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传-弘历11

既然他已经登基做了皇帝,眼光自然不会只落在后宫这一亩三分地上。

前朝才是他的战场,什么三年不改父志,在他这儿通通都不管用。

乾隆元年开始,大兴改革,看其力度,称得上是一次变法。

西北准噶尔仍在叩关,江南漕运积弊已深。

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商船正泊在广州十三行,用望远镜窥探着这个庞大帝国。

江南盐商私囤粮草、八旗子弟提笼架鸟却连弓都拉不开。

康熙爷晚年“宽仁”埋下的吏治隐患,雍正帝铁腕改革虽有成效,却也得罪了满朝勋贵。

弘历认真考虑了如今的局势,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

第一,成立一个专门的部门“督查司”,专查官员政绩与贪腐。凡官员任满,需将属地赋税、民生、刑案一一造册,考成司复核,合格者留任,不合格者降调,贪腐者立斩。

第二,改革了官员选拔制度。以往科举只重八股,许多官员虽有文采,只懂得诗词歌赋,却不懂实务。增设“专科”,考农桑、水利、刑律,中举者优先派往地方任职。

第三,改革漕运,裁撤多余的漕运官员,将漕运船只收归国有,由兵部统一管理,每艘船都配备专门的监运官,负责记录粮食损耗,一旦超过规定比例,监运官与船户一同治罪。

第四,就是解除以往清朝实行“海禁”,增设通商口岸,允许外国商人在指定区域居住、经商,但必须遵守清朝的法律,不得走私鸦片。

第五,改变税收,增加商税,减少农税,这一切必须都登记名册,一一记录在案,绝不允许有人偷税漏税。

第六,改革军制,打造新式军队。成立“火器局”,由外国传教士和中国工匠共同研制新式火器,包括火炮、火枪,务必在短时间内追赶上国外的进度。

第七,改革八旗制度,八旗子弟必须要有一技之长,不能享受祖宗的余荫,或文或武,总要有一样能够为朝廷效力,不合格者削去旗籍,充军发配。

第八,就是消除满汉之间的距离,无论是满人还是汉人,在他这儿只看能力,不看出身。这一条改革,也让他获得了大量的汉人支持,也避免了他一个人独自面对。

这些政令,随便哪一条,都足以引起前朝的轰动。

诸位大臣也没有想到,这一条条的政令,居然一起出现。

这些政令,触及了这朝堂之上三分之二朝臣的利益,基本所有的人都持反对意见。

但是弘历根本不在意,他手下亲信不少,要人有人,要钱有钱。

更何况,只要是真心想为这个国家好的人,都知道他的这些政令,是为了发展国家,也不是所有人都反对。

只是支持他的人,或许还走不到他面前,毕竟这些人基本上都没有背景。

他登基之后,边境稳固,信旸就回来了,还带着军队。

变法就从政令下发的那一刻开始,同意就做出改变,不同意就下去见先帝,见圣祖皇帝。

这一改革持续进行,雍正年间推行的“摊丁入亩”虽缓解了土地兼并,但随着人口增长,粮食产量渐渐跟不上需求。

所以,这些改革势在必行,若是他不做出改变,后续怕是还是要走被列强入侵的老路。

局势到了乾隆八年,才逐渐稳定,这个国家的面积太大了,政策的实施下发都有滞后性,所以需要这么久的时间。

欧洲各国正在进行工业革命,军事力量日新月异,清朝若想长久立足,必须不断革新,跟上世界的步伐。

随着新政的推进,弘历发现,思想的禁锢比制度的弊端更难打破。

许多文人仍抱着“天朝上国”的观念,不屑于学习西方的技术和文化;而一些保守的官员,更是利用那些知识,阻碍新政的推行。

弘历觉得,如今这个情况,“师夷长技以制夷。”也是一个好办法。

所以就开了一个新的书院,招募精通西方语言的学者,翻译西方的科技书籍,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等。

供官员和文人学习。同时,在科举考试中增设这个科目,让大家对国外的情况有所了解。

若是还有那些顽固派,他就将这些人,派他们,跟随船队,一起去国外考察。

如今的国外对他们还正在一个观察的阶段,而且他们也正在进行工业革命,所以不能腾出手来,对大清下手,但西方各国早就对大清虎视眈眈。

向来皇帝统治国家,统治这些文人墨客,都是用的儒家思想,而他认为,如今大清的情况,更适合法家的思想。

随着,政策一步一步的执行,还有就是开“海禁”,尤其是京城,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外国人。

从乾隆皇帝开始不再只尊儒家学说,京城里就开始涌现一批又一批其他学说的人。

对此乾隆并不排斥,甚至将他名下的一处房产,扩建装修,亲自提名“聚言堂”。

允许各家学说,在此留下建议,留下声音,若是真的对国家有利,他也一定会采取。

弘历还改革了文化管制,废除“文字狱”,允许文人发表不同的观点,只要不涉及谋反,就不予追究。

弘历亲临“聚言堂”,直言:“思想如流水,堵不如疏。若是一味压制,反而会引发不满;若是让大家畅所欲言,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文化改革的推行,让清朝的思想界渐渐活跃起来,许多文人开始关注社会现实,提出了许多改革建议。

而西方的科技和文化,也渐渐融入中国社会,为后来的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各方思想的碰撞,再次在京城点燃,好像又回到了当初“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时候。

当年,秦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许多学说都断了传承。

但也有很多依旧有传人留下传承,2000多年来,这些思想也在进行不断的改革。

如今,当权者不再只重儒家,对他们来说也是唯一的一次机会。

所以这些学说,争相的出现在了京城,而乾隆也的的确确采取了其中一些有用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