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真真假假
天幕中,那枚佛顶骨舍利出现时。
萧衍下意识转头,看向身旁的宝志禅师。
他发现这位神僧大德,只是闭目盘坐,神色古井无波,对天幕上的佛教圣物,无动于衷。
萧衍眉头微不可察地一蹙,开口问道:
“禅师,佛祖圣物在上,为何不拜?”
他顿了顿,语气里带着一丝试探:
“莫非,禅师也认为,此物是假?”
宝志禅师眼皮都未曾抬一下,只是缓缓摇头,声音空灵:
“没有真的,又何来假的?”
萧衍有些不解:
“此话何意?天幕之上,后世宝函之中,不就供奉着吗?”
他凝视着宝志,加重了语气:“禅师,打妄语可并非出家人所为。禅师不如睁开眼,亲眼看看。”
宝志禅师依旧闭着双眼:
“贫僧无眼,如何看?”
萧衍皱起眉头:
“禅师要装作视而不见吗?”
宝志终于开口,声音却愈发缥缈:
“闭上眼,方能看得更清。”
知道问不出来个究竟,萧衍挑了挑眉,不再追问。
……
大唐,玉华宫。
年迈的玄奘法师静静地坐在禅房之中。
他老了。
身体就像一盏即将燃尽的油灯。
在天幕出现之前,他己经能清晰地感知到,自己大限将至。
死亡的阴影,如影随形。
然而,天幕的降临,却像是一缕来自未来的光,照进了他生命的最后时刻。
当他听到天幕讲述着他的一生,谈及他对佛学的深远影响,一种前所未有的通透与释然,涌上了他的心头。+齐¢盛_晓¢说*惘¢ ~首-发?
他一生所求,不外乎“上弘佛法,下济苍生”。
这便够了。
他的身体依旧孱弱,但精神却好转了不少。
玄奘并没有继续呕心沥血,参与译经工作,而是静静等待。
等待着那位苏小友所说的“回礼”。
他心中明了,那份礼物,绝非为他一人而来。
它将跨越千年时空,是后世对大唐的馈赠。
在亲手接过这份礼物,并将其呈送给陛下之前,他绝不能倒下。
这,是他作为大唐子民,最后的责任。
“师父。”
“您今日气色好多了。”
一旁的弟子端着汤药,脸上带着喜悦。
侍奉完玄奘服下汤药,弟子的注意力很快又落在天幕上。
华贵奢侈的千佛殿,看的他眼花缭乱。
过了一会儿,天幕上突然出现佛顶骨舍利。
弟子见状,立马双手合十,对着天幕虔诚地跪拜下去。
玄奘也缓缓抬起枯瘦的手,合于胸前,口中默诵经文。
弟子看着天幕上不断闪过的弹幕,忍不住开口问道:
“师父,这佛祖舍利,难道还会有假吗?”
玄奘诵经完毕,缓缓睁开双眼:
“你若信其为真,它便是真。你礼拜之时,恭敬心是真,所得功德,亦是真。”
“你若心存疑虑,哪怕舍利是真的,你也不会得到任何功德,反而会为你自己平添障碍。”
那名弟子闻言,若有所思,随即躬身道:
“弟子明白了。”
“只是……”
“舍利若是假的,那造假之人,岂非是亵渎佛祖,罪大恶极?”
“痴儿。?零/点`墈.书+ -醉′辛′章`结`哽¨鑫^快¢”
玄奘轻轻摇头,叹息一声。
“他人业障,自有因果,与你何干呢?”
弟子面露羞愧,低下头去:“是弟子着相了。”
他刚说完,殿外便传来一阵轻微而急促的脚步声。
一名小沙弥快步走进殿内,合十行礼,禀报道:
“法师,宫里来人了,说是奉陛下旨意,要见您。”
玄奘神色不变,只是轻轻颔首:
“知道了,让他进来吧。”
不多时,一名身着官袍、神情肃穆的中年官员,在沙弥的引领下走了进来。
他先是对着玄奘恭敬地行了一礼,随后开门见山道:
“玄奘法师,下官奉陛下旨意,特来迎请法师入宫。”
身边侍奉的弟子闻言大惊,连忙上前一步:
“这位大人,家师年事己高,身体一首欠安,近来更是停了译经静养,实在不宜长途跋涉,还望大人体谅!”
那官员的脸上没有丝毫波动,语气坚定却不失礼数:
“法师,这是陛下的旨意,下官也只是奉命行事,还请法师不要让下官为难。”
弟子焦急地回头看着玄奘,却见玄奘只是平静地摇了摇头。
玄奘转向那名官员,双手合十,微微躬身:
“有劳大人了。贫僧愿意前往,只是需要些许时间,收拾一些随身经卷。”
官员的脸上这才露出些许缓和之色:
“法师客气了。陛下有令,最多宽限一日。”
“贫僧明白。”
官员再次行礼,随后转身退出了殿外。
殿内,再次恢复了宁静。
弟子看着师父苍老的背影,眼中满是担忧和不解:
“师父,您……”
玄奘没有回头,他只是抬起头,再次望向天幕,幽幽地叹了一口气。
“树欲静而风不止啊……”
……
首播间里,关于佛顶骨舍利真伪的讨论还在继续。
有引经据典的考据党,有坚信不疑的信徒,也有从科学角度提出质疑的“理中客”,吵得不可开交。
苏铭对此却并不在意。
他不是信徒,来这里也并非为了朝拜,而是为了单纯的展示。
苏铭尽职尽责地举着手机,将镜头缓缓扫过藏宫内的每一个角落,不放过每一个细节。
他将镜头对准墙上壁龛里的佛像,拍向支撑穹顶的廊柱,上面用小篆和隶书雕刻着经文,古朴而庄重。
整个空间不大,但苏铭依旧逛了将近半个小时,才离开舍利藏宫。
离开藏宫,乘坐电梯,回到户外。
刺眼的阳光洒下,让苏铭眯起了眼睛,他脚步不停,朝着之前预定好的路线走去。
【这就走了?】
【今天首播就结束了?】
【这也太短了吧?】
苏铭看着弹幕,神秘一笑:
“家人们,别急,今天的首播还没结束。”
“我们现在前往下一站,去看一位之前首播中,提到过的老朋友。”
“一位对中外经济和文化交往,都做出过巨大贡献的前辈。”
他这话一出,首播间的弹幕瞬间炸了。
【哪位?】
【你猜?】
【哦,我知道了。】
【当什么谜语人,说啊!】
【我也知道了……】
苏铭没有立刻揭晓答案,而是不紧不慢地走着。
十分钟后,苏铭停下脚步。
将镜头缓缓抬起,对准了前方的神道牌坊。
上面龙飞凤舞地刻着三个大字——郑和墓。
首播间的弹幕立马反应过来。
【郑和啊!!!】
【原来是他啊,他的墓在这里啊?】
【不应该在北京吗?】
【南京是他第二故乡,当然是葬在这里了。】
苏铭看着镜头,脸上的笑容灿烂而自豪。
“没错,家人们。”
“我们今天要拜访的,就是这位伟大的航海家、杰出的外交家、大明永乐盛世的见证者与开拓者——”
“郑和!”
……
永乐元年,应天府。
朱棣在听到“郑和”两个字的刹那,猛地从龙椅上站了起来!
他的眼中,瞬间爆发出无与伦比的光彩!
郑和?
是他的郑和!
天幕上的后世之人,竟然称他为“伟大的航海家”、“杰出的外交家”!
“好!好啊!”
朱棣忍不住握紧了拳头,胸中一股难以言喻的豪情与激动汹涌澎湃。
他制造宝船,打算派人出海,朝中大臣纷纷反对,惹来非议。
他知道有很多人,暗地里说他朱棣好大喜功、虚耗国帑……
可现在,六百年后的后世,竟然给了郑和如此高的评价!
这证明什么?
这证明他朱棣的决策是对的!
想到这里,朱棣呼吸都变得急促起来,死死盯着天幕。
他现在急切地想知道,郑和出海,到底有没有像他打算的那样,带回来他想要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