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章 11112
#最后的编织
老街的尽头有一家不起眼的店铺,门口挂着一块褪色的木牌——“时光织造”。推开门,铃铛发出清脆的响声,店内从地板到天花板堆满了各式各样的布料,空气中飘着棉麻和染料的独特气味。
七十岁的陈师傅是这家店的主人,也是最后一位传统布匠。他的手指布满老茧,却依然灵活有力。每天清晨五点,他准时打开店门,擦拭那台陪伴了他半个多世纪的织布机。
“爷爷,为什么还要用手织布呢?工厂的布料又便宜花样又多。”八岁的孙女小雨周末常来店里写作业,她看着爷爷汗流浃背地踩踏织机,忍不住问道。
陈师傅停下手中的梭子,摸了摸孙女的头:“工厂的布没有温度,手织布里有织布人的心意和时光。”
这天,陈师傅接到一个特殊的订单。一位年轻设计师希望他为一场传统婚礼制作一套龙凤被面,要求使用最古老的织法和天然染料。酬劳不菲,足够支付店铺半年的租金。
“一个月时间?这不可能完成。”陈师傅皱着眉头,“光是准备丝线就要两周,更别提编织了。”
“正因如此,我才来找您。”设计师诚恳地说,“新娘的祖母曾经是您的学徒,她说只有您能织出真正的传统被面。”
陈师傅沉默片刻,最终接下了订单。他翻出珍藏多年的染料配方,去城郊采摘蓼蓝、茜草和苏木。然后在后院支起染缸,日以继夜地调制染料。
小雨看着爷爷忙碌的身影,第一次主动提出要帮忙。
“你想学?”陈师傅有些惊讶,以前他多次想教孙女,都被拒绝了。
“我只是不想您太累。”小雨撇撇嘴,不肯承认是被这个过程吸引了。
从那天起,放学后的小雨就坐在爷爷身边,学习分辨丝线的粗细,帮忙整理经线。陈师傅教她如何投梭,如何用力均匀地打纬。起初,小雨总是笨手笨脚,丝线常常缠在一起。
“耐心,织布最重要的是耐心。”陈师傅从不责备,只是重复演示。
渐渐地,小雨掌握了基本技巧。她发现织布有一种奇妙的节奏感,梭子来回穿行,经纬交织,仿佛在演奏无声的音乐。
然而,就在工期过半时,意外发生了。连日的劳累让陈师傅的老毛病复发,医生要求他住院观察一周。
“完了,来不及了。”病床上的陈师傅喃喃自语,眼神黯淡。
小雨看着爷爷失落的样子,突然下定决心:“告诉我接下来该怎么做,我来继续织。”
陈师傅惊讶地看着孙女,然后慢慢点头。他详细交代了每一步的要点,把图案的复杂部分画在纸上。每天放学,小雨就直接来到店里,按照爷爷的指导继续编织。周末,她甚至织到深夜。
一周后,陈师傅出院直奔店铺。推开门的瞬间,他愣住了——被面已经完成大半,针脚细密均匀,图案精准无误。
“这都是你织的?”
小雨点点头,眼睛下有淡淡的黑眼圈,但眼神明亮。
最后一道工序是缝制被边的传统纹样。陈师傅执意要亲手完成,小雨在一旁协助。当最后一针落下,两人同时长舒一口气。
三十个日夜的辛苦凝结在这床精美的被面中,龙凤图案栩栩如生,色彩自然柔和,摸上去有一种机器布料无法比拟的温润质感。
设计师来取货时,惊叹不已:“太完美了!这才是真正的传统工艺。”
他开出支票,陈师傅却摇摇头:“这笔钱,我想换一个请求。”
“什么请求?”
“请在你的展览上注明,这床被面是由陈师傅和他的孙女小雨共同完成的。”
设计师欣然同意。小雨惊讶地看着爷爷,眼中闪着光。
展览当天,被面被放在展厅中央,吸引了许多人驻足欣赏。小雨站在作品前,第一次为自己的手艺感到骄傲。
那天晚上,店铺打烊后,小雨没有立即回家。
“爷爷,能再教我那个复杂的云纹织法吗?”
陈师傅脸上绽开笑容:“当然可以。”
昏黄的灯光下,一老一少坐在织机前,梭子来回穿行,经纬线交织在一起,仿佛也将他们的生命编织进了这绵延不绝的传统中。
织机声声,诉说着一个故事的结束,和另一个故事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