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婊子一样的霉国(1)

柯立芝总统一直静静地听着,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桌面。

他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让所有人都安静下来:

“先生们,你们的意见我都听到了。

梅隆和多诺万看到了金矿,凯洛格和海因斯看到了雷区,都有道理。”

他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 “完全、正式、立刻地承认南明帝国,风险确实太大。

我们会成为外交上的箭靶,而且正如海因斯所说,我们对这个政权知之甚少。”

“但是……”他话锋一转,“拒绝这笔天文数字的生意,眼睁睁看着可能落入别人口袋,也是极其愚蠢的。

美国的企业和工人需要这些订单。”

他做出了决定: “我们将采取一条中间路线,暂不予正式外交承认。”

在多诺万略显失望和凯洛格稍松一口气的表情中,柯立芝接着说: “但是,我们将进行事实上的接触和交易。

回复哈里森,美国政府注意到了南明帝国的建立及其控制事实,并对发展与控制事实领土的实体之间的互利商业关系持开放态度。”

“告诉那位高桥军官,只要他们的支付手段(黄金、白银)到位,美国的军火公司可以立刻开始履行订单,通过‘商业渠道’进行。

我们可以默许这些交易,给予必要的出口许可。”

“同时,暗示他们,持续性的、大规模的商业合作,尤其是涉及到未来军队标准化的长期合约,将极大地有助于推动两国关系向着更高层次、包括最终可能的外交承认方向发展。

让他们明白,他们的支票本,是打开华盛顿大门最有效的钥匙之一,但这需要时间和对‘共同利益’的持续证明。”

“这样一来。”柯立芝总结道,“我们拿到了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避免了立即的外交风险,保留了未来所有选择的主动权。

我们可以观察,可以等待,让时间和他们的表现来决定我们下一步怎么走,先生们,意下如何?”

“完美的方案,总统先生。”多诺万首先表示赞同。

“谨慎且明智。”凯洛格也点头。 梅隆和海因斯也表示没有异议。

东京,美国特使临时住所

威廉·哈里森反复阅读着从华盛顿发来的加密回电,眉头紧锁,指尖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

电报上的文字清晰无误,却让他感到一阵棘手的两难。

华盛顿的决策,典型的柯立芝式实用主义,在他意料之中,却又让他此刻处境无比尴尬。

电文的核心很明确:生意,大大地做,承认国家主权,暂时免谈。

美国愿意敞开军火库赚钱,甚至为此提供便利,但对于南明帝国最渴望的政治合法性和国际地位,却只给了一张模糊的、需要“未来证明”的空头支票。

而另一边,那位高桥军官代表东明帝国提出的条件也同样清晰强硬:承认是交易的前提,是打开军购大门的唯一钥匙。

“这可真是……”哈里森叹了口气,将电文放下。

他完全理解华盛顿的顾虑,率先承认一个用武力颠覆、来历不明的新政权风险极大,尤其是在旧政权仍在挣扎的情况下。

保持模糊,两头渔利,确实是利益最大化的选择。

但问题在于,南明帝国那边,看起来不像那么容易糊弄。

那个高桥军官,冷静、强硬,目的明确。

他代表的那个神秘的一叶大将,以及其背后的势力,显然深谙国际政治的游戏规则,他们想要的不仅仅是武器,更是立足世界的“名分”。

用巨额的订单换取的,正是这个“名分”。

如果他现在拿着华盛顿的这份回电去找高桥,结果可想而知。

对方很可能认为美国缺乏诚意,只是想空手套白狼,赚了钱却不承担任何政治风险。

这单生意很可能直接告吹,甚至可能激怒这个新生政权,将其推向其他潜在的竞争者。

但他又不能违背华盛顿的指令,私自承诺给予承认。

哈里森在房间里踱步良久,最终决定采取一种迂回且带有个人发挥空间的策略。

他不能直接复述华盛顿冰冷的条款,必须进行包装和试探。

他再次约见了高桥军官。

会客室。

“高桥先生,”哈里森脸上带着诚挚的笑容,“我已收到我国政府对贵方提议的初步反馈。

我国政府对与南明帝国建立互利互惠的商业关系,抱有极大的热情和期待。”

高桥军官微微颔首,不动声色:“那么,关于外交承认的问题,贵国政府的立场是?”

哈里森身体前倾,语气变得推心置腹:“高桥先生,请理解,外交承认是一个极其严肃的程序,涉及复杂的国际法和与盟国的协调。

华盛顿方面需要时间进行全面的评估。

但是,”他话锋一转,强调道,“我国政府完全理解贵国对于获得国际社会认可、确立合法地位的迫切需求。”

他巧妙地偷换了概念,将“立即承认”替换为“理解需求”和“程序需要时间”。

“因此,”哈里森继续说道,“我方提议,我们是否可以采取一个分步走的方案?

让我们首先从最具实质性的商业合作开始。

贵方可以立刻开始甄选所需的武器装备,我们可以就在此地,敲定首批订单的细节和支付方式。

一旦首批交易顺利达成,这本身就是一种强有力的‘事实上的承认’,将向全世界发出一个无比积极的信号。”

他观察着高桥的反应,继续加码:“我可以以个人名誉并向华盛顿保证,首批大规模订单的顺利交付和合作的良好开端,将成为推动我国政府加快内部程序、最终迈向‘法律上的承认’的最强劲动力。

行动胜过言语,坚实的商业纽带远比一纸公文更能证明两国关系的密切程度。”

“换句话说,”哈里森总结道,“让我们用实实在在的订单和贸易,为最终的外交承认铺平道路,积累资本。

这比单纯等待一个可能耗时长久的政治程序,对贵国来说效率更高,获益也更直接,您意下如何?”

哈里森的这番话,既没有违背华盛顿“暂不正式承认”的底线,又给了东明帝国一个看似合理的台阶和明确的希望。

只要买了我们的东西,我们就好说话,承认是迟早的事。

他试图将对方的注意力从迫切的政治要求,暂时引导到眼前的商业交易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