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通商之路,遇新敌

乾元五年,春。\咸~鱼-墈?书/ ¨已_发!布·最.薪/蟑¢洁/中亚,康国,撒马尔罕城。

这座被誉为“丝路心脏”的雄城,一如既往地繁华。不同肤色、不同信仰的商旅,在这里汇聚、交易,带来了财富,也带来了各自文明的烙印。

但最近,城中的气氛,却有些微妙的变化。

城西最大的一个货栈内,一场激烈的争吵,正在上演。

“凭什么!”一名来自大食的珠宝商人,阿巴斯,涨红了脸,对着眼前几名身穿大唐官服的官员怒吼,“这批琉璃,是我先看上的,定金我都付了!你们唐人,怎么能不讲规矩,横插一脚,用更高的价钱把它买走?”

在他面前的,是安西都护府派驻此地,负责推行《安西商路盟约》的年轻官员,杜远。他也是稷下书院的第一批毕业生。

杜远面色平静,从容不迫地从卷宗里,抽出一份契约:“阿巴斯先生,请息怒。-我`地,书¨城_ ′耕+欣.蕞`哙+根据我们与货栈主人签订的契约,我们有优先购买权。您付的,是‘订金’,而我们付的,是全款。按照《大唐商法》之规定,全款交易的优先级,高于订金交易。这,便是规矩。”

“《大唐商法》?我只认我们大食的商业习惯!”阿巴斯嗤之以鼻,“在我们那里,信誉高于一切!既然收了我的订金,就该把货留给我!”

“信誉,同样是我大唐商人的立身之本。”杜远不卑不亢地说道,“但信誉,需要有明确的规则来保障。否则,便只是空谈。这份契约,白纸黑字,双方画押,受我大唐法律保护。若您认为有任何不公,可以去城中的‘商事法庭’申诉。”

“法庭?”阿巴斯像是听到了什么笑话,“你们唐人的法庭,凭什么管我们大食人的事?”

就在此时,一名身穿康国官服的本地官员,领着几名同样是黑发黑眸的商人,走了进来。^萝+拉+暁-说¨ ~埂¨薪/醉^全′那名康国官员,对杜远视而不见,反而热情地向阿巴斯行礼:“阿巴斯先生,您说的没错。此地,虽名义上仍是康国,但真主的光辉,早己照耀此地。您的纠纷,理应由我们城中的‘卡迪’(教法法官),依据教法来裁决。”

说罢,他轻蔑地瞥了一眼杜远:“至于唐人的规矩,在这里,恐怕还不好使。”

杜远的心,猛地一沉。他意识到,这己经不是一场简单的商业纠纷了。

自从“丝路新政”推行以来,凭借着法律的保障和通济银庄的便利,唐商在撒马尔罕的势力,迅速扩张,几乎垄断了丝绸和瓷器的贸易。这,无疑触动了另一股正在此地迅速崛起的势力——阿拉伯帝国(大食)的利益。

这些大食商人,背后有其强大的帝国和宗教作为支撑,他们同样拥有成熟的商业网络和法律体系。他们来到这里,不是为了融入大唐建立的秩序,而是为了建立属于他们自己的秩序。

今天这场冲突,不过是两个正在扩张的文明,不可避免的、第一次正面的碰撞。

杜远深吸一口气,他知道,自己不能退。他代表的,是新生的、自信的大唐。他若退了,那刚刚建立起来的《商法》权威,便会立刻土崩瓦解。

“既然如此,”杜远的声音,变得冰冷起来,“那就请康国国王,来做个决断吧。康国,既己签署《安西商路盟约》,便是我大唐的‘贸易伙伴’。是遵守盟约,维护规则,还是……另有打算?”

他将“另有打算”西个字,咬得极重。那名康国官员的脸色,瞬间变得煞白。

他可以偏袒大食商人,但他,得罪不起如今的大唐。那支神出鬼没的“雷豹”特遣队,就是悬在所有西域小国头顶的利剑。

最终,在杜远的强硬坚持下,那批琉璃,还是被唐商买走了。阿巴斯和那名康国官员,虽然满心不甘,却也只能愤愤离去。

但杜远的心中,却没有丝毫胜利的喜悦。他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

当晚,他将今日发生的一切,详细地记录下来,并加上了自己的分析:

“……大食人之东来,非为利,更为传教。其势日盛,其心难测。其国力之强,法度之严,不在我下。此,非匈奴、突厥之辈,乃我大唐,自立国以来,所遇之真正大敌。其于西域,与我争利,更与我争人心,争道统。此事,非一城一地之得失,乃关乎国运之消长。臣恳请朝廷,早定大策……”

他将这份沉甸甸的密报,用最高等级的火漆封好,交给了不良人在此地的信使。

“八百里加急,送往洛阳,呈交政事堂。”

看着信使消失在夜色中,杜远望向西方,目光深邃。他知道,一场更宏大、也更复杂的文明博弈,己经拉开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