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兴农之本,在水利

乾元三年,夏。/0.0~暁+说`网¢ ?首^发\

关中平原,烈日炎炎。但在泾水之畔的郑国渠修复工地上,却是一片比盛夏骄阳更加火热的景象。

数以万计的预备役士兵,赤着黝黑的脊梁,喊着整齐的号子,如同一群训练有素的蚂蚁,在巨大的工地上高效地忙碌着。他们没有传统徭役的懒散与怨气,取而代之的,是军人特有的纪律性与高昂的士气。

因为,他们不再是无偿服役的农夫,而是光荣的“大唐皇家工程兵团”的成员。他们每天都能领到足额的、以新币结算的薪饷;他们的家人,能优先分到新开垦出的田地;他们的孩子,能优先进入新开办的蒙学。

这一切,都写在《至德新律》里,由皇帝亲自担保,由无处不在的法制司官员监督执行。

在工地的最高处,搭建着一个巨大的木制指挥台。工业总署署长公输班,正带着一群年轻的技术官僚,围着一张巨大的工程图纸,激烈地讨论着。!秒_章~节-暁?说*网¨ ?哽¢芯¢嶵!哙,

“不行!”公输班用红色的炭笔,在图纸上画了一个大大的叉,“这个位置的土质松软,不适合建基。我们的勘探队昨天用新式的钻头,往下探了三丈,全是浮土。必须向东推移五十步,那里有坚硬的岩层。”

“可是老师,”一名年轻的、来自算学科的毕业生反驳道,“向东推移五十步,整个渠道的坡度就要重新计算,否则水流速度过快,会冲垮下游的堤坝。”

“那就重算!让所有测绘组,立刻带着新式的‘经纬仪’,重新测算高程!天黑之前,我要看到新的数据!”公输班的语气不容置疑。

这,便是新时代的工程建设。不再依靠老师傅的经验和感觉,而是依靠精准的勘探、严谨的计算和科学的规划。每一个决策,都有数据作为支撑。′辛+丸,本`鉮_栈? !已?发?布_最?歆?漳·节′

不远处,一座新浇筑的水泥堤坝,正在进行最后的养护。一名官员,正领着一队士兵,用巨大的水车,不断地往坝体上浇水。在他们的脚下,那青灰色的坝体,在阳光下,反射出钢铁般坚硬的光泽。

门下省侍中裴冕,站在远处的一座山坡上,默默地看着这一切,久久无语。他身旁,是特意陪同他前来“视察”的李观星。

作为守旧派的领袖,裴冕本是抱着挑刺的心态来的。他想看看,李观星这个耗费了国库数百万贯的“好大喜功”之举,究竟有多少水分,有多少民怨。

但他看到的,却是让他毕生难忘的景象。

他看到了秩序。数万人的工地,被划分成一个个网格,取土、运输、夯实、浇筑……每一个环节,都像一座精密的机器般,有条不紊地运转着。这效率,比他见过的任何一次皇家工程,都要高出十倍不止。

他看到了士气。那些曾经可能因被裁汰而成为流民的士兵,此刻,眼中闪烁着自豪的光芒。他们是国家工程的建设者,他们的汗水,正在灌溉自己的家园。他甚至能听到,他们在休息时,唱着那首己经传遍大江南北的《新大唐进行曲》。

他还看到了技术。那些他看不懂的测量仪器,那些能喷吐烈焰、开山裂石的“炸药”,以及那坚不可摧的“水泥”,无一不在向他宣告,一个全新的时代,己经到来。

“裴相,”李观星的声音,在他身旁响起,“您觉得,此工程,如何?”

裴冕张了张嘴,想说些什么,却发现那些准备好的,关于“耗费钱粮”、“与民争利”的诘难之词,在眼前这幅波澜壮阔的画卷面前,是如此的苍白无力。

“老夫……”他长叹一声,声音中带着一丝萧索与释然,“老夫,是真的老了。”

他终于明白,他所反对的,并非是李观星个人,而是一个他己经无法理解,也无力阻挡的,滚滚向前的时代车轮。

李观星微微一笑,没有再说什么。他知道,从这一刻起,新政的推行,将再无来自朝堂的、成体系的阻力。

一个月后,郑国渠的第一段修复工程,宣告完工。

当李亨亲自转动机关,打开水闸的那一刻,浑浊而又充满生机的泾水,咆哮着涌入干涸了数十年的古老渠道,向着远方的万顷良田,奔腾而去。

渠道两旁,无数世代饱受干旱之苦的关中百姓,爆发出震天的欢呼。他们跪倒在地,向着洛阳的方向,一遍又一遍地叩首,口中高呼着“陛下圣明”、“李相千古”。

那欢呼声,汇成一股洪流,宣告着一个最朴素的真理:任何宏大的主义,任何精妙的制度,最终,都要落实到让人民吃饱饭这件最基本的事情上。

而李观星和他领导的新政权,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