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冰城旧影:医学院的第八阶梯》

2025年的哈尔滨,夏末的清晨己初露寒意。¨齐^盛^暁`税·王* _追*嶵.辛*章^踕/松花江畔吹来的风掠过中央大街的石板路,带着湿润的水汽。城市尚未完全苏醒,高耸的玻璃幕墙在朝阳下闪烁着冷光,与俄式穹顶、拜占庭风格的旧建筑交织出独特的都市天际线。在城市的西南部,历史悠久的“冰城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矗立着,它像一座巨大的白色堡垒,新旧院区交错相连。这里,是故事开始的地方。

林薇,一个眼神清澈、充满干劲的实习医生,第一天踏入了这座医学圣殿。她刚从南方著名的医学院毕业,带着对北方的好奇和对救死扶伤的满腔热情来到这座传奇学府附属医院。带教老师宋医生是位经验丰富的外科教授,行事严谨,不苟言笑。在简单介绍完新院区现代化的设施后,宋教授意味深长地看了林薇一眼,递给她一把带着铜锈痕迹的旧钥匙。

“林薇,这是通向老院区综合楼‘北楼’地下室档案室的钥匙。那里存放着建院初期的一些珍贵病历和老照片,尤其是上世纪五十年代那段特殊时期的。资料科的王科长需要你帮忙整理归档。你……今天就做这件事。”

“老院区?”林薇接过冰冷的钥匙,一股莫名的寒意顺着指尖蔓延。她听说过老院区的传说,那里如同医院历史封存的记忆,斑驳、厚重,与新院区的繁忙喧嚣形成鲜明对比。

“对。北楼现在主要用作仓库和堆放一些暂时用不上的设备。平时少有人去,”宋教授顿了顿,语气带着一丝几乎难以察觉的告诫,“记住两点:第一,动作要快,尽量白天完成。第二,除了档案室,特别是那个有‘-7f’标记的老楼梯井区域,绝对不能进去,那后面被封死了,结构不稳,非常危险。据说……偶尔会有奇怪的穿堂风,容易让人失足。安全第一。”

林薇点点头,将教授的叮嘱记在心里。好奇心像藤蔓一样悄然滋生——为什么单独强调那一个楼梯井?危险的仅仅是结构吗?

穿过一条狭窄阴暗的连廊,光线陡然变暗。空气中弥漫着灰尘、消毒水和一种难以言喻的陈旧气味。推开沉重的木质大门,“吱呀”一声划破了北楼内部的死寂。走廊高而深,老式的水磨石地面泛着冷光,头顶的长条灯管一半以上昏暗欲灭。巨大的窗棂分割着有限的日光,窗玻璃满是灰尘和蛛网。

空旷的脚步声在走廊中回荡,格外清晰。档案室在地下二层深处。一路走去,林薇看到标着“废弃药库”、“旧设备间”、“标本暂存室”(门紧锁着)字样的房间。一丝若有若无的寒风不知从何处吹来,掠过她的后颈,让她不禁打了个寒颤。她下意识地裹紧了白大褂。

“咚…咚…咚…”

一种轻微、富有间隔的敲击声从走廊尽头隐约传来。林薇站定,屏住呼吸。声音停了。是幻觉?还是老旧管道的水锤声?她摇摇头,继续前行,努力专注于宋教授交代的任务。

档案室如同一个尘封的时光胶囊。厚厚的文件夹堆积如山,泛黄的纸张散发出岁月的气息。林薇投入工作,小心翼翼地翻看着那些泛着脆意的旧病历。里面有不少模糊的老照片,记录着医院的变迁:医护人员在简陋条件下工作的身影、曾经的老病房布局、一张医院奠基时所有人合影的黑白照。,w,z,s^k′b*o.o!k..¨c′o¨m/

工作接近尾声,光线渐暗。她整理好最后一沓文件,关上厚重的档案柜。起身准备离开时,角落一本破旧、未被收入档案柜的日记本引起了她的注意。扉页上用娟秀的繁体字写着:“顾静菡,1950”。

翻开第一页,一行文字立刻攫住了林薇的目光:“他(孙教授)又在‘第八阶梯’待了一整夜……那里,是他和她最后见面的地方……空气里都是她的味道,绝望的味道……他疯了……”

第八阶梯?北楼并没有标示到那么深的地下楼层!宋教授警告过“-7f”的楼梯井,这第八阶梯是指什么?林薇的心跳加速,强烈的不安感笼罩了她。日记本在手里仿佛变得滚烫。

当晚,林薇被分配到急诊夜班。窗外城市的霓虹与北楼的死寂形成强烈对比。忙碌平息后,疲惫感袭来,宋教授的嘱咐和那本日记里的文字却在脑海中反复回荡。

凌晨两点左右,走廊异常安静。一阵急促、慌乱却又被极力压抑的脚步声,清晰地由远及近,在安静的住院部走廊上突兀地响起。林薇警觉地走出护士站,只见一个身影跌跌撞撞地冲进来——是宋教授!他脸色惨白,额头上满是细密的汗珠,呼吸急促,眼神涣散,手里紧紧攥着一卷东西,手臂还在微微颤抖,白大褂的衣角甚至沾着几缕灰尘,像是刚从某个狭小的空间挤出来。

“宋老师!”林薇大吃一惊,连忙上前扶住他。

宋教授仿佛没认出她,嘴里只是颠三倒西地重复着几个破碎的词:“……不对……声音……在下面……不止七个……她……她还在听……” “影子……移动……灯光……第八阶……台阶是空的!”他剧烈地喘息着,声音沙哑而恐惧,“‘他们’……‘他们’在等我交班……”

林薇震惊不己。平日里冷静睿智的宋教授,此刻竟像个受惊过度的孩子。“第八阶”?这个词再次出现!而且与教授的“-7f”警告联系在了一起!“影子”、“台阶是空的”、“交班”……这些零碎的词语像一块块拼图,指向一个更深的谜团。

护士们闻声赶来,迅速给宋教授注射了镇静剂。老人在药物的作用下逐渐平静,沉沉睡去,但紧皱的眉头里依旧锁着化不开的忧虑。在他紧握的手里,林薇发现了一卷图纸——那是北楼早己被改动过的原始建筑蓝图复印件的一部分。

宋教授被妥善安置休息。林薇拿着那卷图纸回到了医生休息室,展开了灯光下仔细查看。图纸的标题赫然是:“北楼地下特别结构区域(封存)”。这正是宋教授警告的那个“-7f”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图纸上用虚线勾勒着楼梯的结构。标准的楼梯走向地下一层(B1)、地下二层(B2)……首到地下七层(B7)。但在“B7”之后,图纸上用非常精细的墨线延伸了!画着一级孤零零的台阶——标记为“-8f”,并且在旁边用小字标注着一行令人费解的备注:“*特殊声学结构,非实际楼层,声源镜面投射区,慎入!光线畸变危险区!*”

“-8f”?第八阶?林薇倒吸一口冷气。宋教授的话再次响起:“台阶是空的!”

就在这时,她看到图纸下方不起眼的角落里,还有一行更小的文字,几乎被时间磨灭:“参照‘镜厅’效应设计,注意倒影叠加。-求\书+帮! ?已^发_布¨最+芯?彰¨結*此台阶无物理承载,仅为特定角度回声与光影投射聚焦点。强制封闭(1950.10.3)。”

“镜厅效应?” “倒影叠加?” “无物理承载,仅为……投射聚焦点?” 林薇猛地想起了日记里的话:“……空气里都是她的味道……他疯了……”一个大胆的、超越常理的猜想在她脑中成型:那个所谓的“第八阶梯”,难道不是一个真实存在的楼层台阶,而是一种光学和声学上的……幻影?一个因为特殊建筑结构(比如老旧的通风管道、特殊角度的反光面)形成的、能叠加人影和声音的……焦点?

宋教授看到的“移动的影子”,听到的“不止七个”的声音(可能是有回响的脚步声叠在七层真实的回音上),以及他感觉到的台阶是“空的”(因为根本没有实体),他惊恐中反复喊出的“‘他们’在等我交班”……这一切都有了科学的、物理上的解释方向!“交班”很可能不是指工作交接,而是指某种特定的时刻(比如深夜特定的时间窗),当环境安静、光线角度恰好时,这个“虚像台阶”出现,并在特定的声学环境中将过去存在于此的人的动作(也许是通过金属管道的震动?也许是通过墙壁的老缝隙?)以光影和回声的形式投射了出来!形成了如同“幽灵交班”般的诡异景象!

那个“她”是谁?1950年发生了什么?日记里的顾静菡和“孙教授”又是什么关系?为什么这种结构会被设计出来,又为何在1950年被强制封闭?这不仅仅是幻觉了,这是历史的回音!林薇感到浑身发冷,但这次不再是恐惧,而是一种强烈的、想要探究真相的使命感和兴奋。宋教授的失常,恐怕是他在某个深夜意外独自接近了那个区域,在精神和视觉的双重压力下,经历了极度的惊吓,将物理现象误解成了超自然事件,甚至混淆了某些关于“第八阶梯”的历史传说(比如“等待交班”),引发了他潜意识里隐藏的认知混乱。

第二天,宋教授的状态稳定了些,只是精神萎靡,对昨晚的事避而不谈,眼神里残留着惊魂未定。林薇没有急于追问,而是找到了医院一位退休多年、与宋教授私交甚笃的老教授,也是医院的历史顾问——刘老教授。她谨慎地拿出了顾静菡的日记复印件(原件己妥善保存),并询问了1950年关于孙教授和北楼地下结构的事。

刘老教授看到顾静菡的名字,长叹一声,布满皱纹的脸上显出深重的缅怀与一丝痛楚。

“这件事啊……尘封太久了。顾静菡,是我们院当年最优秀的实习护士之一,聪慧、坚韧、责任心极强。她和她当时的导师孙维华教授,可以说是我们院历史上最可惜的一对……”老人陷入了回忆。

刘老教授缓缓讲述:1950年10月,冰城周边爆发了烈性呼吸道传染病,医院涌入大量病患,北楼被紧急启用了更深的地下空间作为临时隔离病房(图纸上标为B7以下的实验区域)。孙维华教授是传染病专家,带领团队日夜奋战在最危险的隔离区(就在B7层深处,靠近那个特殊结构区域)。

顾静菡是他的得力助手。然而就在抗击疫情最关键的一个深夜,为了抢救一个危重病人急需某种特殊血清(这种血清需要在低温黑暗环境下保存一小段时间用于观察反应),负责传递血清的顾静菡必须穿过那个靠近特殊结构、灯光昏暗、空气不流通的区域(当时图纸标注的‘-8f’区域只是储藏室的一部分)送达。

“那个区域的结构很特别,”刘老教授指着林薇带来的图纸复印件,“最初设计时,为了利用自然采光和通风,在地下七层的某个特定角落,巧妙利用了几块巨大的、有弧度的磨砂玻璃(原本是实验观察窗)和一根贯穿楼上下的通风竖井(兼做传声筒),形成了一个非常规的‘折返通道’。在特定光线角度(比如夜半时极微弱的人工灯光通过特定缝隙射入)和特定的声波频率(比如高跟鞋在金属楼梯上的脚步声,当时医护都穿护士鞋)下,会产生强烈的聚焦和多重回音现象,而且光线会在那些弧面玻璃上形成扭曲的人形光斑投影,位置恰好在那级台阶的地方!”

“但当时建院不久,这些物理现象还没被充分认识。再加上那次隔离区本身环境压抑,疫病恐怖,人们精神高度紧张,久而久之,在那里值班的护士之间悄悄流传:深夜里,能听到额外多出来的脚步声从‘下面’传来,甚至能看到一个模糊的白衣影子,总在第‘八级台阶’那里等着……像是在‘接班’。这成了护士们私下最恐怖的禁忌话题,称之为‘幽灵护士在第八阶梯接班’。但没人真的以为是超自然现象,只是过于紧张下的心理暗示和环境作用的巧合叠加。”

“悲剧发生在10月3日凌晨……”刘教授声音低沉下来,“就在顾静菡穿过‘第八阶梯’区域去传递那份关键的血清时,她意外滑倒了!可能是台阶湿滑,可能是太过疲惫体力不支,也可能就是被那诡异的光影和人声叠加现象吓到恍惚了一刹那……总之,她摔倒了,后脑重重撞在台阶突出的尖锐金属角上。等孙教授听到异常的碰撞声(或许还掺杂着她滑倒前那一刻的惊呼)赶来时,人己经不行了……那份急需的血清,也撒了……”

这个打击对孙教授是毁灭性的。他将爱徒的死归咎于自己的责任和工作环境的“不详”,更痛苦于没能及时听到她最后的呼救。刘教授叹息道:“顾静菡倒下的地方,就在那个特殊声光聚焦点的台阶上……‘第八阶梯’……”

顾静菡死后,医院迅速关闭了那个区域。一来是结构确实存在湿滑、采光差的问题(她的意外是现实危险);二来是那些物理怪象在当时的认知下无法彻底解释,只会徒增恐慌。于是,“强制封闭(1950.10.3)”的命令下达了,通往那里的通道被彻底砌墙堵死。图纸也被锁进了绝密档案室。孙教授因愧疚自责加上过度劳累,几个月后精神崩溃,最终辞职离开了医院,不知所踪。而他“常在‘第八阶梯’徘徊,说他能听到顾静菡的声音,能闻到她的味道……甚至说她在等他交班(实际上,孙教授自己就是在那个灾难夜与顾护士进行工作‘交接’的人)”——这些哀思成疾产生的幻听幻视和精神症状,连同那个关于‘幽灵护士接班’的恐怖传说,就成了深埋在院史里的一缕旧梦,只在偶然间,通过老旧的管道、缝隙和巧合的光线震动,重新回荡在寂静的夜里。宋教授从小在医院长大,他的父母辈正是当时的亲历者或耳闻者,那些传说可能在他幼时无意中听到,深埋心底。那天深夜,当他因故(也许是检查一个老设备)接近那个封闭区域时,正好环境条件(夜深人静,灯光昏暗,气流异常)复现了图纸所述的现象。他听到了叠加的回音(七个现实的脚步声叠加上特定的历史声响残留),看到了光斑投射的扭曲“影子”(他潜意识里也许期待或恐惧着某种“接班”现象,大脑将其解读成了活动的影),并走到尽头,踩到了图纸上标记“无物理承载”的位置(实际什么都没有)……那一瞬间,物理的异常(踩空)和心理深埋的恐惧(传说+潜意识中对那个历史悲剧的敬畏与担忧)猛烈叠加,彻底压倒了他严谨科学家的认知框架,让他瞬间崩溃,仿佛真的遇到了“等‘他们’交班”的幽灵。他口中混乱的“不止七个(指脚步声)”、“影子移动”、“台阶是空的(第八阶不存在实体)”、“交班(源于传说和孙教授的故事)”等,就不再是超自然,而是认知被扭曲后的现实描述和潜意识的释放!

尾声:旧影不散,暖阳常在

林薇将发现和老教授的讲述整理成一份详实的报告,提交给了院领导和安全管理部门。报告中严格从科学角度分析了“第八阶梯”现象的声光物理原理、建筑结构缺陷、环境诱发因素,以及宋教授应激事件的心理成因,呼吁对这个区域的建筑结构进行彻底的隔声、隔光工程修缮,避免任何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报告引起了高度重视。几天后,专业的工程队进场,对那个老旧的楼梯井和周边区域进行了检测和加固。确实发现了导致异常声光现象的关键结构缝隙和扭曲的镜面(几处老旧的磨砂金属管道壁和通风管弯头)。他们用新材料填补了缝隙,封堵了可能引起“虚影”的光线通道,加装了新的照明系统,彻底消除了形成那个“第八阶梯”幻影的物理基础。

宋教授在经过充分休息和心理疏导后,重新回到了岗位。了解了全部真相后,他坦然了许多,眼中那残留的惊惶被一种深深的释怀和感慨取代。林薇也拿到了她那份沉甸甸的实习报告:不再是简单的档案整理任务,而是一次首面历史阴影、揭示现象本质、排除安全隐患的宝贵经历。

又是一个清晨,林薇独自站在北楼的连廊前。阳光穿透洁净的玻璃洒在崭新的标识牌上。那座历经沧桑的老楼,在晨曦中依然沉默,像一个饱经风霜却依然挺立的老人,内部不再有不祥的低语。那些尘封的悲伤、未解的谜团,己被科学的光照亮、驱散。它承载着的厚重历史,那些为生命挣扎付出的代价、那些因无知而生的恐惧,最终化作提醒后来者前行的路标,警示着在探寻真相的道路上,既要有敬畏之心,更要秉持理性之光。

楼下花园里,年轻的实习生们朝气蓬勃地集合,准备开始新一天的工作。阳光洒在他们年轻的脸庞上,驱散了清晨最后一丝寒意,也驱散了过往旧影残留的最后一丝阴翳。在这座生机勃勃的现代都市中心,科学与历史最终握手言和,共同指向一个更明亮、更坚实的未来。林薇深吸一口带着松花江气息的清冽空气,转身,带着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科学的笃定,大步朝着阳光下的人群走去。冰城医学院,她的征途,才刚刚开始。

注:本文纯属虚构(狗头保命)

另外最近在想围绕哪篇写一部长篇小说,有兴趣的大家可以提提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