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荣誉

厂里的广播通报表扬了整个车间。/搜,嗖`小`税+徃? ?首^发/车间的全部人员都获得了特殊补助,以兹表彰。

贾东旭这次改进的分段式生产模式,也在全厂里进行了推广。其余几个没完成任务的车间,也采纳了这种合理的生产模式。

当然贾东旭的车间,虽然完成了任务,也不能就在旁边看着不帮忙不是,毕竟是一个集体。于是贾东旭的车间开始继续运作,帮助其他的车间完成任务。

你只是完成了车间的任务,整个厂子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只有整个厂子的任务全部完成了,才算是完成了任务。

没有绿叶哪能衬托出红花的娇艳,同时接的任务,人家己经提前完成了,你们还在加班加点的赶任务,孰优孰劣己经不需要评判。

这个事情没有谁对谁错,其余几个车间,保守的做法没有错误,中规中矩永远不应该是错误。锐意进取,也没有错误,只要出发点是好的,不管成功与失败,都不应该是错误。

改革创新,永远存在着风险,成则皆大欢喜,败则避免不了损失。小家小户的改革创新,损失不大当然无所谓。可是在大集体当中,任何的一点失误,都不是个人能够承担的了的。\微~趣.晓^税, ¢已.发,布~罪*欣/璋`結~

终于在贾东旭车间的帮助下,厂里的整个任务也提前完成了。虽然提前完成的主要功劳,是因为贾东旭他们车间的帮助,但是作为领导,必然要以大局为重,雨露均沾。 其他车间也发放了福利,当然照比贾东旭车间的福利,价值要少了一些,毕竟还是要有区别的。

事实己经证明了,贾东旭改进的这种分段式加工流程,能够很好的提高工作效率。这种好事厂领导,自然要上报到工业部。

如果推广到了全国,会对加快国家的建设非常有帮助。这种方法虽然是贾东旭个人发现的,却也离不开厂领导的支持与关怀,荣誉是属于整个厂子的,大家会雨露均沾。

报告递上去没几天,工业部就派来了专家进行调研考察,证实了分段式加工流程确实能够提高工作效率。

于是该有的荣誉奖励,从工业部下发到了工厂,贾东旭获得了,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的荣誉称号。厂领导们也受到了上级表扬,进入了大领导的视线之中。

可不要小瞧这种荣誉称号,在这个年代,有了这种荣誉称号,普通工人提干是早晚的事情。^x~k¢a~n?s*h?u¨w¢u/.·c^o`m^干部距离晋升也不远了,只要有晋升的机会,没有荣誉称号的人肯定竞争不过有荣誉称号的人。

这个时候哪个领导敢暗箱操作,工人们就敢把他的办公室砸了。这可不是工人们在多管闲事,他们其实维护的是自己的利益。

这种荣誉称号,是工人们唯一能够触手可及的东西。不需要托关系也不需要请客送礼,只要努力的工作就能够达到的成果。

所有的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都是需要工人们认可的。可以说这种荣誉称号,就是工人们跨越阶层,工转干的先决条件。连一个荣誉称号都没有,凭什么提拔你。

当然获得了这种荣誉称号也不是就高枕无忧了,你还必须更加努力,保证不会玷污了这个称号。要事事争先,给别人做出模范榜样。别人也会拿你作为追赶的目标,鞭策着你一刻也不敢放松,不敢懈怠。

曾经有这么一个实例子,证明这个年代人们对荣誉的重视。

锻工车间给每个锻工小组的任务,是每天锻打80个铁道钉。这个时候的锻工锻打铁道钉,用的是手动的大锤小锤,可不是机械锤。这个工作相当耗费体力,搬运工的工作够辛苦了吧,可在锻工面前就是个弟弟。

烧红的工件,不抓紧时间锻打,温度降低了就锻打不动了,还得回炉重新加热。所以锻工干起活来,如疾风骤雨容不得一点懈怠。偷奸耍滑更是不存在,不使足了力气,铁件也锻打不出来。

这个时候的工人觉悟都高,为了国家的建设很少有偷奸耍滑的。一天的任务是80个铁道钉,任务提前完成了,炉火正好,别浪费了,再打几个再封炉。

同样是锻工师傅,同样是一天的工作,我打80个铁道钉,你打了85个铁道钉,你比我的贡献大。 今天就这样了,明天必须赶超回来。

你不是打85个吗,我今天打90个,我把昨天比你少打的那五个给补回来了。哎呀,跟我比手段讲奉献是吧。你今天打90个,我明天就打95个。你打95个我就打100个。

人一旦杠上了,就骑虎难下,容易失去理智。锻工是个高强度的工种,每个组一天80个铁道钉的任务,是经过合理计算才制定的任务数量。按照这个任务数量来工作,能够让锻工师傅有充足的休息时间,不会伤了身体。

解放前很大一部分底层劳动者,都会得上一种痨病,得上这种病,基本上就干不了重活,相当于废人了。

痨病就是过分的压榨身体累出来的。过分的劳动,身体得不到足够的营养,对器官造成的永久性伤害。

这些痨病患者,并不全是地主资本家压榨的结果,也有家人或是自己强迫自己努力劳动造成的。

解放后,针对这一状况,组织给工人或是劳动者安排任务的时候,都会充分的考虑到这一点,给出充分的休息时间。避免涸泽而渔的事情继续发生。

两个锻工小组杠上之后,把每天锻打80个铁道钉的任务,加码到了每天锻打200多个铁道钉,任务量翻了接近三倍。

高强度的工作,身体得不到休息时间, 再加上伙食跟不上,身体的消耗得不到充分的补充,身体最弱的那一个人终于累吐血了。

这个时候领导不得不出面,强制的要求他们必须按照任务量来工作,不得再私自增加任务量。

其实两个杠上的锻工大师傅,也早就后悔了,活干的多,吃的粮食就得多。地主家都没有余粮,何况工人家里。这么超负荷运转,什么人也受不了呀。

他们其实都是在硬撑着,看哪一方先撑不住了,才能结束这种,无意义的纷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