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龙江鼓铸
巨大的“武兴级”战舰龙骨如同巨兽的肋骨,躺在干船坞中,数以千计的工匠在其间忙碌,号子声、锤凿声、锯木声震耳欲聋。
工部尚书南居益亲临督办,这位年过花甲的老臣,每日戴着斗笠,穿梭于船坞工棚之间,脸上被江风吹得黝黑,却精神矍铄。
“部堂大人,您看这肋材的弧度,按您给的‘新式图谱’,强度是够了,但弯曲如此之大,老朽干了西十年船匠,从未见过,恐易折断啊?”满头白发的老匠头指着一段巨大的弯曲肋材,面带忧色。
南居益接过图谱——那是皇帝“梦授”并结合薄珏等人理解绘制的,参考了西方盖伦船的一些优点。他沉吟道:“陛下圣意,此船需更适应远海风浪,航速更快。此等设计,必有其理。选用韧劲最好的闽铁木,蒸汽熏弯后以铁箍加固,多试几次!陛下说了,不怕耗材,但求最好!”
“欸!遵命!”老匠头虽仍有疑虑,但皇帝和部堂如此坚持,只得咬牙去尝试。~幻_想^姬` ¨罪\辛·漳¨洁,哽^芯~快,
另一边,火炮铸造区更是烟熏火燎。
工部侍郎、督造官毕懋康正对着一个新铸成的炮管发火:“不成!气泡如此之多,膛壁厚薄不均!这要如何通过压力试射?重铸!所有参与此炉的匠师,罚俸一月!记录在案,再有下次,革职查办!”
“大人息怒,实在是这新式‘铁模铸炮法’虽快,但冷却把握极难……”匠作大使委屈道。
“难?”毕懋康瞪眼,“陛下将‘武兴大将军炮’(仿红夷炮)的图样和这新法都给了我们,若是连照做都做不好,我等还有何面目立于朝堂?拿去!这是陛下让薄珏博士刚送来的‘淬火油温调控心得’,都给我仔细钻研!炮管乃战舰之胆,容不得半点瑕疵!”
匠人们围着那薄薄几页却字字千金的心得,如获至宝,纷纷讨论起来。他们不知,这乃是朱慈炤从系统中兑换的“18世纪初级舰炮铸造工艺概要”的一部分,经由薄珏“消化”后,以这个时代能理解的方式写出。
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京师西苑,一座新挂牌的“皇家格物院”内,却是另一番景象。\萝!拉\小_说~ _蕞·鑫¢漳?洁-庚!辛·哙^这里没有工地的喧嚣,只有纸笔沙沙声和偶尔的低声讨论。
博士薄珏,这位被皇帝特旨征召的“怪才”,正对着一台简陋的蒸汽机模型发呆。模型是工部巧匠按他描述所制,只有一个铜制锅炉、一个活塞气缸和几个飞轮连杆。
“不行……密封还是不行,压力不足,推动力太小……”薄珏喃喃自语,脸上沾着煤灰也浑然不觉。
他脑海中不时闪过一些奇妙的念头和片段知识(系统灌注效果),指引着他调整进气道、阀门和连杆结构。
“薄博士,陛下差人送来的‘前朝航海秘本’到了!”一名助手捧着几本看似古旧的书册进来。
薄珏接过,迫不及待地翻看。
里面果然有关于远航饮水保鲜(提及柠檬树苗)、预防坏血病(提及食用豆芽、新鲜果蔬)、以及……一种利用海水蒸发制淡水的简陋装置图样!虽粗糙,却给了他极大启发!
“妙啊!陛下何处得来这等奇书!此乃解决远航命脉之大计!”薄珏兴奋得手舞足蹈,立刻伏案开始演算改进。
格物院内,还有其他人也在忙碌。有人研究如何提高钟表精度以利航海定位;有人尝试改进玻璃烧制技术,想造出更清晰的千里镜;甚至有人按皇帝不经意间的一句“若能以雷击之力传讯于千里之外,当如何?”而苦思冥想……
这些看似“奇技淫巧”的研究,耗费着内帑拨付的银钱,短期内难见成效,时常招致朝中清流“虚耗国帑”的非议。但朱慈炤力排众议,每次觐见,必问格物院进展,赏赐丰厚。他知道,这些星星之火,才是帝国未来真正的竞争力。
这日午后,朱慈炤微服来到格物院。看到薄珏专注于蒸汽模型,满头大汗,便示意旁人不要打扰。他拿起桌上那本“航海秘本”,翻到海水淡化装置那页,嘴角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
“系统,”他心中默念,“兑换‘早期蒸汽机密封材料改进方向(皮革、橡胶草替代品)’、‘基础电磁学现象观察笔记’。”
【兑换成功。知识将以‘灵感碎片’形式,于三日内陆续闪现于薄珏梦境及笔记中。消耗国运值:5000点。】
做完这一切,他才轻轻咳嗽一声。
薄珏惊醒,见是皇帝,慌忙要行礼。
“免了。”朱慈炤摆摆手,看着那嘶嘶漏气的模型,“可有难处?”
薄珏据实以告:“回陛下,密封难解,压力无法提升,效率太低。”
“朕听闻,南海有一种树,其汁液凝固后颇有弹性,或可一试。己命商队留意搜罗。”朱慈炤看似随意地说道,实则提供了橡胶的线索,“再者,皮革反复浸油捶打,或也能增其密闭。多尝试,勿惧失败。”
薄珏眼中一亮,如醍醐灌顶:“陛下圣明!臣怎未想到!臣这就去试!”说罢竟忘了礼仪,转身就跑去寻材料。
朱慈炤不禁莞尔。他需要的就是这股痴迷劲儿。离开格物院时,他对随行的李忠道:“传旨,薄珏潜心格物,卓有成效,赐金百两,绢二十匹。格物院一应用度,再增三成。”
科技的种子己悄然播下,它需要时间和耐心来浇灌。而此刻,帝国的目光仍需聚焦于迫在眉睫的吕宋危机,以及高丽“都统使”李淏即将到来的正式册封仪式。这场仪式,将是彻底重塑东亚秩序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