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扎根齐鲁

济南,司令部。

译电员几乎是跑着将那份来自北平的最高密级电报送到了牛天赐手中。

牛天赐接过电文,快速扫过那熟悉的编码和杨宇霆的落款,目光沉静如水。

他逐字逐句地看完电文内容,当看到“决意采纳弟之建议”、“即日起开始撤离鲁境”、“不日即由北平直接拨付……银元三百万整”等关键语句时,他的嘴角缓缓勾起一丝不易察觉的弧度。

没有狂喜,没有意外,仿佛一切尽在掌握之中。

他将电文轻轻放在桌上,手指在那句“信义为合作之本”和“勿使南北百姓再罹兵燹之苦”上停顿了片刻,眼中闪过一丝冷嘲。

警告?他自然听得懂。但这警告,此刻在他绝对的实力和地利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看来,张大帅是下定决心要先对付南边的麻烦了。”牛天赐低声自语,语气平静,“也好,正合我意。”

他不再耽搁,立刻按响了唤人铃。

参谋长和几名核心将领很快齐聚他的办公室。

“北平回电了。”牛天赐言简意赅,将电文推给众人传阅,“张大帅答应了我们的条件,撤军,给钱。”

几位将领脸上顿时露出兴奋之色,但看到牛天赐依旧平静的表情,又迅速收敛了情绪。

“司令,这是天大的好事啊!”参谋长谨慎地说道。

“好事是好事,但也意味着,接下来才是真正考验我们的时候。”牛天赐站起身,走到巨大的山东地图前,目光锐利如刀,“天上不会掉馅饼。

张大帅的钱和地盘,不是那么好拿的。

我们必须以最快的速度,真正地、彻底地掌控山东全境,将其打造成铁板一块!”

他转过身,目光扫过众将,命令如同雨点般落下,清晰而果断:

“一、回电杨宇霆,电文就写:‘邻葛兄台鉴:电文奉悉,大帅及兄台之高义,天赐感佩于心。

山东之事,必不负所托,接收及接饷人员已派定,静候佳音。

盼南北自此相安,共谋福祉,弟天赐,复。’”

这封回电,同样客气,但绝口不提“信义”,只强调“不负所托”和“相安”,暗示的是一种基于实力的平衡,而非从属的承诺。

“二、命令李牧之野战第一师,立刻派出精锐部队,组成多个接收小组,紧随撤离的奉系、北洋部队之后,全面接管其留下的防区、营房、仓库!

尤其是津浦路北段沿线要点、烟台、威海等港口,必须第一时间控制!遇有迟疑不退或意图破坏设施者,无需请示,坚决缴械!”

“三、命令各地驻军,加大清乡力度,彻底扫荡境内所有溃兵、马子以及可能心怀异志的原地方武装!

限期半月之内,我要山东境内,除了我的军队,再无任何成建制的武装力量!”

“四、政务系统立刻跟进!接收各地政权,安抚官吏,稳定民心。

颁布安民告示,强调秩序,恢复生产。

同时,秘密调查与奉系、北洋过往从密者,名单存档,暗中监控。”

“五、后勤部准备接收那三百万银元。

钱一到手,立刻入库,严格账目。

同时,将我们之前制定的扩军和装备更新计划,提前实施!”

“诸位,”牛天赐的声音陡然提高,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断,“张大帅给了我们时间和空间,这是我们巩固根基、壮大实力的黄金时期!

绝不能有丝毫浪费和懈怠!我要在最短时间内,看到一个完全听命于我们、如臂使指的山东!

一个能让任何对手都不敢小觑的山东!”

“是!司令!”所有将领轰然应诺,神情激动而肃然。

他们知道,一个全新的阶段开始了。

随着牛天赐的命令下达,整个山东的战争机器再次高效运转起来,但这一次,目标不再是攻城略地,而是全面消化和巩固。

无数的部队开始调动,政务人员奔波各地,一场无声却至关重要的“接收”和“整合”行动,在整个齐鲁大地上迅速铺开。

拿下山东全境、又即将获得奉系“资助”的三百万银元后,牛天赐的野心并未止步于现有的精锐野战部队。

他看得更远,深知要想真正扎根山东,实现长期而稳固的统治,仅靠系统兑换来的、用于机动作战的王牌部队是远远不够的。

地方治安、基层控制、赋税征收、兵员补充……

这些繁琐却至关重要的任务,需要一支真正扎根于地方、熟悉当地情况的武装力量。

于是,在命令野战部队全面接收防区的同时,另一道截然不同的命令也从济南司令部发出。

颁布《山东地方保安团编练条令》,实打实地从本省百姓中招募兵员,组建地方保安部队。

这道命令通过新接收的各级政权,迅速张贴到了山东各县、各乡的公告栏上。

招兵告示(大意): “为保境安民,巩固地方,即日起,山东省政府面向全省招募适龄青壮,编练地方保安团。

要求:籍贯山东,年十八至三十岁,身家清白,身体健康。

待遇:一旦入选,每人每月发饷银八块大洋,吃饱穿暖,按月发放绝不拖欠。

服役满三年且无过失者,可分得良田五亩或安排优差。

职责:维护乡里治安,剿匪缉盗,协助官府政务,保卫桑梓父老。

报名处:各县衙署、指定乡公所。”

这告示一出,在整个山东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每月八块大洋的饷银,在这个年代对普通农家子弟而言,堪称优厚,更别提三年后还有分田或安排差事的承诺。

更重要的是,“保卫桑梓”的口号,比起为不知名的军阀卖命,更能激发本地青年的乡土责任感和归属感。

很快,各地的报名点就排起了长队。前来应征的,多是些家境贫寒、渴望出人头地的农家子弟,也有一些略懂拳脚、怀着从军梦的年轻人,甚至还有少量读过几年书、想谋个前程的识字分子。

牛天赐对这批新部队的定位非常清晰。

他们不需要像野战师那样能打硬仗、进行复杂的步坦协同作战。他们的核心任务是:

1. 驻防地方: 驻扎在县城、重要乡镇,代替原有的警察和旧式团练,成为维持地方秩序的主力。

2. 清剿匪患: 对付境内流窜的土匪、溃兵,维护商路和乡村安全。

3. 税收保障: 协助官府征收粮税,押运物资,打击抗税行为。

4. 兵员储备: 作为野战部队的后备兵员,表现优异、忠诚可靠者,未来可选拔进入主力部队。

5. 情报耳目: 扎根基层,成为官府在地方上的眼线和触角。

因此,对这些保安团的训练也侧重于纪律、巡逻、警卫、小规模清剿战术以及忠诚教育,而非昂贵的重武器操作和复杂的大兵团战术。

装备方面,牛天赐也并未给他们配备昂贵的德械,而是启用了大量接收自原北洋军、奉系部队的汉阳造、老套筒步枪以及部分轻机枪,辅以大刀等冷兵器,火力足够应对治安任务即可。

一批从野战部队中抽调出来的、有经验且忠诚的中下层军官和军士,被任命为这些新组建的保安团的骨架,负责组织和训练这些新兵蛋子。

一时间,山东各地的新兵训练营里,口号声、操练声此起彼伏。

虽然训练水平、军容姿态远不如那几支美械主力,但却充满了生机勃勃的烟火气。

这些吃着山东粮、喝着山东水长大的士兵,对这片土地有着天然的认同感,他们的存在,正在将牛天赐的统治力,真正渗透到山东的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