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必须是精品
第九十八章必须是精品
有了清晰的“人才画像”,孙和平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了高新区的“东威通讯产业园”的规划与建设督导中。
他不像赵老四那样能喝酒套关系,也不像徐志强那样能巧舌如簧,他的方式,是用专业和细节说话。
他几乎每天都泡在工地上,戴着安全帽,拿着规划图纸和施工方、设计院反复沟通、确认。
他对研发中心的实验室布局、防静电标准、通风系统提出了非常苛刻的要求。
对未来生产车间的流水线规划、物料流转路径、环境洁净度标准逐一审核;甚至连员工宿舍的采光、食堂的动线设计,他都亲自过问。
“孙总,这地面平整度误差已经很小了,符合国标……”施工方负责人试图解释。
“国标是最低标准。”
孙和平推了推眼镜,语气平和却不容置疑:“我们要做的是精密电子产品,基础环境的稳定性是产品质量的第一道防线。”
“这里,必须按照我给你的更高标准返工,费用问题我来协调。”
在孙和平的要求下,一切开始向着精益求精的方向进展。
时间转眼便过。
很快来到夏天。
临江东威集团总部会议室内,气氛庄重而热烈。
巨大的椭圆形会议桌旁,不仅坐着周伟国、赵老四、孙和平、徐志强等核心元老,更增添了许多新鲜而充满锐气的面孔、
那是过去一年间,通过各种渠道汇聚到东威旗下的各路技术和管理精英。
射频专家刘工、结构工程师王工、低功耗芯片博士张宇、生产管理杨总监、天线大牛吴工,甚至还有那位德国供应链专家汉斯先生……济济一堂,人才鼎盛。
李卫东站在主位,目光缓缓扫过在场每一个人。
他的眼神沉稳,却蕴含着如同即将出鞘利剑般的锋芒。
面前摆放着的,是孙和平牵头制定的《东威移动通信制造项目全流程推进计划》,厚厚一摞,凝结了无数个日夜的心血。
“各位。”
李卫东的声音打破了寂静,清晰有力地传遍会议室:“赵总南下‘挖角’,周总布局高校,徐总广纳贤才,孙总为我们筑好了‘巢’!今天,我们的人才、技术储备、初期规划,都已经到位!”
他顿了顿,声音陡然提升:“纸上谈兵的阶段结束了!现在,我宣布,东威自主品牌手机项目,正式进入实质性建设与投产阶段!”
会议室里响起一阵压抑着兴奋的低声骚动,所有人的眼神全都亮了起来。
项目的首个关键决策,生产基地的最终选址,被提上日程,内部对此存在分歧。
以杨总监为代表的一派,倾向于选址在深圳或东莞。
李卫东当即让他们发表一下各自的意见。
“李总,各位……”
杨总监用他带着些许口音的普通话陈述理由:“珠三角地区拥有全国最成熟、最完善的电子产业配套供应链!电阻、电容、芯片、外壳、连接器……”
“几乎所有零部件都能在方圆百里内找到供应商,物流成本低,反应速度快,这是我们快速起步,控制成本的最佳选择!”
他的这个观点得到了不少从南方过来的工程师的认同。
然而,以周伟国和孙和平为代表的一派,则坚决主张放在临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周伟国推了推眼镜,语气平和但坚定:“我理解杨总监的观点。但是,我们不能只算经济账。”
“东威的根在临江,这里我们有最深厚的政府关系和人脉资源,政策扶持力度最大。更重要的是……”
他看向李卫东:“我们要打造的,是一个拥有核心技术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而不是一个依赖外部配套的组装厂。”
“将研发和生产放在一起,更有利于技术转化、流程优化和品质控制,也能真正带动本地产业链的升级!”
孙和平则是用数据说话:“我们已经对临江及周边地区的潜在供应商进行了摸底,虽然目前配套不如珠三角完善,但基础是有的。”
“我们可以通过投资、技术扶持等方式,培育本地供应商,从长远看,构建一个围绕东威的、可控的本地供应链体系,战略安全性和成本优势会逐渐显现。”
“而且,高新区给我们的土地、税收政策,是珠三角无法比拟的。”
双方各执一词,争论不下。
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李卫东,等待他的最终决断。
李卫东沉默地听着,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敲击着。
他脑海里闪过前世记忆碎片中,那些过度依赖单一产业链区域所带来的风险。
陌生的地方预示着就要承担陌生的风险,如果去深圳的话,他怕是很难能够跟那些强大的企业相抗衡。
他既然是在临江市起家,理应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下去。
良久,他抬起头,目光坚定,一锤定音:“基地,就定在临江高新区!”
他环视众人,解释道:“杨总监的顾虑很有道理,初期肯定会面临供应链的挑战。”
“但是,东威的目标,不是做一个快速的追随者,而是要做一个规则的制定者和产业链的引领者!困难,我们提前预料到,就去克服它!”
“孙和平,供应链优化和本地供应商培育,由你牵头,汉斯先生协助,我要你们在半年内,搭建起一条虽然不完美,但必须稳定、可靠的生产供应体系!”
“是!”孙和平和汉斯同时应道。
“伟国,你负责与市政府、开发区的对接,确保承诺的政策红利尽快落地,同时规划好产业园二期、三期的预留地!”
“明白!”
“事情既然已经定下来了,那我宣布,散会!”
选址既定,整个东威集团所有的人员全都开始忙碌起来。
为此还专门租了一个临时的屋子用来研发。
在临时租用的研发中心里,彻夜灯火通明。
以吴工、张宇、刘工为核心的技术团队,与韩国设计公司的人员展开了激烈的技术讨论。确定首款手机的产品定义、技术规格、外观和用户界面等每一个细节都反复推敲。
李卫东则是在一旁仔细观察着。
“李总,这是初步选定的两款主板设计方案,A方案集成度高,但成本也高;B方案采用分离式设计,成本可控,但性能和稳定性可能需要更多测试……”
刘工拿着电路板,向李卫东汇报。
李卫东仔细看着,问道:“用户体验呢?信号接收、通话质量、续航时间,哪个方案更有优势?”
“从模拟测试看,A方案在复杂环境下的信号稳定性略胜一筹。”
“那就重点攻关A方案的成本问题!”
李卫东拍板:“第一款产品,必须是精品,要一炮打响!成本压力,我来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