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太子入学,起新风

乾元五年,冬。,看~书¨君′ `已_发?布~醉.薪·璋^結′一场大雪,将南山装点得银装素裹。

稷下书院,一间温暖的书房内,李观星正与一位特殊的客人,对坐品茗。这位客人,便是当今大唐的皇帝,微服私访的李亨。

“帝师,”李亨看着窗外的雪景,心情却似乎并不像看上去那么轻松,“朕今日来,是想与你商议一下太子的教育问题。”

李观星为他添上热茶,静待下文。

“太子今年,己经十岁了。”李亨叹了口气,“朕打算,为他遍请天下大儒,开府讲学,传授经史子集,以固其国本。不知帝师,可有推荐的人选?”

这是最正统的、也是千百年来,培养储君的唯一方式。

李观星放下茶杯,却摇了摇头:“陛下,臣以为,不妥。”

“哦?”李亨有些意外,“为何不妥?”

“陛下,时代变了。”李观星的目光,平静而深邃,“过去的君王,只需读通经史,便足以治国。/l!k′y^u/e·d`u¨.^c~o?m+因为那时的天下,是‘人治’的天下,君王依靠的,是道德感召与权谋之术。”

“但如今的大唐,是一个依靠‘制度’运行的,全新的帝国。未来的君主,若只懂经史,而不知算学,他如何看得懂度支司呈上的国家预算?若只知诗词,而不通格物,他如何能理解工业总署那些新发明的战略价值?若只习权谋,而不解律法,他又如何能维护那部我们亲手建立的《至德新律》的尊严?”

一番话,问得李亨哑口无言。他发现,自己引以为傲的那些治国经验,在李观星描述的未来面前,竟显得有些……过时了。

“那依帝师之见……”

“送太子,入学。”李观星一字一句地说道。

“入学?”李亨大惊失色,“去何处入学?国子监吗?那万万不可!太子乃国之储君,身份尊贵,怎能与寻常学子一同……”

“去稷下书院。,2¢c+y+x*s′w¨.′c?o`m~”李观星打断了他的话,“不以太子的身份,而是以一个普通学生的身份。不学经史,而是主修格物、算学、律法、经济西科。”

这个提议,如同一道惊雷,在李亨的脑海中炸响。这己经不是简单的教育方式的改变,这是对千年传统的彻底颠覆!

“不行!绝对不行!”李亨下意识地拒绝,“安危如何保障?体统何在?若让那些大儒们知道了,岂不是要天下大乱!”

“陛下,”李观星站起身,走到李亨面前,目光灼灼地看着他,“您是想为大唐,培养一位能背诵经典的‘守成君子’,还是一位能看懂国家账本、理解蒸汽原理、并用法律与世界对话的‘开创之君’?”

“守成君子,或可保我大唐三十年安稳。但三十年后呢?当新的技术、新的思想、新的挑战,从我们未知的地方涌现时,一位只懂经史的君王,将如何应对?”

“唯有让太子,从小就接触这个真实的世界,理解这个帝国运转的真正底层逻辑,他才能在未来,真正地驾驭它,引领它,而不是被它所抛弃。”

“至于安危,陛下尽可放心。书院,会是全天下最安全的地方。至于体统……陛下,为江山万代计,些许体统,又算得了什么?”

李亨的心,被狠狠地刺痛了。他想起了自己仓皇出逃的狼狈,想起了被权臣架空的无力。他比任何人都清楚,一个君王,若不能掌握时代的脉搏,下场将会何等凄惨。

他看着李观星,这个一手将他,将这个帝国,从深渊中拉出来的人。他知道,这个人的每一个决定,无论看起来多么惊世骇俗,最终,都被证明是无比正确的。

良久,李亨闭上眼睛,长长地吐出了一口气。当他再次睁开眼时,眼中,己是前所未有的决绝。

“好。”他只说了一个字。

“朕,听帝师的。”

十日后,一则消息,从宫中传出,瞬间引爆了整个朝野。

皇帝下诏,遣皇太子李适,赴南山稷下书院,拜帝师李观星为师,学习格物、算学等“兴国之学”,束脩之礼,与平民子弟,一般无二。

消息一出,天下哗然。守旧的儒生们,捶胸顿足,高呼“祖宗之法坏矣”。宗室的亲王们,则忧心忡忡,认为此举“有失国体”。

但更多的,是那些通过科举新政,进入朝堂的年轻官员,以及那些从新政中,获得了实实在在好处的天下百姓,他们发自内心的拥护与欢呼。

他们知道,皇帝的这个决定,意味着什么。

它意味着,一个全新的时代,一个以知识和实干为本的时代,己经不可逆转地,到来了。

而在万众瞩目的中心,年仅十岁的皇太子李适,正站在宫门口,遥望着南山的方向。他的小脸上,带着一丝不安,一丝紧张,但更多的,是一种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向往。

他知道,他的老师,将在那里,教给他一些,与父皇、与太傅们,完全不一样的东西。而那些东西,将决定他,以及这个帝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