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新政之争

武兴十一年的元旦大朝会,京师银装素裹,紫禁城内却气氛热烈。~s,h!u·b`x!s`.?c.o-m?

各部院大臣、封疆大吏、宗室勋贵齐聚太和殿,向皇帝朝贺新年。

朱慈炤端坐龙椅,接受百官朝拜。他目光扫过殿下群臣,看到不少新面孔——这些都是近年来通过考成法和新政提拔起来的官员,虽然品级不高,但大多实干能干。

朝贺仪式结束后,朱慈炤没有像往常一样宣布退朝,而是让内侍宣读了一份诏书。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自武兴以来,革故鼎新,励精图治,然天下之大,非一人所能治。朕观历代治乱,皆系于用人...特旨:扩大考成法范围,京官西品以下,外官五品以下,皆由考功司逐年考核,优者擢升,劣者黜退...另设'建言箱'于通政司,天下军民皆可投书言事,首达天听..."

诏书很长,内容很多,但核心就是扩大考核范围,加强中央集权,广开言路。

诏书宣读完毕,殿内顿时响起一阵嗡嗡的议论声。大多数官员面露喜色——这意味着更多的晋升机会;但也有一部分官员脸色不太好看——特别是那些靠资历和关系上位的庸碌之辈。

首辅蒋德璟率先出列:"陛下圣明!广开言路,严明考成,此乃治国之道。~白·马+书¢院~ `蕪*错+内.容-臣谨遵圣谕!"

"臣等谨遵圣谕!"大部分官员齐声应道。

但就在此时,一个苍老的声音响起:"陛下,老臣有本奏!"

众人看去,却是礼部右侍郎、东林元老钱谦。这位老臣虽然年事己高,但在士林中仍有不小影响力。

"钱爱卿请讲。"朱慈炤面色平静。

钱谦益颤巍巍出列:"陛下,老臣以为,考成法虽好,但若范围过大,标准过严,恐使官员疲于应付考核,反而荒废本职。且天下建言,良莠不齐,若皆首达天听,恐使陛下为琐事所扰,有损圣德..."

这话一出,顿时有不少保守派官员附和。

朱慈炤尚未开口,都察院右都御史李邦华立即出列反驳:"钱侍郎此言差矣!考成之法,正是为了督促官员勤于职守,何来荒废本职之说?至于建言箱,自有通政司先为筛选,岂会劳烦陛下处理琐事?"

兵部尚书范志完也道:"正是!军中早有考核之法,故能战力日增。文武之道,一也。文官为何就不能严加考核?"

双方各执一词,争论起来。支持新政的以年轻官员和务实派为主,反对的则以保守的老臣为多。·珊-芭~墈\书*徃· ^嶵′薪,蟑′节.埂′欣.筷_

朱慈玠静静听着,不时瞥一眼一首沉默的几位阁老。他发现首辅蒋德璟虽然支持新政,但似乎有所保留;次辅吴甡则眼观鼻鼻观心,不置可否;只有新任阁臣、原户部尚书倪元璐面露焦急,显然是想为新政辩护。

争论越来越激烈,渐渐从考核制度延伸到其他新政措施。

"...市舶司垄断海外贸易,与民争利,非圣朝所应为!"一个保守派官员高声说道。

"此言荒谬!若无市舶司规范,如何对抗西夷?如何收取关税?难道要像以前一样,让晋商之流走私牟利,损公肥私吗?"市舶司总办李待问立即反驳。

"...格物院耗费巨万,研究奇技淫巧,有违圣人教诲!"

"没有格物院改进的火炮,何来吕宋、满剌加之捷?没有新式海船,如何驰骋大洋?"

朱慈炤看着这场争论,心中明镜似的。这不仅仅是新政之争,更是朝中不同派系、不同理念的较量。他深知,作为一个统治者,最重要的就是平衡。

"诸位爱卿,"他终于开口,声音不大,却让整个大殿顿时安静下来,"朕知道,新政有利有弊,众卿也都是为国着想。"

他缓缓站起,走下丹陛:"但朕要问诸位一句:是守着祖制让大明继续衰败好,还是变革图强,再现永乐盛世好?"

他目光扫过群臣:"考成法或许严苛,但总比庸官误国强;格物院或许耗费巨大,但带来的回报更大;市舶司或许与民争利,但更能保护国家利益。"

"朕意己决,"朱慈炤语气坚定,"新政必须继续,但可以适当调整。考成法具体标准,由内阁和考功司细化;建言箱的确需要筛选机制,就由通政司和都察院共同负责;格物院的经费,朕的内帑可以再出一部分..."

他既表明了坚持新政的决心,又做了一定的让步,让反对派也有台阶可下。

"陛下圣明!"众臣齐声道。钱谦益等人虽然心有不甘,但也不敢再说什么。

退朝后,朱慈炤单独召见了蒋德璟、吴甡、倪元璐三位阁老。

"今日朝会,诸位都看到了。"朱慈炤淡淡道,"新政阻力不小啊。"

蒋德璟谨慎道:"陛下,改革历来如此。但臣以为,步子是否稍快了些?"

"快?"朱慈炤摇头,"朕还觉得太慢。北有蒙古蠢蠢欲动,东有朝鲜阳奉阴违,南洋西夷虎视眈眈...大明没有时间慢慢来。"

他看向倪元璐:"倪爱卿,你之前建议的发行'海洋债券'一事,朕觉得可行。就以未来南洋贸易收益为抵押,向民间募集资金,用于造船和开拓海外基地。"

倪元璐大喜:"陛下英明!臣估算过,若能发行三百万两债券,就可再造二十艘'武兴级'战舰!"

"好!此事就由你负责。"朱慈炤又对蒋德璟道,"蒋先生,安抚老臣的事情,就麻烦你了。特别是钱谦益那边,给他个编修《武兴大典》的差事,让他有个体面的退路。"

"老臣明白。"蒋德璟躬身道。

"吴先生,"朱慈炤最后看向一首沉默的吴甡,"朕知道你与江南士族关系密切。新政虽然要坚持,但也不能寒了天下士人之心。朕打算增加科举录取名额,特别是工科、算学科,你觉得如何?"

吴甡眼睛一亮:"陛下此策大善!既可选拔实用之才,又能安抚士子,臣万分赞同!"

"那就这么定了。"朱慈炤满意地点点头。

朝堂上的风波暂时平息,但朱慈炤知道,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随着新政的深入,触动的利益集团会越来越多,反对的声音也会越来越大。

但他无所畏惧。有了系统的帮助,有了前瞻的眼光,有了钢铁般的意志,他必将带领大明走出一条前所未有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