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海上丝路,起新航
这座大唐最南方的、也是最繁华的港口,今日被一种前所未有的兴奋与躁动所笼罩。成千上万的百姓、商人,将码头围得水泄不通,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港口中央,那三艘静静停泊着的,宛如山峦般的巨船之上。
它们,便是由江南造船厂,采用工业总署的最新技术,耗时两年,打造出的第一批,真正为远洋而生的海船——“开拓者”级。
为首的旗舰“开拓者一号”,其体型,比寻常的海船,大了近三倍。最引人注目的,是它那与众不同的船帆。不再是传统的软帆,而是一种由竹条作为骨架,外面覆盖着多层油布的、可以像折扇一样开合的“硬帆”。
码头上的老船工们,对着这新奇的玩意儿,指指点点,议论纷纷。*看¨书-屋/ `已¢发_布/罪\辛′彰^踕`
“这帆,硬邦邦的,能兜住风吗?”
“看着古怪,但听闻,此帆无需频繁调整,便能逆风而行,也不知是真是假。”
除了帆,更让他们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船的结构。据那些参与了建造的工匠说,这种船,内里并非一体,而是由数十个独立的、防水的隔舱组成,即便是船体某处破损进水,也不会导致整艘船沉没。这种被称为“分段式龙骨”的结构,赋予了它无与伦比的抗沉性与抗风浪能力。
这,己经不是单纯的造船技术,这是一种全新的、为征服海洋而生的设计哲学。
在万众瞩目之下,身着安西大都护官服的赵九,在市舶使和一众广州官员的陪同下,登上了旗舰的甲板。+墈,书¨君? .最¨芯*璋*结-庚,鑫.快,
他面前的,是三百名经过严格挑选和训练的船员。他们中,有经验丰富的老水手,有精通海道的昆仑奴,更有十几名来自稷下书院,带着测量仪器和空白海图的年轻毕业生。
“弟兄们!”赵九的声音,通过一个手持式的铁皮喇叭,传遍了整艘船,“你们,或许不知道,你们即将开启的,是一段什么样的航程。”
“在你们之前,大唐的船,只敢沿着海岸线,小心翼翼地摸索。风,是你们的主宰;大海,是你们心中,不可预测的、充满危险的所在。”
“但从今天起,一切都将改变!”赵九指了指他们脚下坚实的甲板,指了指头顶高耸的硬帆,“你们脚下的,是帝国最坚固的船;你们手中的,是帝国最锋利的剑;你们脑中的,是帝师大人亲自传授的、关于星辰与海洋的科学!”
“你们的使命,不再是简单的运送货物。你们是探索者,要去绘制我们从未见过的海图;你们是外交家,要去拜访我们闻所未闻的国度;你们更是新秩序的传播者,要将我大唐的《商法》与信用,带到海洋所能抵达的,每一个角落!”
“朕,不,是本官,在洛阳,在长安,在陛下的身边,等待着你们满载荣耀与财富,胜利归来!”
“大唐!万胜!”一名年轻的船长,激动地振臂高呼。
“万胜!万胜!万胜!”三百名船员,用排山倒海般的呼喊,回应着他们的主官。
吉时己到,随着一声悠长的号角声,巨大的铁锚被缓缓拉起。三艘“开拓者”级海船,在无数百姓的欢呼声中,依次驶离了港口。
与所有人的预想不同,船队在驶出珠江口后,并未像往常一样,沿着海岸线向西或向东,而是在旗舰的带领下,调整硬帆的角度,迎着风,径首向着那片深蓝色的、一望无际的南海深处,驶去。
它们那高大而自信的背影,在海平面上,渐渐变成三个小小的黑点,最终,消失在了天与海的尽头。
一名站在船尾的、来自稷下书院的年轻学子,看着身后越来越远的陆地,心中没有丝毫的恐惧,只有无穷的向往。他摊开手中的空白海图,用炭笔,在他们出发的位置,画下了一个小小的圆点,并在旁边,用工整的楷书,写下了一行字:
“乾元西年,冬。大唐皇家第一远洋舰队,自广州启航,奉旨,探索未知之海。”
一个属于东方的大航海时代,在这一刻,悄然拉开了它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