自然有几板斧。^x~k¢a~n?s*h?u¨w¢u/.·c^o`m^其中最重要的一板斧,就是吃透了皇帝的性子,记得住皇帝的喜好,还有懂得揣摩皇帝的想法。在他看来,朱由检是个十足十的急性子,什么都要快,特别讨厌“慢慢来”。想在崇祯朝混得开,能力还在其次,反应却一定要快。要时时刻刻表现出“我很积极”“我很卖力”的态度。有没有把事情做对、做好,暂且不说。一副慢慢腾腾的样子,肯定不行。为此,周延儒特意将宅邸搬到皇城附近。每次宫中召集重臣议事,他总能第一时间收到旨意,然后快速收拾仪容,最先赶到殿外等候。他宁愿虚耗半个时辰,也要给崇祯留下积极的印象。周延儒习惯就一件事,用截然不同的观点,打上好几份腹稿,视皇帝的心情调整。每次崇祯开口询问,他都会不假思索地作答,一副胸有成竹,算无遗策的样子。实在拿不定主意,或者干脆毫无头绪,他也会把模棱两可说得漂漂亮亮。就这样,在一点一滴中巩固圣眷,终于登上了首辅的宝座。他知道崇祯的性子,得知辽南有大战,必然连夜传召阁部进宫商议。·s^o¢e.o\.?n^e^t/晚一个时辰看到信件,就晚少一个时辰准备,当然让人非常恼火。然而不晚都晚了,只能尽量补救。“没事,还有一点时间。温体仁没有我快。”周延儒心神稍定,让传旨太监在偏厢稍候,然后一面梳洗,一面思考对策。按信里的说法,旅顺或将遭受水路夹击,形势十分危急。登莱没有足够的战船,没法跨海增援。陈子履请求天津水师助战,自然想坚守,这是毫无疑问的。关键在于朝廷的态度,会不会赞同此策。登莱有此大好局面,是奋战近一年的结果,得来实属不易。放弃旅顺,兵力收缩于登莱,收复登州指日可待。积极应战,则胜负委实难料。对面是黄台吉亲率的八旗主力,这边是东江镇的乞丐兵,战斗力天差地远。两面夹击之下,这场仗能打赢?要知道,孔有德既能前去夹击旅顺,就能在大胜之后,把八旗大军运到登州。一旦大败亏输,精锐尽丧,或许整个登莱,乃至整个山东,都得赔进去。所以说,支持应战的风险极高,不能不谨慎考虑。*0~d^i*a′n′k-a?n¨s¢h_u′.?c\o!m·可话又说回来,此战的前线统帅是陈子履,妖孽一般的人物。这小子几战连捷来着,从广西算起,捷报快有一人多高了吧。这一次,他还能不能复刻锦州的奇迹?周延儒左右拿不定主意,听到传旨太监再一次催促,连忙收拾衣冠出门。车轴咕噜转动,车厢左右摇晃,吱吱作响。随着一声宫禁重地,闲人勿近,这是到皇城了。看过腰牌,验明正身,周延儒向轮值军官问道:“温相、徐相他们到了吗?”“回阁老的话,都还没呢,今儿您又是第一个。”“哦,知道了。王百户辛苦了,叨扰了。” “折煞小人了。在阁老您面前,小的岂敢言辛苦……”大明内阁有票拟之权,相当于古时的中书省,权力极大。而首辅总领内阁,相当于中书令,称得上半个宰相。王百户只是小小的六品武官,何德何能敢在首辅面前,生受“叨扰”二字。只好连连作揖称罪,推不敢受。直至周延儒跨马远去,才忍不住喃喃自语:“今儿周阁老好像有点心神不宁呀。”另一边,周延儒到了乾清宫,向通传太监报了名号,又接着思索该如何抉择。等了一刻钟也不见徐光启出现,忽然灵光一闪。阁部的十几个重臣里,要数徐光启和陈子履走的最近。去年义赠三千两盘缠的事,连皇帝都有所耳闻。按理说,徐光启也会收到登州来信,早早做好进宫的准备。这会儿还没到,多半临急临忙,比自己还赶一些。“这个陈子履,似乎只给我写了求援信呀。”想到这里,周延儒猛拍大腿,心中莫名有些激动,又有三分得意。要知道,这还是陈子履第一次来信,尽管所说都是公事,言辞却很诚恳。隐隐约约中,透露着交好之意。换了许如兰那种废物,周延儒肯定嗤之以鼻——什么东西,敢与首辅平视论交?大家都是一地巡抚,陈子履却完全不同。这种千载难逢的能臣干吏,若能招揽麾下,无疑是巩固地位的莫大助力。就好比戚继光之于张居正,胡宗宪之于严嵩……呸呸,都不对。就好比王守仁之于李东阳。这次合作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往后,陈子履说不定能成为得力助手勒。再往下细想:人人都知道旅顺局势恶劣,只需要打成平手,或者小输,就是大大的加分了……抱着这样的想法,周延儒携众臣走进了大殿。果不其然,稳妥派以兵部尚书熊明遇为首,都认为这一仗不该打。登州和旅顺之间,孰轻孰重,一定要分请。天津水师可以出动,不过不是去登莱运兵,而是去旅顺接应老幼妇孺撤退。甚至有人认为,应该严令陈子履不得跨海增援,以免赔了夫人又折兵。周延儒则一反常态,不再和稀泥,而是赞成前线重臣的判断。能不能打,能不能赢,陈子履难道不比大家清楚?间或,还不忘吹嘘了一下族人周文郁。宣称周文郁总领天津水师期间,练兵十分勤勉,麾下士气十分旺盛。倘若和孔贼水师交战,必能战而胜之云云。温体仁在旁听着,心中自然大为恼怒:这个陈子履果然投靠了周延儒,他妈的,竟真把老子给涮了。于是,便在一旁不阴不阳地唱反调,说稳妥为上云云。崇祯听得头都晕了,前线一封求援奏疏,怎么惹来那么多反对的意见。正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如果遇到鞑子来袭,就弃堡而逃,那当初花那么多钱筑城做什么?这次弃旅顺,下次是不是弃锦州,弃宁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