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开始吧

第九十九章开始吧

与此同时,在高新区,按照最高标准设计的厂房拔地而起。

杨总监展现出他卓越的管理才能,设备采购、安装、调试,生产线布局,工人招聘培训……千头万绪的工作,在他手下变得井井有条。

孙和平则与汉斯一起,穿梭于临江及周边城市的各类零件厂,筛选、谈判、甚至派驻技术员指导,艰难地构建着最初的供应链网络。

东威通讯制造公司的项目全面启动后,其资金消耗的速度,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包括李卫东。

那感觉,就像开启了一个巨大的漩涡,钞票如同纸片般被疯狂卷入,消失不见。

财务总监杨小梅几乎每周都会抱着一摞更加触目惊心的报表走进李卫东的办公室。

她的脸色一次比一次苍白,声音也带着难以掩饰的焦虑。

“李总,这是上周的资金流水。”

她将报表轻轻放在桌上,手指下意识地捏紧了文件夹边缘:“支付给韩国设计公司的首期款300万。”

“向美国高通采购的首批基带芯片和射频模块,预付款500万;从日本订购的smt贴片机定金200万。”

“还有产业园厂房基建的第三笔工程款……上周单周净流出就接近1200万!”

她深吸一口气,继续汇报更严峻的情况:“我们集团账上的可用现金流,已经下降到5000万红线。”

“根据孙总监和杨总监的最新预算,要完成生产线搭建、实现小批量试产,到第一款手机正式上市前,至少还需要3000万的持续投入!这还不包括后续的大规模市场推广费用。”

杨小梅抬起头,眼中满是担忧:“李总,药材公司和八方通讯的利润已经全部抽调过来,北岸明珠项目一期虽然回款不错。”

“但大部分要用于二期开发和银行还贷,能动用的非常有限。照这个速度,我们的资金最多……最多只能支撑四到五个月了。”

办公室里一片沉寂。

窗外的阳光明媚,却驱不散室内凝重的气氛。

李卫东靠在椅背上,闭着眼睛,手指用力揉着眉心。

他知道投入大,但没想到这么大,这么快。

这已经不是正常的商业投入,而是一场名副其实的资金消耗战。

沉默良久,李卫东猛地睁开眼,眼中没有任何犹豫和退缩,只有破釜沉舟的决绝。

“知道了。”

他的声音异常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资金的问题,我来解决,你继续做好资金调度,确保研发和生产不停摆,员工的工资一分不能拖欠。”

他立刻召开了最高级别的核心决策会议,与会者只有周伟国、赵老四、孙和平和杨小梅。

“情况大家都清楚了。”

李卫东开门见山:“我们现在是在走钢丝,下面就是万丈深渊。但手机项目,绝不能停!停了,前功尽弃,我们东威就永远只是个渠道商!所以,我们必须赌上一切!”

他目光扫过众人,下达了破釜沉舟的命令:

“第一,启动最高额度的银行抵押贷款!”

“小梅,你立刻牵头,组织财务和法务部门,将我们东威集团总部大楼、北岸明珠项目尚未出售的全部产权。”

“以及八方通讯的寻呼台牌照和核心资产进行全面评估,拿出最详尽的资产评估报告!”

“伟国,你动用所有政府关系,亲自去对接市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的行长!把我们手机项目的国家产业政策支持文件、技术团队实力、产品规划蓝图,还有我们东威集团过去几年的辉煌业绩,全部摆给他们看!”

“我们要让他们相信,东威的手机项目不是空中楼阁,是值得投资的未来!我不管用什么方法,我要在一个月内,看到至少2000万的授信额度!”

周伟国面色凝重地点点头:“我尽力去谈,但这抵押物几乎是我们大半的身家性命了……”

“就是要压上身家性命,才能逼出我们的潜力,也让银行看到我们的决心!”李卫东斩钉截铁。

在对外寻求“输血”的同时,李卫东也没有忘记内部的“节流”和“激励”。

他在全公司管理层大会上,坦诚了目前面临的资金压力,但没有渲染恐慌。

“同志们,我们现在是在爬一座最陡峭的山坡,感觉很累,喘不过气。但是,爬过去,就是一览众山小!”

李卫东的声音在公司会议室里回荡:“我向大家保证,公司不会倒下,工资奖金一分不会少!但我也需要大家跟我一起,勒紧裤腰带,共渡难关!”

他宣布了临时性的成本控制措施:所有非核心开支一律暂停,差旅标准下调,集中资源保障研发和生产。

令人动容的是,以孙和平、徐志强为首的高管团队,甚至一些核心技术人员,主动提出可以暂时延缓部分绩效奖金的发放,与公司共存亡。

接下来的日子,充满了紧张和不确定性。

周伟国几乎住在了银行。

一场场艰难无比的谈判,反复陈述、解释、甚至争论。

银行的风控部门对东威如此激进的转型和巨大的投入风险提出了尖锐的质疑。

最终,在李卫东亲自出面,以其个人信誉和东威集团全部优质资产作为赌注的强力承诺下,工商银行终于松口,提供了1800万元的抵押贷款,但这笔钱分期拨付,且利率不高。

这场资源与资金的豪赌,李卫东押上了东威过去数年积累的全部信誉、资产和未来,其过程之惊险,压力之巨大,唯有亲身经历者方能体会。

一切都准备就绪之后,厂房那边终于开始动了起来。

……

1997年10月。

临江的深秋,夜凉如水。

位于高新区东威通讯产业园的研发中心大楼,却依旧灯火通明。

在中心最大的综合实验室内,空气仿佛凝固了。

没有往日的键盘敲击声和激烈讨论,所有人都屏息凝神,围在中央一张铺着防静电垫的工作台周围。

工作台上,零部件已被清理一空,只剩下最后一部等待最终组装的工程样机。

总工程师吴工,这位平日里不苟言笑的天线专家,此刻戴着白色细纱手套,额头微微见汗,动作轻柔得如同在触碰一件稀世珍宝。

他的身边,站着硬件负责人刘工、结构工程师王工、芯片预研的博士张宇,以及从生产线上紧急调来的、手法最娴熟的一位装配老师傅。

李卫东、周伟国、孙和平、徐志强等所有核心管理层,全都静静地站在外围,没有人说话,只有略显粗重的呼吸声和空调的低鸣。

过去近一年的奋战,无数个不眠之夜,克服了数不清的技术难关,射频信号不稳定,反复调试。

主板功耗超标,推倒重来;结构件公差导致装配异响,重新开模。

软件系统频繁死机,一行行代码地排查……所有的汗水、焦虑、争执与期盼,都凝聚在了这最后的时刻。

“吴工,开始吧。”李卫东的声音在寂静中响起,平稳,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