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牛天赐:你搞偷袭,我搞舆论。

这份电令,冰冷而现实。

在国家抗击外敌的背景下,它显得如此刺眼和不近人情,但却符合蒋结石一贯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战略思维以及消除地方势力、巩固中央集权的根本目的。

津浦线以南,桂军第七军临时指挥部

李宗仁接到这份密电,脸色瞬间变得极其难看。

他猛地将电文拍在桌上,胸膛剧烈起伏。

“岂有此理!简直是……”他硬生生把“混账”两个字咽了回去,但脸上的怒意无法掩饰。

参谋长拿起电文一看,也倒吸一口凉气:“军座,这……牛天赐部刚与东洋人血战,我等此刻背后偷袭,岂不让天下人耻笑?

将士们会怎么想?这……这是自毁长城啊!”

李宗仁何尝不知。

他虽与牛天赐是敌手,但同为军人,对牛部在青岛的血战乃至动用自杀飞机攻击敌舰的决绝,内心亦有一丝复杂的敬佩。

此刻让他去做这等趁人之危、背后捅刀的事情,不仅违背他个人的军人荣誉感,更会让他和桂系背负千古骂名!

更何况,牛天赐是损兵折将了,但他就真的虚弱到不堪一击了吗?

那支突然冒出来的生力军(“铁壁”师)、那些重炮、还有那神出鬼没最终与敌舰同归于尽的海军……

谁知道牛天赐还藏着多少后手?

此刻去攻打一个刚取得惨烈胜利、士气正旺的敌人,而且是替国人出了口恶气的敌人,第七军将士会愿意死战吗?

万一打不下来,反而再次碰得头破血流,他李宗仁和桂系就将沦为全世界的笑柄!

但蒋介石的命令言辞激烈,“党国统一大业”的帽子扣下来,压力巨大。

李宗仁在指挥部里来回踱步,内心激烈挣扎。

良久,他猛地停下,眼中闪过一丝决断。

“回电南京!”他声音低沉却坚定,“电文:委座钧鉴:电令已悉,卑职日前与牛部激战,损失亦重,官兵疲惫,急需休整补充。

且牛部虽与倭寇血战,然其主力未散,青岛防务经战火锤炼反而更固。

此刻北进,恐难奏效,反生变故。

况舆论于我不利,若强令进攻,恐伤党国声誉,亦挫北伐士气。

职意以为,当暂作休整,观望形势,从长计议,可否?卑职 李宗仁。”

他选择了阳奉阴违,以“损失惨重”、“恐难奏效”、“舆论不利”为由,委婉但坚决地拒绝了蒋介石的指令。

他宁愿顶着抗命的风险,也不愿去踩这个显而易见的政治和军事陷阱,更不愿让自己的名誉和第七军的根基毁于一旦。

济南,司令部

牛天赐几乎在李宗仁回电南京的同时,就通过秘密渠道获悉了蒋结石的偷袭命令和李宗仁的回复。

他冷笑一声:“蒋某人,果然还是这般手段!只可惜,李宗仁也不傻。”

他立刻意识到,危机并未完全解除。蒋介石绝不会善罢甘休,可能会施加更大压力,或者另寻他法。

“命令!”牛天赐眼中寒光一闪, “一、青岛方向,李牧部在肃清残敌后,立刻抢修工事,整顿部队,提高警戒,严防南面!

所有缴获东洋之武器弹药,即刻分发补充!”

“二、津浦线方向,第二、第三师,骑兵旅,山地旅,全部进入最高战备状态!密切监视桂军动向!他李宗仁不打,难保蒋介石不会派其他嫡系部队来捡便宜!”

“三、再次向全国发电!通电内容:重申我部血战抗倭之决心与牺牲,青岛虽暂安,然倭寇野心不死,国内亦有人不思共御外侮,反欲同室操戈、趁火打劫,天赐与山东军民唯有握紧枪杆,卫我河山,望全国同胞明鉴!”

他要用舆论的武器,给自己再披上一层护甲。

同时,他也抓紧时间,利用再次缓慢增长的造化值和青岛缴获的物资,全力恢复和扩充军力。

片刻之后,一份以多重名义发出的通电,通过无线电波,瞬间传遍了全国各大报馆、通讯社、党政军机关:

“全国同胞钧鉴、国民政府、各军政长官、各法团、各报馆公鉴:

倭寇无端犯境,蹂躏青岛,我山东军民同仇敌忾,在牛天赐司令官率领下,浴血奋战半月有余,将士效死,百姓输诚,终挫敌锋于城下,焚敌舰于海湾,侥幸未使桑梓沦于异族之手。

此役,我忠勇将士伤亡惨重,碧血染红街巷,忠骨埋青山海隅,闻者无不涕下!

然,血战方息,硝烟未散,惊闻中央竟有令北伐友军趁我疲敝、窥窃青岛之议!此讯传来,前线将士愕然,齐鲁百姓心寒!

天赐不才,窃以为:当此国难之际,纵有党派政见之争,亦应为民族大义暂搁!倭寇败退,然狼子野心不死,舰队仍在公海游弋,岂可先启内衅,自毁长城,令亲者痛而仇者快也?

青岛乃华夏之青岛,非天赐一人之青岛!天赐及山东军民,只知保境安民,御侮于外,但求问心无愧于国人!若中央必欲取之,亦当光明正大,何以需行此趁人之危、背后插刀之举?岂不怕天下英雄齿冷,四海同胞心疑?

我等泣血呼吁:停止内争,共御外侮!严惩倡言偷袭者以谢天下!

若必欲战,则我山东军民,甫脱外战之血衣,亦不惜再披内战之战袍,唯望全国同胞明鉴是非,共论曲直!

山东军民同仁,泣血叩首。”

这份通电,极其刁钻厉害:

1.抢占道德制高点:通篇强调血战倭寇的牺牲与功绩,将自己置于民族英雄的位置。

2. 模糊自身军阀属性:以“山东军民”自居,强调“保境安民”,弱化割据色彩。

3. 揭露阴谋,煽动舆论:直接将“偷袭青岛”的阴谋公之于众,用“愕然”、“心寒”、“亲者痛仇者快”等词语极大调动民众情绪。

4. 倒打一耙,质问中央:反而质问中央政府为何要行此不义之举,占据舆论主动。

5. 摆出悲情且强硬的姿态:“泣血叩首”示弱博同情,“不惜再披战袍”则显示不惜一战的决心。

通电效果立竿见影!

全国各大报纸纷纷在头版头条刊载此电文,立刻引发了轩然大波!

知识界、教育界:众多大学教授、学者、学生团体纷纷发表声明,谴责在国难当头之际策划内斗的行为,声援山东军民的抗日壮举,要求南京政府澄清事实,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

民间团体、商会:各地商会、工会、农会发出通电,呼吁和平,反对内战,支持抗日。

捐款捐物支援青岛抗战的热潮还未退去,此刻更是对“背后捅刀”的行为感到愤慨。

国内其他非蒋系军阀(如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白崇禧桂系等):虽然各有算盘,但牛天赐的电文无疑也说出了他们的心声,对蒋结石的中央系更加警惕和不满,私下里甚至公开场合都表达了对山东一定程度的同情或声援。

国民党内部:也产生了分歧,部分元老和左派人士对蒋结石此举提出质疑,认为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国际舆论:也开始关注华夏这场“刚打赢外敌就可能爆发内战”的闹剧,对南京政府施加了无形的压力。

一时间,蒋结石和南京国民政府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陷入了极大的被动。

偷袭青岛的计划,在如此汹涌的民意反对下,几乎失去了任何正当性和可行性。

南京,黄埔路官邸

蒋结石看着桌上堆积如山的各地抗议电文和报纸,脸色铁青,一把将报纸扫落在地!

“娘希匹!牛天赐!一介武夫,竟如此刁滑!”他气得手都有些发抖。

他没想到牛天赐反应如此之快,手段如此之狠辣,直接利用舆论将他逼到了墙角。

继续强行命令进攻?不仅李宗仁大概率会再次抗命,其他部队也可能阳奉阴违,更重要的是,必将彻底失去民心,甚至可能引发内部更大的分裂和动荡。

最终,蒋结石不得不强压下怒火,选择暂时隐忍。

他授意中央社发表了一篇含糊其辞的“辟谣”通电,称“中央绝无趁人之危之意,所传命令纯属误会或敌方挑拨离间之诡计”,强调“党国一体,共御外侮为先”,并“嘉奖”了青岛抗日将士的英勇表现,试图平息舆论风暴。

然而,这仓促的“辟谣”显得苍白无力,反而坐实了此地无银三百两。

牛天赐通过这次漂亮的舆论反击,成功化解了眼前的危机,极大地提升了个人和山东势力的政治声望,让蒋结石吃了一个闷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