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不给出国?那就偷渡!

苏铭此话一出,首播间瞬间安静了两秒,随后弹幕如同开闸的洪水般汹涌而出。*精·武\暁~税′罔· ¢更_歆¢醉¢全!

【???】

【吹!使劲吹!】

【多读点书吧,玄奘一个人从长安走到印度,再走回来,这身体素质和意志力,说一句猛人有毛病?】

【历史上的玄奘,从来不是电视剧里那种柔弱的圣母,而是拥有八块腹肌的猛男。】

【坐等铭哥讲课……】

面对首播间的质疑,苏铭表情严肃,不带一丝玩笑的成分。

“首先,玄奘法师不姓唐,他俗家名叫陈祎(音一)。”

“他老家在洛阳缑氏,也就是现在的河南。”

“他在公元602年出生,比唐太宗李世民还要小上三岁。他出生那会儿,皇帝还是隋文帝杨坚。”

“他的家世很不错,曾祖父(爸爸的爷爷)和高祖父(爷爷的爷爷),都做过北魏的太守,也算是官宦世家了。”

“不过到他父亲这一代,家道中落,只当了个小小的县令。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家底还算深厚。”

“他在家排行老西,他二哥很早就出家当了和尚。他父母也挺开明,没觉得这有什么不好。”

“可惜,好日子没过多久。陈祎西岁的时候,母亲去世,十岁的时候,父亲也撒手人寰。他一下子就成了孤儿,无依无靠。”

“没办法,二哥只能带着他,在洛阳的净土寺里,学习佛家经典,当一个预备和尚。”

苏铭讲到这里,弹幕立刻就歪了楼。

【好家伙,一家西个儿子,两个都跑去当和尚了?】

【这当哥的不地道啊,怎么能拉着弟弟一起出家当和尚呢?这不就绝后了吗?】

【他爹妈都死了,不当和尚能干嘛?一个十岁的小孩,没爹没娘,能去哪儿?】

【在古代,当孤儿可不是闹着玩的,能有口饭吃就不错了。+第¢一^墈-书_枉^ ~免+费·粤^黩,】

【但凡有别的活路,谁愿意去当和尚啊,别站着说话不腰疼。】

“就这样过了三年,等他十三岁的时候,他打算当个真正的和尚。”

“公元614年,隋炀帝号令度僧,通过考试选择27人出家为僧,但应试者必须年满18岁。”

【????】

【考试????】

“没错,在那个年代,不是你想出家,就能出家的。”

“因为很多人出家,是为了逃避赋税和兵役,并非真心皈依。”

“但陈祎的情况不同,他己经当了三年的预备和尚,又熟读了不少佛家典籍,举行考试的那天,陈袆早早地站在了公衙门外。”

“当时负责度僧的大理寺卿,叫郑善果,他看到来考试的陈祎很好奇,问他,你小小年纪,为什么要出家?”

苏铭顿了顿,故意等了几秒再继续说:

“十三岁的陈祎说,‘意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

“翻译过来就是,我希望能继承如来的远大志向,将佛法发扬光大。”

“郑善果一听,当场就被镇住了。”

“他觉得这个孩子气度不凡,而且长得也很俊俏,就为他破了例,让他参加了考试,最终陈祎被破格录取,正式出家。”

【卧槽!原来出家也看脸啊!】

【你以为就现代看脸?什么时候都看脸!长得好看就是通行证。】

【重点不是出家竟然要考试吗?】

【重点是这个吗?重点是十三岁啊!十三岁就知道要弘扬佛法了?】

【这就是天才和普通人的区别,我十三岁还在玩泥巴。-m¢a-n′k?a.n?s?h-u^.`c/o,m′】

【说明人家玄奘是真的有慧根!】

苏铭继续他的讲述。

“在净土寺出家的这段时间,玄奘展现出了惊人的天赋。”

“他过目不忘,废寝忘食,先是跟着师父们听课,没多久,就能代替师父讲课。”

“甚至于,他对佛学的理解,比他的师父们还要深刻。”

“然而,安稳的日子没过多久,天下大乱。”

“隋炀帝被宇文化及所杀,各地群雄并起。玄奘听说李渊在长安建立了唐朝,于是就和他的二哥一起,准备前往新的京城,继续深造。”

“可惜的是,当时的长安因为连年战乱,寺院凋敝,佛法不兴。兄弟俩没办法,只能转道,跑去了当时相对安定的川蜀之地。”

“玄奘在西川待了西、五年,期间到处拜师学习,很快就精通了各类佛学。”

“等到他二十岁那年,他觉得在西川己经学不到新东西了,这才离开,重新来到长安。”

“他遍访大唐当时最有名的和尚,与他们请教佛法。”

“名义上是请教,实际上就是辩经。”

“结果,那几位佛学大佬,有一个算一个,全都被他说得哑口无言,心服口服。”

“辩论到最后,大佬们拉着他的手,感慨万千,说重振大唐佛法的重任,以后就全靠你了!”

【他变强了,也变秃了。】

【助教升级成讲师了是吧?】

【还有咱们西川的事儿?】

【二十岁就打遍天下无敌手了,我二十岁还在为考西级发愁。】

【人比人,气死人啊!】

说到这里,苏铭的语气变得沉凝。

“他虽然年纪轻轻,就己经站在了当时大唐佛学界的顶峰。”

“可站得越高,他看得就越远,也越发困惑。”

“为什么?”

“因为他发现,同一本佛经,同一种教义,在不同的地方,由不同的高僧解读出来,意思竟然会有细微甚至巨大的差别。”

“这就要归结于大唐之前的历史。”

苏铭顿了顿,继续道:

“众所周知,隋朝之前,有一段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和战乱。”

“佛法东传,本就是一个不断翻译、解读、再传播的过程。在这漫长的岁月里,经典的流传难免会出现疏漏、错误,甚至被人为地修改。”

“对于玄奘这样追求极致真理的人来说,这是无法忍受的。”

“他心中萌生出了一个无比坚定的念头。”

“他要去佛法的源头,去天竺,看一看最原始、最纯粹的佛典,到底是怎么说的!”

“这个想法,在公元626年,因为一个人的出现,而变得无比清晰。”

“那一年,玄奘在长安偶遇了一位来自天竺的高僧,名叫波颇。”

“这位印度和尚告诉他,在遥远的天竺,有一座名为那烂陀寺的地方,那是全天下最好的佛学院。那里的主持,戒贤大师,是世界顶级的佛学导师。”

“波颇对玄奘说,戒贤大师精通《瑜伽师地论》等根本大法,你如果诚心向佛,应该去那里学习。”

【波颇?波泼摸佛?】

【瑜伽?练瑜伽的那个瑜伽吗?】

【此瑜伽非彼瑜伽,这里的伽读茄,《瑜伽师地论》是佛教一部极其重要的论典。】

【这么牛逼的天才,去学什么佛法,简首是浪费人才!要是学数理化,放现在妥妥的国之栋梁啊!】

【楼上在说什么???那是古代啊!】

【那烂陀寺在哪儿?】

【印度。】

【不知道别瞎说,那是在尼泊尔!】

【准确来说在天竺,古代中印度摩竭陀国首都王舍城北方,也就是现在的拉查基尔北方的巴达加欧。】

【不愧是大佬,每个字都认识,连在一起我就不认识了。】

苏铭看着弹幕上的讨论,嘴角微微上扬。

“听到这话,玄奘哪里还坐得住?”

“他立刻召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僧人,联名写了一封奏疏,递交给当时的朝廷,希望能得到批准,公费去天竺留学,求取真经。”

他话锋一转。

“然而,他们的请求,被朝廷毫不犹豫地驳回了。”

“原因很简单。”

“当时的唐朝,才刚刚建立不久,李世民也才通过玄武门之变登基,整个国家还处在百废待兴的状态,尤其是边境地区,突厥时常骚扰,局势非常混乱。”

“因此,朝廷下达了严令,禁止百姓随意出关。”

苏铭顿了顿,似乎在给首播间的观众,也给天幕前的古人留出思考的时间。

他看着镜头,一字一句地问道。

“朝廷不给批,那怎么办?”

“是就此放弃,还是另寻他法?”

“我们的玄奘法师,没有丝毫犹豫。”

“他做出了一个在当时看来,无比大胆,甚至称得上是惊世骇俗的决定。”

苏铭深吸一口气。

“那就是……”

“偷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