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00013

    意在告知朱无视:


    我正注视着你!


    务必尽心尽责,否则我能给予你的,也能随时收回。


    这种心态,才是真正的掌控全局,如天道之眼般审视一切。


    恩威并施!


    这一幕,令李斯等人惊愕又困惑。


    这便是情报的差距所在。


    朱无视从昔日的表面忠诚到如今的彻底臣服,让他们见识了朱后兆的手段。


    这位皇帝,着实棘手!


    他的气势,竟比先皇更令人畏惧!


    隐约间,他们仿佛看到了初代皇帝朱和尚的影子。


    但转念一想,似乎也不必过分忧虑。


    即便朱后兆手段高明,那实力呢?


    大明已腐朽至极,无可救药。


    即便是朱和尚重生,也未必能挽回大局。


    凭朱后兆这点能耐,还想力挽狂澜?


    简直是痴人说梦!


    更何况,他们背后有诸国支持,力量之大,大明岂能抗衡?


    即便如此,他们也不敢小觑今日之事。


    尤其是朱无视今日的表现,让他们更加警觉。


    他们早知朱无视的野心。


    如今他如此顺从,显然已被朱后兆牢牢掌控。


    这无疑增强了朱后兆的权力。


    内有人猫、赵高在朝中掌权,外有朱无视的护龙山庄相助。


    这股势力,已不容忽视。


    此时,众臣对平南王的大动作已不再关注,未激起任何波澜。


    平南王仅为一藩王,实力微不足道,其生死无足轻重。


    大局已尘埃落定,何人会在乎一亡魂?


    至于某事真伪,又何足挂齿?


    即便为真,搅扰的也仅是大明而已。


    朝堂之上,朝会持续。


    诸多事务亟待皇帝裁决。


    其间,朱后兆对多数政务沉默不语,


    仅作倾听,宛如一位监督者与旁观者,实则审视众人。


    他洞察秋毫,李斯严明干练,精通律法;


    长孙无忌具备治国之才;


    严嵩虽奸亦有能;


    裴矩更是擅长谋略纵横。


    皆为能臣。


    作为真正的帝王,应给予他们施展才华的空间,


    同时亦需以绳索束其颈,


    令尔等虽有异心,亦只能竭诚为大明效力。


    即便伪装君子,亦须终生如此。


    待时机成熟,朕自会为尔等立碑。


    此乃朱后兆之思,且正付诸行动。


    即便如此,能臣们的议决仍需呈交皇帝审批,


    众人皆需谨慎行事。


    朱后兆非昏君,此乃朝臣共识。


    若触怒龙颜,诛杀一二臣子,易如反掌。


    朝堂之上,议论纷纭,自然免不了对上次空缺职位的争夺,


    此乃长久之事,难免一番激烈辩论。


    而朱后兆则悠然品茗,旁观此景,


    甚是惬意,有趣。


    朱后兆欲使大明崛起,必倚重此等人才。


    如何驾驭?


    唯有以铁血立威并适度放权。


    立威为手段,监督亦不可缺。


    如此,方为明君。


    于是,朱后兆登基后的第二次朝会,在臣子们的争吵中落幕。


    然朝会虽散,小聚却始。


    朱后兆移步御书房,


    并召长孙无忌、李斯、严嵩、裴矩、朱无视等人至御书房共膳。


    闻皇帝宴请,众人面面相觑,不明所以。


    此举令人费解,然其意不在宴,而在商议——重建内阁。


    重建?


    何以重建?


    大明昔日内阁已然存在,且权势滔天。


    前任帝王鉴于九州动荡,外敌侵扰,致使皇权削弱,故毅然决定废除内阁制。


    此决定源自明孝宗朱佑樘的自知之明。


    他自知难以辨识忠奸,控制外患,更恐引入奸佞。


    因此,为免后世子孙受内阁掣肘,果断废之。


    内阁既除,即便外敌来袭,权力亦分散,各势力间可相互制衡。


    虽非理想,却可保帝王不至沦为傀儡。


    而今,朱后兆登基为帝,其见解迥异。


    他看重实力、情报与洞察力,认为既有此三者,内阁何不重启?


    内阁可分担帝王重任,且一旦有误,内阁担责,更换辅臣即可平息众怒,帝王自可置身度外。


    如此便捷之制,何以不用?


    然朱后兆所求之内阁,虽助帝王治国,却步步受制于皇权。


    皇帝旨意为最高,一言既出,即为天命。


    若旨意与内阁相悖,则以皇帝之意为准,内阁决议作废,尽显霸气。


    内阁决策,未经帝王批准,皆视为无效。


    此刻,御书房内,朱后兆与群臣共膳。


    长孙无忌、李斯、严嵩、裴矩、朱无视等人立于两侧,神色凝重,默不作声。


    此等人物,在大明皆位高权重。


    他们静待皇帝开口,深知此次召见,绝非仅仅用膳那么简单,或许将关乎大明未来。


    “朕此次召见,有事相告。”


    朱后兆环视众人,缓缓言道。


    此言一出,众人眼神一凛。


    既已宣告,何必再召?


    直接颁旨岂不更为直接?


    众人心中疑惑,亦好奇皇帝究竟有何要事,竟如此郑重。


    “朕不绕弯子,决定重设内阁。”


    朱后兆神色凝重,目光如炬。


    他望着这些位高权重的大臣,开始阐述自己心中所想之内阁制。


    言及一半,朱后兆笑看长孙无忌,直言:“长孙无忌,即为内阁首任首辅,赐尚方宝剑!”


    话音未落,暗卫已现,宝剑奉上。


    听完此番言辞,严嵩、长孙无忌及几位朝中重臣皆面露惊愕。


    严嵩更是老泪横流,直呼陛下,颤抖着身躯跪接圣旨,手中紧握着宝剑,激动言道:“老臣感激陛下浩荡皇恩!”


    他泪水涟涟,旁人见状皆感不适,心生厌烦。


    然严嵩浑然不顾他人眼光,心中满是喜悦。


    他深知,此乃皇帝放权之兆。


    此刻,他已在心中勾勒未来,自视为朝中主宰。


    内阁之事,虽未尽言,但依内阁往日权势,其大无比。


    身为内阁首辅,他自是权势滔天。


    即便是皇帝旨意,若他不悦,亦可联手辅臣驳回。


    朱后兆年轻气盛,此举无疑是自取其辱。


    “嗯!”


    朱后兆笑靥如花,却洞悉严嵩心思。


    你这老朽,得意不了多久了!


    果然,随着朱后兆确立皇权无上,李斯、严嵩、长孙无忌、裴矩等人笑容渐敛。


    严嵩更是双目圆睁,满心疑惑。


    这便是内阁?


    他们如遭雷击,呆立当扬,一脸愕然。


    此局何解?莫非戏言?


    皇权至高,不可侵犯。


    在朱后兆构想中,内阁虽能理事,却如履薄冰。


    一旦决策有误,朱后兆可随时以蒙蔽圣听之名,将其斩首示众。


    这便是“背锅侠”


    的由来。


    此举何意?


    尤其是皇叔朱无视,内心震撼至极。


    他原以为,内阁不过是皇帝放权与巩固皇权的手段。


    但他深知朱后兆的情报能力,似乎无所不知。


    情报与权力结合,其势难挡。


    绝对的情报,绝对的权力,再加上朱后兆深沉的心机,从不因证据不足而放过任何人。


    此举,无异于在众臣头顶悬挂利剑。


    一旦下令,便有人头落地。


    “嘶!”


    此刻,众人恍然大悟。


    回想起朱后兆近日在朝会上的表现,这位皇帝霸道无比,却拥有着非凡的气魄与广阔的胸襟。


    即便是奸臣,他也能任用,愿意任用。


    他似乎不苛求忠诚,也不将权力紧握不放,而是放手让臣子们施展才华。


    然而,这背后隐藏着令人不寒而栗的寒意。


    因为他既能放手,也能收回,任何胆敢滋事者,必将难逃一死!


    在这股威严之下,众人只能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懈怠。


    这便是朱后兆的用意。


    身为皇帝,他不愿事必躬亲。


    若事事过问,他还哪有私人时间?


    将事务交给专业之人处理,他只需把控关键人物即可。


    这种想法,


    令李斯等人既感恐惧,又心生激动。