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新政委,延安来人
在场的干部,特别是那些老红军出身的,比如王虎和刘子洋,都听说过这位独臂将军的威名。
“余秋里政委?是那个为了掩护伤员,左臂中弹,自己用剪刀剪断了筋,没打麻药就把烂肉割掉的那个猛人?”王虎瞪大了眼睛,语气里充满了敬畏。
“没错,就是他。”刘子洋点了点头,神情严肃,“我听说这位余政委,搞政治工作是一把好手,原则性特别强,眼睛里揉不得沙子。”
王大壮听得一愣一愣的,他没听过这些故事,但听这口气,就知道来的是个大人物。他凑到林毅身边,小声问:“司l员,这……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啊?”
林毅回过神来,看了一眼满脸担忧的王大壮,笑了笑:“当然是好事。咱们部队要发展,要壮大,就缺这样一位有能力、有威望的政委来坐镇。这说明,总部对我们是真正的高看一眼。”
话虽如此,林毅的心里却在飞快地盘算着。
他知道,延安派余秋里来,绝不仅仅是给他配个政委那么简单。这背后,至少有三层深意。
第一,是对第四军分区这支迅速崛起的部队的高度重视,需要一个足够分量的老资格干部来压阵,确保部队在政治上的绝对可靠。
第二,是对他林毅本人的“考验”和“平衡”。他太年轻,战功又太盛,成长的速度快得惊人。派一个作风强硬的余秋里来,既是辅助,也是一种制衡,防止他这匹“野马”跑偏了。
第三,恐怕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余秋里是来“传经送宝”的。第四军分区的政工干部几乎都是半路出家的野路子,急需一个像余秋里这样的专家来建立起一套正规的政治工作体系。
想通了这几点,林毅的心里反而踏实了。
他不怕来人强势,就怕来人没能力。只要是对部队发展有好处的,他都欢迎。至于磨合,那是任何搭档都必须经历的过程。
“命令!”林毅收起电报,环视众人,“从今天起,全体干部战士,整肃军容风纪!把我们的精气神都拿出来!王虎,你带人把最好的一个院子收拾出来,作为政委的住处和办公室。刘猴子,你派几个最机灵的兵,到通往咱们这的大路上去迎,一旦有消息,立刻回报!”
“是!”众人齐声应道。
整个东头寺村根据地,都因为新政委即将到来的消息,而变得忙碌起来。
三天后,傍晚。
刘猴子派出的侦察兵飞马赶回,带来了确切消息:“报告司l员!政委到了!离村口不到五里地!”
林毅立即带着所有在家的支队级和营级干部,快步走向村口迎接。
夕阳的余晖将远处的山峦染成一片金黄,一支小小的队伍出现在了地平线上。
为首的一人,骑着一匹高大的骡子,身材魁梧,面容坚毅。
他只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普通八路军军装,左边的袖管空荡荡地垂着,随着骡子的步伐轻轻晃动。
尽管隔着一段距离,林毅依然能感受到那人身上散发出的沉稳而刚毅的气场。
毫无疑问,他就是余秋里。
林毅心中一凛,快步迎了上去。
“是余政委吗?我是第四军分区林毅!”林毅在队伍前停下,立正敬礼,声音洪亮。
余秋里勒住缰绳,翻身下骡,动作干净利落。
他用那只完好的右手回了一个军礼,目光如炬,仔细地打量着眼前这个比他想象中还要年轻的司l员。“你就是林毅同志?好,好个年轻的战斗英雄啊!”余秋里的声音浑厚而有力。
他的目光在林毅身上停留了片刻,又扫过他身后那一排同样年轻而剽悍的军官,满意地点了点头。
“我就是余秋里。从今天起,我们就是一起共事的同志了!”
“欢迎余政委!”林毅身后的王虎、王大壮等人齐声高喊,声音震天。
余秋里笑了,那张素来严肃的脸上,露出了一丝难得的笑容。
他能感受到这支部队蓬勃的朝气和发自内心的欢迎。
“好了,都不要在村口站着了,进去说。”余秋里摆了摆手,显得雷厉风行。
林毅侧过身,做了个“请”的手势:“政委,请。司l部已经准备好了,您一路辛苦,先休息一下。”
一行人簇拥着余秋里,走进了东头寺村。
一路上,余秋里一边走,一边不动声色地观察着。
他看到村子里的防御工事构筑得井井有条,明哨暗哨配合默契;他看到来来往往的战士,军容严整,精神饱满,见到他们会主动立正敬礼;他还看到村子里的百姓,脸上充满了笑容,一走一路过还会笑着和战士们打招呼。
这些细节,都让余秋里对林毅的治军能力,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这个年轻人,不简单。
不仅会打仗,还会治军,会做群众工作。
到了司l部,余秋里没有先去为他准备的住处,而是直接走进了会议室。
他看了一眼墙上那张还没来得及撤下的组织架构图,目光在“第一支队”和“第二支队”
“部队的整编,已经开始了?”余秋里问道。
“是,政委。”林毅回答道,“嘉奖令一下来,我就召集干部们开了会,先把架子搭了起来。具体的兵员补充和训练计划,正准备等您到了之后,和您一起商量决定。”
余秋里听了,再次点了点头。
他走到地图前,用那只独臂,指着陵川、武家湾一带的区域,沉声问道:“林毅同志,你跟我说说,武家湾这一仗,你到底是怎么打的?我要听最详细的,从你最初的判断,到每一步的兵力部署。”
林毅知道,真正的考验,现在才开始。
余秋里这不是在听故事,而是在考校他的军事思想和指挥能力。
他深吸一口气,拿起指挥棒,站到了地图的另一侧。
“报告政委,事情的起因,源于日军的一次反常调动……”
窗外,夜色渐浓。
会议室里,油灯的光芒跳跃着,映照着两个身影。
一个年轻,一个沉稳,一个是指挥千军万马的军事天才,一个是身经百战的政工巨匠。
第四军分区的“林余”时代,就在这场深夜的复盘中,正式拉开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