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百年回望,星辰海
距离“至德中兴”的开启,己过去了整整一个世纪。
帝国的首都,早己迁回了长安。这座古老的雄城,在历经百年的扩建后,城墙向西延伸了三十里,将一片曾经的皇家园林,也纳入了城区。这里,便是如今大唐,乃至全世界的智慧中枢——天机阁。
天机阁,脱胎于百年前的稷下书院算学科,如今己是一个拥有数千名顶尖学者的庞大机构。它不像传统的衙门,反而更像一个巨大的、由无数精密齿轮和杠杆组成的机械造物。阁楼的中央,是一台被称为“浑天仪”的巨型差分机,无数根黄铜连杆在蒸汽的驱动下,日夜不息地运转,处理着从帝国各地传来的海量数据。
阁楼顶层,天机阁的现任阁主,三十岁的女博士上官婉儿,正向新登基的年轻皇帝,做着年度“国情推演”报告。她的面前,没有繁复的奏章,只有一张巨大的、用光影投射在墙壁上的动态沙盘。_x,s+h!a¨n+j~u-e^./c¢o/m!
“陛下请看,”上官婉儿的声音,自信而又清脆,“根据我们对过去五十年气象、水文、地质数据的综合分析,‘浑天仪’推演出,未来三年,黄河流域将进入一个枯水周期,而江南地区的降雨量,将比常年高出两成。据此,我们建议,朝廷应在今年冬天,提前启动‘北粮南调’预案,并加固长江沿岸的千里江堤。”
“此外,根据对帝国全境矿产储量和消耗速率的计算,我们发现,辽东的铁矿,将在二十七年后,面临枯竭。但与此同时,我们在瀚海都护府(原西域)勘探到的新铁矿,其储量,足以支撑帝国未来两百年的工业消耗。因此,我们建议,政事堂应在五年内,开始规划连接辽东与瀚海的第二条‘工业铁路’……”
年轻的皇帝,听得无比专注。他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精准地切中要害。而上官婉儿的回答,永远是清晰的数据和理性的分析。这君臣二人,不像是在讨论国事,更像是在进行一场严谨的学术研讨。-d~i?n\g~x¨s,w?.·c_o′m`
他们的对话,决定着这个庞大帝国未来数年的走向。而他们决策的依据,不再是祖宗的成法,也不是虚无缥缈的天意,而是科学,是数据,是那条被帝师李观星在一个世纪前,就刻进这个文明骨髓里的——“格物致知”的冰冷铁律。
与此同时,遥远的东海深处,一座被命名为“瀛洲”的火山岛上。
大唐皇家科学院的“地质与生命研究所”,就设立在此处。
研究所的所长,是当年那个在广州港振臂高呼的年轻船长的孙子。他没有继承祖辈的航船,却继承了那份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
此刻,他正和一群年轻的学者,围在一个刚刚从深海火山旁,由“蛟龙号”深潜器带回的金属样本箱前。
箱子被打开,一股灼热的硫磺气息扑面而来。在箱子的底部,是一片漆黑的、布满了微小孔洞的岩石。而在那岩石的缝隙间,一种从未被发现过的、不需要阳光、仅依靠地热和硫化物就能生存的管状蠕虫,正在微微地蠕动。
整个实验室,瞬间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随即,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
“我们找到了!我们找到了!”所长激动得热泪盈眶,“生命,真的可以不依赖太阳!帝师百年前的那个猜想,是对的!”
百年前,帝师李观星在为稷下书院的学生讲授“博物学”时,曾提出过一个惊世骇俗的猜想:宇宙中的生命,或许并非只有一种形态,在那些没有阳光的深海,甚至遥远的星辰上,或许存在着完全不同的、以我们无法想象的方式存活的“异种生命”。
这个猜想,在当时,被认为是天方夜谭。
而今天,这些后辈们,用实践,证明了先贤的远见。
一名年轻的学者,小心翼翼地,用镊子夹起一只蠕虫,放入早己准备好的高压培养皿中。他抬起头,透过实验室巨大的玻璃窗,望向窗外那片蔚蓝的、一望无际的太平洋。
他的脸上,露出了与一个世纪前,那个站在南山之巅的年轻人,如出一辙的、自信而又坚定的笑容。
“老师曾说,他为我们推开了一扇窗。”年轻人轻声自语。
“而窗外的整个世界,在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理解,去命名。”
旭日,从东方的海平面,喷薄而出,将整个世界,染成一片金色。
一个伟大的时代,或许会落幕。
但一个伟大的文明,它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全书完)
后记
我写这本小说,是为了弥补自己对唐朝和汉族的意难平。
唐朝是我们中华文明最辉煌的时代,开放自信,万国来朝。可是安史之乱之后,就再也没有恢复到那种巅峰状态。每次想到这里,心里总是有些不甘心,有些遗憾。
所以我在这个故事里,让李观星用他的智慧,帮那个伟大的王朝走上了一条不同的道路。让科学昌明,制度完善,文明延续。
这当然只是个幻想,但也是我的一个心愿。希望我们的民族和文明,能像那颗帝师星一样,永远闪亮在历史的夜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