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传-弘历12
这个时代,被后世称为“新百家争鸣”。
乾隆十五年,新清朝的吏治更加清明,经济更加繁荣,军事力量更加强大,文化更加开放。
随着大清国力的不断增强,百姓脸上不只有当初被统治的麻木,而是更加有了自信,对国家的自信。
一批又一批人才的涌现,让这个东方国家,再次成为世界的中心,也震慑住了那些蠢蠢欲动的试探。
国库收入年年增长,粮食产量也翻了几倍,人口增长迅速。
清军不仅平定了准噶尔叛乱,还收复了台湾,巩固了边疆;西方的科技和文化在清朝广泛传播,许多工厂建立,开始使用机器生产,工业也在清朝开始萌芽,然后迅速发展。
这个时候已经到了乾隆二十年,如今这个国家需要的是更多的人才。
这些年来,他慢慢的提高女性地位,乾隆十八年,第一次科举场上,出现了女性。
这些女子,是为了自己奋斗,也是为了整个大清的女性而奋斗。
她们会拼命的抓住每一次机会,然后为自己为所有的女同伴们,获得翻身的机会。
乾隆十八年的科举场上,会试出现的女性有十五人,成功留在朝堂之上的,就有十三人。
这十三人无疑都是精英中的精英,有精通农桑的,有精通算术的,还有精通水利的,更有在火药一道上,有天赋的。
她们能走到这个地步,付出了要比那些男子,十倍,百倍甚至更多的努力。
弘历欣赏她们,也重用她们,给她们更多的机会,她们也没有辜负他的期待,为这个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经过二十年的改变,汉人与满人之间的界限早已模糊,如今有的只是大清和外邦的区分,如今改变的是男女之间的差距。
如今国家经济达到了历朝历代的顶峰,国库充足,乾隆就开始大力发展人口。
不论男女,出生奖励一两银,家中土地分配也按照人口数量,不看男女。
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人口的发展,对于偏远地区的女性来说,这也是她们的一条活路。
毕竟很多地方,坚持了多年的旧习俗,根本改不了。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在任何时候都会出现,弘历也不可能面面俱到。
所以,这条政策,也是为了给那些看不到的,快要活不下去的女孩子一条活路。
至少,为了家里的土地,那些重男轻女的家庭,也要给这个女孩一口饭吃。
也是正因此,乾隆在民间的名声很好,尤其是女性,对皇帝倍加推崇。
他在这儿大力发展国力,朝堂之上倒是开始关心他的继承人了。
这些年他作为一个开创盛世,让大清蒸蒸日上,中外有名的一代帝王。
文人墨客对他的评价,非常高,“千古一帝”他是榜上有名。
在让别人过得好的同时,他作为中央集权的顶点,整个国家的老大,他的日子自然也是最好的。
他不论什么都是最好的,三年一度的选秀也从来没有停过,不过他也下旨,都是自愿的。
这些女子可以进后宫,也可以参加科举,甚至从商,他都不在意。
不过,他的“英明神武”、“魅力不凡”也吸引了不少女子。
有人捧着,有人伺候,虽然忙于政事,去后宫的时间不多,但孩子也不少。
尤其是前面几个孩子,都已经长大了,皇帝一看就是长寿样,朝堂怕再次出现康熙年间的“九子夺嫡”。
毕竟,夺嫡之事,消耗的是大清的国运,消耗的是国家的国力。
为了安众人的心,乾隆下旨,所有的皇子、皇女年满十八岁,都可以离开尚书房。
大家起点一致,不会封爵,全凭功劳,做出多大的贡献,封多大的官儿。
只有做出重大贡献,才有封爵的可能,想要以后过得好,就得努力为国家奋斗。
这下好了,大家是彻底放心了,眼看着皇帝对皇子们没有一点儿忌惮之心,大臣们又把心落回朝政上了。
乾隆五十七年,乾隆皇帝八十大寿,万国来朝,各国都来为天朝上帝贺寿。
在他执政的五十多年里,清朝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变革,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帝国,变成了一个经济繁荣、军事强大、文化开放的国家。
如今的清朝,已有了自己的工厂、铁路、新式军队,与其他各国的交流也占据上风,又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天朝上国”。
他是满族人,外邦都称他为“天可汗”蒙古人都称他为“腾格里之目·博格达汗”。
他的八十整寿,自然是万众瞩目,从年初开始,就不断的收礼,他的私库都搁不下,芙蕖管着这些东西,比他还高兴。
而且,他的身体特别好,基本不会生病,活的可比他的那些儿子要精神。
如今虽然已经八十岁了,可看起来也就四五十岁的样子,让人羡慕。
他上了年纪之后,朝堂上对他也担心过,怕他会老糊涂,但观察了两年,发现根本不会。
皇帝大权在握,但是也懂得分权制衡,也从来没有把权利看的很重。
对于皇嗣一视同仁,不偏不倚,最开始还有大臣想着要投资。
到如今,看着皇帝如日中天的模样,也早就放弃了,这些皇子,皇女怕是未必能活过皇帝。
他们还是紧紧的跟着皇帝,做一个保皇党就行。
反正皇帝说好伺候也好伺候,只要一心为国,他们的仕途都是一片光明。
若是在此情况下,还能说会道,那就一定很得皇上喜欢。
比如和珅大人,是个能臣,会办事儿,也会说话,很得皇上喜欢。
如今虽然已经致仕,但时不时还会进宫,陪皇上聊天,家族也因为他多少也会被皇上注意。
同样的情况下,皇上也肯定会先选择和珅家的人,也算是一种照顾。
直到乾隆七十七年,乾隆帝百岁寿诞隆重举行之后。
他宣布退位,能做的他都做了,这后代也是优中选优,这大清还能延续好多年。
他就趁着自己身体硬朗,就去看看他创下的盛世,到处游玩儿了。
(不听不听,反正我认为一百岁正是闯荡的年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