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陪跪祠堂

祠堂内,云霓正跪在柔软的锦缎垫子上,身旁摆放着精致的铜炉、冒着热气的茶壶和各色点心。

这场景乍一看,倒像是哪家小姐在郊外野餐一般惬意。这些体贴的物件,自然都是她那三位疼爱她的舅母精心准备的。

临离开时,舅母们还一步三回头地叮嘱:霓儿若是冷了,记得添炭火;渴了要喝热茶;饿了就吃些点心...

若不是云霓再三保证会照顾好自己,她甚至怀疑三位舅母会留下来陪她一起跪祠堂。

此刻的云霓正慵懒地趴在案几上,一边抄写着兵法典籍,一边时不时拈起一块点心送入口中。

她的贴身丫鬟春喜和春乐原本执意要陪跪,却被她坚决拦下了。

我犯的错,怎能连累你们受罚?话虽如此,两个忠心的丫鬟却也不肯离去,一直默默守在祠堂门口。

忽然,身后传来一阵脚步声。云霓头也不抬,以为是春喜又来劝她休息,便道:你们且去歇着吧,不必在此守着。

谁知回应她的却是一个低沉的男声:当真不用管?

这声音惊得云霓猛然回头,只见萧景墨正立在门口,手中提着一个精致的食盒。

皎洁的月光下,他一袭墨色长衫显得格外挺拔,脸上戴着的也不再是往日那狰狞的穷奇面具,而是一副素雅的银色面具。

这身装扮让他整个人都显得与平日大不相同,银色面具下那双含笑的眸子更是格外温柔。

见云霓一脸惊讶,他轻轻晃了晃手中的食盒。

云霓疑惑地问道:这个时辰,你怎么会来?

萧景墨走到她身旁跪坐下来,从食盒中取出几样精致小菜和一壶温热的酒。

你因去我那里受罚的事已经传遍京城了,这想必是祖母有意为之吧?

他顿了顿,以祖母对你的疼爱,若非刻意为之,怎会让这等事传出去?

不过传言的内容倒是经过修饰,只说云霓用膳时不慎弄脏了衣裳,故而更衣。

这样的说辞,信者自信,不信者自是不信。

老夫人此举实则另有深意——近来云霓风头太盛,一个毫无瑕疵的宠臣必遭人妒。

与其让人无中生有地造谣,不如主动给他们些把柄。

况且老夫人发现京城里盯着云霓的眼睛实在太多,既然云霓无意久留京城,这样的名声反而能护她周全。

在老夫人看来,穆家女儿的清白,从来不在罗裙之下。

云霓手中的毛笔微微一顿,吩咐道:春喜,去打听一下怎么回事。

不多时,春喜便回来禀报,证实确是老夫人命人散布的消息。

云霓挥退丫鬟,搁下毛笔舒展了一下筋骨。

想来经此一事,应该不会再有人打我的主意了。萧景墨递来一杯温热的果酒:问过郎中了,这桃子酒你可以适量饮用。

云霓接过酒杯轻啜一口,果然果香四溢,醇厚甘甜。

见她将茶盏中的茶水饮尽,萧景墨眼中闪过一丝满意的笑意,随即又夹起一颗金黄酥脆的肉丸子,小心翼翼地递到她唇边,温声道:这是府上大厨特意为你烹制的,火候掌握得恰到好处,你且尝尝看。

云霓抬眸对上他含笑的眼眸,知道推辞不过,只得微微启唇,将丸子含入口中。

甫一入口,外皮的酥脆与内里的鲜嫩便形成绝妙的口感对比,浓郁的肉香在唇齿间绽放,其中还夹杂着几味特殊香料的独特风味,令人回味无穷。

见她吃得津津有味,萧景墨脸上的笑意更深了。

待她咽下第一颗,他又体贴地夹起第二颗递过去。云霓也不推辞,顺从地张口接住。

此时,院中站着的祖母与三位舅母将这一幕尽收眼底。

祖母沉默片刻,转身便走。

三位舅母面面相觑,虽心有疑虑,却还是快步跟上。

三舅母压低声音问道:母亲,您不打算阻止吗?

祖母脚步未停,只是轻轻摇头:我相信霓儿。

简简单单的三个字,却饱含着无限的信任与期许。

这简短的回答让三位舅母面露忧色。

她们对云霓自然是一百个放心,可对那位权倾朝野的摄政王却始终心存戒备。

三人不约而同地想到:必须尽快给各自的夫君写信,绝不能让萧家的人欺负了霓儿去。面对手握重兵的摄政王,她们能想到的也只有这个办法了。

祠堂内,饱餐后的云霓继续专注地抄写着兵书。

令人意外的是,萧景墨竟也取来一摞奏折,在她身旁跪坐下来,开始批阅公文。

两人就这样各忙各的,偶尔还会就某些问题交换意见,气氛出奇地和谐。

不知不觉已是后半夜,云霓困得直打哈欠,最后竟趴在案几上昏昏欲睡。萧景墨见状,立即取来披风轻轻为她披上,柔声道:若是乏了,不妨先歇息片刻。

云霓强打精神摇摇头,起身活动了下筋骨,待困意稍退,又继续投入到兵书的抄写中。

对她而言,单纯的抄写并非重点,真正重要的是那些写在页眉页脚的批注与独到见解。

萧景墨拿起其中一卷细读,当看到云霓那些鞭辟入里的批注时,不禁肃然起敬。

他虽早知道云霓天赋异禀,却没想到她竟能在兵法上有如此深刻的见解

。她的分析不仅思路缜密、见解独到,更能结合庆国当下的国情与地形地貌,提出极具可行性的战略部署。

这些真知灼见若是运用到实战中,必能所向披靡。

霓儿,这些批注可否容我也抄录一份?萧景墨诚恳地问道。

云霓头也不抬地应道:你随意便是,这些本就是要呈给祖父过目的。

这正是穆家诸位舅舅总爱给她搜罗各种兵书的原因。有时几位舅舅甚至会将前线遇到的困境写成书信,专门向她请教破敌之策。

于是,后半夜的祠堂里,两人并肩而坐,各自抄录着心仪的兵法要义,遇到疑难处,还会停下来探讨一番。

渐渐地,这番动静引来了府中其他人的注意。

要知道,如今郡主府中,有四分之三的侍卫都是穆家军退下来的老兵,其余才是皇帝与王爷派来的人手。

其中林二叔和管家穆九叔都曾是有品阶的将领,只因身有残疾才退居二线。这些常年征战在外的老兵,家人或已离世,或已改嫁,回乡也无处可去,索性就留在府中效力。

少主,这声东击西之计竟还能如此运用?林二叔激动地看着云霓用沙土复原的战场态势。对他们这些老兵而言,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直面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