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全是自己人!
“当然,也有说法是629年,贞观三年离开,因为当时唐朝开始大规模反击突厥,边境管控稍缓,有学者认为这给了玄奘离开长安的机会。”
“他没有通关文牒,只能混在逃荒的难民队伍里,一路从长安到秦州,再到兰州和凉州。”
苏铭顿了顿,补充道:
“凉州,就是现在的甘肃武威。”
“在当时,那里是唐朝与吐蕃、突厥交锋的前线,局势紧张,全城戒严,没有凭证,任何人都不许通过。”
【就和当初疫情时期一样,没有健康码不准通过。】
【笑死,原来古代也有戒严,我还以为想去哪儿就去哪儿呢。】
【盛唐还有难民?】
【唐初哪有那么太平,李世民刚当皇帝,边境到处是敌人,能不严吗?】
【所以玄奘被堵在凉州了?】
“没错。”苏铭点头,“玄奘被困在了凉州,他身上的盘缠也所剩无几。”
“但他不慌不忙,就地在寺庙里开设讲坛,讲了一个月的《涅槃经》和《般若经》。”
“他学识渊博,讲解精妙,很快就名声大噪。来听讲的人络绎不绝,纷纷解囊。?s-o·s^o¢x!s!w*.*c·o+m+玄奘便将这些供奉一分为二,一半留给当地寺庙,另一半作为自己西行的盘缠。”
“也就在这期间,往来的行脚商人将他的事迹传遍了西域。当时的西域诸国大多信奉佛教,一听大唐要来一位得道高僧,都翘首以盼,期待不己。”
苏铭话锋一转:
“当然,这么大的动静,也惊动了凉州的都督,李大亮。”
“李大亮一听,好家伙,我这儿天天防着突厥人,你个和尚居然想从我眼皮子底下偷渡?这还了得!”
“他立刻下令,全城搜捕玄奘,准备将其捉拿,遣返回长安!”
【别人的二十五岁:徒步出国留学,名动西域。我的二十五岁:毕业即失业,天天家里蹲。】
【偷渡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被抓到要坐牢的,风险很大,不建议模仿!】
【谁会模仿????】
【古代二十五岁不小了,孩子都能打酱油了。】
苏铭的叙述带着一丝悬念:
“然而就在官兵上门抓捕的当晚……”
“玄奘法师展现出了极高的反侦察能力,他提前得到了消息,在凉州本地一位名叫慧威的法师帮助下,连夜逃出了凉州城,昼伏夜出,一路向西,最终抵达了瓜州。”
【我就知道!】
【这个李大亮绝对放水了!不然一个和尚,怎么可能从都督眼皮子底下溜走?】
【我猜也是,那个年代信佛的官员不少,李大亮估计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想得罪高僧,走个流程罢了。,小/税-宅, ?已~发?布`罪′芯?章~结·】
【玄奘这人脉可以啊,走到哪儿都有贵人相助。】
“到了瓜州,情况就更复杂了。”
苏铭的声音将所有人的思绪又拉了回来。
“瓜州,也就是现在的甘肃酒泉,在当时是大唐真正的门户。”
“从这里再往北五十多里,就是玉门关。”
“关外,还有五个烽火台,每个烽火台之间相隔百里,都有军队驻扎。”
“这里,是玄奘离开大唐的最后一道,也是最难的一道阻碍。”
【春风不度玉门关的那个玉门关?】
【是的,就是那个。】
【我靠,这不比西游记刺激?】
【五个烽火台,中间全是沙漠,这要是被抓到,插翅难飞。】
“玄奘抵达瓜州后,瓜州刺史名叫独孤达,一听说玄奘法师来了,竟是欣喜若狂,立刻将他奉为上宾,好生招待。”
“然而,好景不长。不久,海捕文书送到了瓜州官府。文书上写得明明白白:有个叫玄奘的和尚,意图私自前往西域,边关各地一旦发现,立即抓捕,绝不准他出关!”
“这下,独孤达也保不住他。”
“于是玄奘立刻被带走,关进了官府的牢房。”
苏铭说到这里,首播间的气氛都紧张了起来。
【完了完了,这下真要被送回去了。】
【刺史都亲自接待了,怎么还能被抓?】
【没办法,通缉令都下来了,刺史也不能公然违抗上司的命令啊。】
苏铭的声音带着一丝笑意。
“就在玄奘以为西行无望之时,转机出现了。”
“当天半夜,一个叫李昌的官员,拿着通缉令来到了牢房提审玄奘。”
“玄奘本以为要被押送回京,己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可谁都没想到,这位李昌,竟然当着玄奘的面,一把将那份通缉令撕得粉碎!”
“李昌对玄奘说:大师!快跑!我是你的粉丝啊!你西行求法是为了天下苍生,我怎么能阻拦你呢!”
“就这样,在自己‘粉丝’的帮助下,玄奘成功越狱,暂时藏匿到了城外一个叫塔尔寺的地方。”
【????????】
【卧槽!还有这种操作?】
【这李昌胆子也太大了吧!这可是死罪啊!】
【怎么他走哪儿都有人帮忙?】
【这就是信仰的力量吗?太可怕了!】
【所以说宗教这东西,真的很恐怖。】
【你猜为什么后来的皇帝要搞灭佛?】
【楼上别乱说,灭佛主要是因为寺庙不事生产、逃避赋税、兼并土地,动摇了国本,皇帝才要动手。跟这个不是一回事。】
【冷知识,玄奘取经回来后,佛教在大唐空前兴盛,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后来的灭佛埋下了导火索。】
……
太极殿内,死一般的寂静。
天幕上,那名叫李昌的瓜州官员,撕碎海捕文书的动作,像一记响亮的耳光,狠狠抽在殿内所有人的脸上。
从凉州都督李大亮,到瓜州刺史独孤达,再到这个小小的狱吏李昌……
全是自己人!
全是朕的臣子!
结果一个都督抓不住,一个刺史当上宾,一个狱吏干脆撕了文书放人跑路!
李世民靠在龙椅上,没有暴怒,反而低低地笑了一声。
那笑声很轻,却让下方的臣子们后背窜起一股寒意。
“好啊,真是好得很。”
李世民的指节轻轻敲击着扶手,目光扫过下方噤若寒蝉的众人。
“朕的臣子,吃着朕的俸禄,却成了那和尚的帮手?”
他说话间,带着一股说不出的嘲讽。
“为了一个和尚,连国法官职都不要了。”
“诸位爱卿,都说说吧,朕的边关,是不是己经成了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